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欣
摘 要: 学前教育专业承载着培养幼师等学前教育工作者这一重要使命,音乐是该类专业课程之一。为了促进教育工作良性发展,本文从职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意义开始谈起,探讨培养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革新教学方式等维度出发,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培养模式创新展开探讨。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高职院校 音乐培养模式
社会在发展,学前教育随之发生变化,用人单位在招录学生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笔者供职的五年制高职院校为例,2010年左右,用人单位招收学生一般不会提出太多要求;2015年之后,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职业操守等内容的考察;近两年,用人单位从人格、专业能力多方面着手选择学生。用人单位人才招录标准变化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当下,为了提高院校教学质量,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务必创新培养模式。音乐在学前教育学生专业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鉴于此,下面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专+大专连读生源)音乐培养模式创新问题展开论证。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意义
研究表明,人从出生就对音乐有一种本能反应,音乐会影响人的脑波、心跳、肠胃蠕动和神经感应等器官,并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基于音乐对人生理和心理的重要影响,教育界提倡从幼儿阶段开始学习音乐,以促进儿童记忆力、想象力、智力和身心健康良性发展。在此背景下,音乐成为一名合格幼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基于幼师成长历程来看,让他们在学生生涯学到丰富多样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能力,而且有助于促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加任何外力,直接沁入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他是从口吸入的空气,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好的音樂能够触发人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在培养学前教育学生音乐能力时,在传播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将音乐作品中蕴藏的思想内涵传递给学生,有利于他们形成更积极乐观的心态。
综上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音乐能力培养,既是提高他们专业能力的必经之路,又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职业观。然而,尽管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对学前教育学生进行音乐培养的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培养模式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培养教育教学内容与进程的综合,课程体系设置问题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是高职院校实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保障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包含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两部分,但就现状而言,一些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存在不完善情况。从整体角度出发,主要表现有重技能轻理论传授,如:一些学前教育学生虽然能够发出较为动听的声音,却对发声原理知之甚少;一些学生一直到参加工作,都没有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从微观角度出发则暴露出课程体系缺乏层次性,以音乐技能学习为例,在校期间,学生会学习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多项技能,但每一项都是如蜻蜓点水一般浅尝辄止。
(二)教学内容较落后
教学内容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与教师教互相作用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资源,主要包含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内容。目前,我国教育部并未就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等艺术学科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课程定位、目标和设计多由学校自己制定,相关内容的严谨性与准确性有待验证。在教材使用方面,有的学校前三年使用中职中专教材,后期使用高职高专教材;有的学校则依据音乐专业教材自己设计教材,存在内容陈旧、不符合专业特色等情况。在课程设计方面,则存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不够紧密等情况。例如:有的高职院校会在一年级为学生开设乐理课程,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地将乐理知识“灌”给学生,到了二年级之后很少或不再开设乐理课程。此类课程设计程式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导致的后果有:乐理知识掌握不充分,不会或不擅于科学进行声乐演唱或器乐演奏与练习等实践活动。
(三)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指教学方法活动细节,既体现了教师工作方法特色,又会对学生学习成果产生正负相关的影响。例如:一个善于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的教师,往往能够创造丰富有趣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反之,不擅于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的教师,课堂必然是空洞乏味的,必然不会吸引学生的目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学方法单一问题主要表现有: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只关注自己是否讲完课程知识,并不会关注学生听到多少、理解多少。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反而有可能给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带来负影响。如个别学生盲目崇拜老师那种“严肃”的教学方式,当他(她)成为教师后,依葫芦画瓢,便会将这类错误的教学方式“承袭”下去。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创新音乐培训模式
高职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能力时存在的突出性问题,不仅不利于专业学科的健康发展,反而有可能给我国幼师队伍建设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在此,笔者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实践经验探究如何创新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一)完善课程体系
结合学前教育学生日后工作需求可见,这类学生应掌握充足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理论知识方面,除了乐理概念等基础之外,还应了解一些常人所不掌握的理论知识(中外音乐史等);音乐技能方面,则需掌握声乐演唱、器乐演奏、指挥和乐舞结合等多种技术。结合学生学习诉求和专业特色,完善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入学第一年,应当强化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晦涩的理论知识,应设计一些简单的声乐演唱和器乐弹奏学习(如:鼓类、电子琴等);第二年之后,理论方面可以增加中外音乐史或是某类音乐理论的系统学习(如:民族音乐相关理论),理论学习的难易程度应当根据学生年级升高循序渐进地提高;在技能学习方面,为了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音乐技巧,可在常规学习基础上增设兴趣班,如此,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水平。在此还需重视一点,音乐鉴赏课程是不可或缺的,该门课程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又有助于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
改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内容的第一步是制定课程标准。目前,我国各地五年制高职教学情况不够一致,鉴于此,呼吁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部门根据区域情况,制定统一标准,以便于学校培养合格的人才。在教材设计方面,应当结合时代风貌设计内容,首先,民族音乐是炎黄子孙的本土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根”。因此,无论是出于保护与传承中国艺术目的,还是出于构建中国本土化教材目的,都应将其引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材体系中。其次,应当把握时代气息,“任何时代的任何音乐作品舞步与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背景相联系”,在设计教材时应当摒弃“岁月静美老酒香”的错误观念,积极将反映时代气息、富含积极情感内涵的内容引入教材中。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将音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勿将它们分而立之。
(三)应用科學的教学方式
在培育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时,教师的目的不是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到了多少。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倡的“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建构新的经验”等理论观点,教师应积极采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这类教学方式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习主体真正参与课堂。除了常见的小组研讨、游戏、角色扮演之类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筹备小型音乐会等。就效果看,互动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发挥美育教育功能。
四、结语
“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为基本的事业”。学前教育专业既有教育事业的共性,又有其特性。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工作者不仅承载培养学生的使命,还承载培养未来教育者的艰巨任务。音乐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教学成果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正如《给新教师的50个忠告》提到的那样:“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务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严谨认真地对待这项教育事业,以此共勉。
参考文献:
[1]刘佳.学前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3):156-157.
[2]高激.刍议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1):119-120.
[3]蔡莉.高职院校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综合技能培养模式探究[J].北方音乐,2018(21):210-212.
[4]王睿.音乐功能视角下学前教育中音乐的价值与意义[J].当代音乐,2018(06):46-47.
[5]王晓援,张行涛.给新教师的50个忠告[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