“四 体 不 勤, 五 谷 不 分” 新 解

2019-10-15 09:55王玉娇
文教资料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微子论语

王玉娇

摘    要: 《论语·微子》中“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一句的解释历来为学术界广泛争议,学者们对于此句的解释众说纷纭。本文从“省略的主语”“不”的解释、“分”的含义三方面展开分析,对其意义予以分析,认为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丈人说:“你这人(即子路),四肢不勤劳,甚至都不到田里去除草,谁知道谁是你的老师?”

关键词: 《论语·微子》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不”    “分”

杨伯俊在《论语译注》的注释中指出该句“在宋吕本《紫薇杂说》及清代朱彬《经传考证》、宋翔凤《论语发微》中都是丈人指自己。其余更多人主张丈人责子路”①。杨伯俊本人也同意后者,解释为“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②认为这里的“不”是用作否定副词,“分”解释为“分辨”。正因为这句话的“解释”,“文革”期间,常被用来作为“批孔”的有力证据,以此指责孔子脱离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实际上,这个解释并不是这句话的本义,而且与本意相距甚远。从古至今汉字字音和词汇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使人们对《论语》的释义误解频生。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句话的最初释义进行探究。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笔者在大量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学者们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该句省略的主语是谁”“不”的解释;“分”的释义三方面,故学术界有了“讥讽孔子说”“斥责子路说”“丈人自谓说”这三种说法。

“讥讽孔子说”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四肢不勤劳,连五谷都分不清楚,怎么能算得上是老师呢?并借以讽刺孔子积极出仕的行为。持这种观点的有: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中引“袁氏曰:‘其人已委曲识孔子,故讥之四体不能如禹、稷躬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耶?”郭锡良在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说明中认为该句是“隐者鄙弃孔子周游列国、汲汲于仕进的行为”。朱振家在其编写的《古代汉语》文选的说明中认为该句是“反映了隐者对孔子积极谋取官位的鄙视”等。以上说法都表明丈人对于孔子只知道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出仕,而不知道参与生产劳作,脱离生产实践,鄙视农业的讥讽。

“斥责子路说”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路)你这个人四肢不劳作,五谷不播种,谁是你的老师?持这种观点的人比较多,像东汉包咸《论语包氏章句》中解为:“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耶?”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中解说:“四体,手足也。勤,勤劳也。五谷,谷、黍、稷之属也。分,播种也。孰,谁也。子路既借问丈人,丈人故答子路也。言当今乱世,汝不勤劳四体以播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问我索之乎?”朱熹《论语集注》中解说:“分,辨也。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王力的《古代汉语》第一卷中明确表示同意朱熹的观点。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翻译为:“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以上观点都认为丈人斥责子路,只知道跟随老师孔子积极出仕,四处周游而不知道参与生产劳作,荒废农业,脱离生产实践。

“丈人自谓说”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丈人)自己说自己只顾在田间劳作,并没有看到子路的夫子。持这种观点的有:宋翔凤《论语发微》:“详包(包咸)意,亦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自述其不遑暇逸之义。故不能知孰为夫子,以答子路,非以责子路也。”宋代吕本中《紫薇杂说》曰:“‘四体不勤二语,荷蓧丈人自谓。其说得之。”等等。以上观点都认为这里缺少的主语是丈人,丈人只是在自谓,言自己只顾在田间劳作,未看到子路的夫子以答子路的问话,并没有讥讽孔子和斥责子路的意思。

本文认为,该句省略的主语是子路,“不”为否定副词,“分”通“粪”,释为“除草”。

1.省略的主语为子路

笔者认为丈人该句省略的主语是子路,且明里是在斥责子路,实际上是在暗讽孔子只知道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做官出仕,却不知道贴近劳苦大众的生产实践,荒废农业生产。原因如下:

首先,若该处省略的主语为孔子,则与上下文情景不符,上文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下文丈人却回答孔子不参加生产劳动,怎么配为人师,显然答非所问,不合逻辑。其二,下文丈人说完这句话以后,“子路拱而立”说明这位老者所说的话,令子路受教了,他敬佩老者,遂拱手恭敬地站在一旁。如果老者仅仅是自谓,言其因为忙于农活而没有注意到孔子经过,那么子路怎么会生出敬佩老者之义,所以该句省略的主语并非丈人自己。其三,由下文我们知道,这位老人是位隐者,隐者追求山水田园之乐,怡然自得,持“出世”的态度,反对的正是孔子这种“积极入世”的做法。因此,才会借此语明里斥责子路,实则暗讽孔子只顾带领弟子们出仕而忽视基础生产实践,子路正因为听到了与孔子不同的“出世”观点才受教的,进而产生敬佩丈人之意,拱而立。其四,《论语·微子》篇中的《子路从而后》章之前有《楚狂接舆歌而過孔子》章和《长沮桀溺耦而耕》章,这两章中的隐者都在明显讥讽孔子的积极入世,劝说孔子隐居避世,按照文献编排中同类共处的特点,该章主旨是斥责子路只知道跟随孔子出仕,不贴近生产实践,讥讽孔子只知道带领弟子积极出仕、荒废农业的行为。

2.“不”为否定副词

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学术界第二个争议点在于对“不”的用法看法不一。“不”本义是表示鸟向上飞翔的样子。《说文·一部》:“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后被假借为语气助词和否定副词,做否定副词表示无,没有,《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郑玄笺:“行役反无日月。”还表示非、不是之义,如《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孔颖达疏:“苟,诚也;不,非也。”做语气助词,则无意义,常用来加强语气,调整音节,如《诗·小雅·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不”的含义跟用法在词义的发展演变中有如此之多,所以学术界对此处“不”的含义有争议就不足为奇了。

以俞樾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在此处为语气助词,无实义,俞樾认为:“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乃古人有用不作语词者,不善读之,则以正言为反言,而于作者之旨大谬矣。”不勤即是勤也,不分即是分也。“不”作为语气助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且使用很频繁,如《桑扈篇》:‘不戢不难,受命不那。《毛传》曰:‘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多也。《文王篇》:‘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毛传》曰:‘不显,显也;‘不时,时也。再如《敦煌变文集·垆山远公话》:“你若在寺舍伽蓝,要念即不可,今况是随逐于我,争合念经?”蒋礼鸿通释:“‘要念即不可就是‘要念即可。”虽然“不”作为语气助词在上古汉语中有用例,但该处的“不”,笔者认为应做否定副词更合理,原因如下:

首先笔者对《论语》全书做了统计,发现“不”字一共出现过562次,其中“不”作为否定副词出现有544例,例如: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君子不器”;子曰:“三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由此看来,“不”作为否定副词使用在《论语》中很频繁,该处“不”作为否定副词使用的可能性更高。其次,如果“不”在这里是语气助词,则无意义,原句就成了“四体勤,五谷分”,褒义,这就与前面我们分析的斥责子路、讥讽孔子的主旨文义相违背。再次,前文子路问丈人“您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若此处“不”为语气助词,无意义,则丈人回答的四体勤,五谷分,谁是你老师?明显就是自谓语,言自己只顾忙于农活,不知道子路的老师是谁,经过与否。按照这个对话逻辑来看,下面应该是子路跟丈人描述自己老师孔子的样貌,以及分别的时间,等等。然下文为“子路拱而立”,子路拱手恭敬地站在一旁,显然不符合对话逻辑,答非所问。

3.“分”通“粪”,除草

学术界关于“分”字,有多种解释。朱熹《论语集注》中解释为:“‘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王力《古代汉语》文选第一卷采用朱熹的说法,解释为“分,辨别”;包咸《论语注疏》中解释为“分殖”;皇侃释为“播种”。笔者认为以上解释均有不妥,“分”在这里应该是通“粪”、除草之义。原因如下:

“分”的本义是用刀分开某物。《说文·八部》:“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后引申为动词分开、划分,常见的义项有动词分开、分解、分辨,名词春分等,义项诸多,词性也不同,但因“四体不勤”是“名词+否定副词+动词”的语法形式,按照韵文对仗原则“五谷不分”该是这种语法形式,所以“分”在这里应为动词。

笔者认为“分”在这里通“粪”,是动词除草的意思。首先,“粪”与“分”两字一声之转,音近,可相互通假。清代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分字,该读作‘粪字音,因二者声音相近才导致成此般误会。”其二,古文献中,“分”与“粪”相通的例子最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如《礼记·王制》:“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郑玄注曰:“农夫皆受田于公,田肥墽者有五等,收入不同也……分或为粪。”《管子·小匡篇》中“粪除其颠旄”。明代刘绩《管子补注》中注曰:“粪,分也。”清代王绍兰解释为“分、粪古通用”等。诸多例子表明在古代汉语中“分”“粪”可以通用。其三,“粪”,甲骨文● ,像两手执一簸箕扫除污秽之物。“秽”,本义是田里丛生的杂草,荒芜。段玉裁注:“秽,当作薉,《艸部》:‘薉,芜也。无秽字。”《楚辞·招魂》:“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王逸注:“不治曰芜,多草曰秽。”因此,“分”在这里通“粪”,解释为“除草”。其四,从上下文情景来看,丈人回答完子路的话之后,“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除草曰芸。”说明丈人在回答子路话之前就在田间劳作除草,答完话后继续除草,这也是“分”在这里解释为“除草”的一个很好的证明。

综上所述,这句话的意思应为“你这个人(即子路),四肢不勤劳,甚至都不到田里去除草,谁知道谁是你的老师”?其中,省略的主语是子路,“不”用做否定副词,“分”通“粪”,释为除草。丈人明里是斥责子路,实则是讥讽孔子,只知道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积极出仕,而不注重贴近生产实践,荒废农业,表达出自己跟孔子不一样的隐居山林、闲云野鹤、乐享田园的“出世”态度。

注释:

①②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221.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

[3]许慎著,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王定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辨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2).

[5]俞樾.古今疑义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高娣.《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义考辨[J].语文学刊,2016(12).

[7]张学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释义考辨[J].鸡西大学学报,2016(1).

[8]张胜强.被误解的《论语》[J].语言文字报,2019(03).

[9]陈绪平.《论语》字义疏证举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09).

[10]许洁.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06).

猜你喜欢
微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往者不可谏
睢阳微子墓
从《尚书·微子》看商末政治形势变化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