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娟
小儿支原体肺炎较为常见,目前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出现低龄化趋势,严重威胁患儿身体健康,甚至影响日后发育,对临床治疗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1]。针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多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中阿奇霉素应用广泛,但是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其病情进展较快,症状持续时间长,且伴有大叶肺实变或间质性变化,甚至出现胸腔积液问题,单纯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效果不理想,临床日渐主张应用药物联合方案,通过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抑制病情发展[2]。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选定88例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不同药物方案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效指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定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为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4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5.13±1.21)岁;病程2~10 d,平均病程(6.21±2.33)d。试验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65±1.27)岁;病程2~9 d,平均病程(5.83±2.43)d。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正规治疗>1周,临床征象加重,体温仍>38℃,CT检查提示肺内病灶仍呈现片状,变化不明显,病程较为迁延,伴有中等程度胸腔积液情况[3]。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给予吸氧、止咳化痰、退热、雾化吸入缓解支气管痉挛药物,配合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患儿阿奇霉素(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0189)治疗,起初静脉滴注,10 mg/(kg·d),持续给药5 d、停药4 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疗程。试验组给予三药联用(阿奇霉素+甲基泼尼松+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阿奇霉素用法用量同对照组;甲基泼尼松用量为1~2 mg/kg,2次/d,持续给药3 d、停药4 d为1个疗程;人血丙种球蛋白用量为0.4 g/(kg·d),静脉滴注,持续给药5 d、停药2 d为1个疗程;疗程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过敏性休克、谷丙转氨酶升高。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胸片显示肺部炎症吸收;有效:治疗后患儿症状改善,胸片显示肺部炎症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82%,高于对照组的4.55%,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支原体肺炎儿童发病率较高,目前我国发病患儿较多,并呈低龄化趋势,严重影响患儿健康及成长发育,且近年来不断出现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情况,临床治疗工作面临较大挑战。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临床尚无明确界定[5],多指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正规治疗1周后症状加重,肺部炎症加重并伴有严重并发症情况,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确切治疗方案,结合患儿具体病情,临床不断尝试联合用药治疗,以期发挥药物协同作用,抑制病情发展[6]。
针对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首先强调抗肺炎支原体治疗,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β-内酰胺类药物效果不理想,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其中阿奇霉素效果理想,半衰期长,组织浓度高于血浓度,对肺炎支原体进行有效抑制,且给药1次/d,耐药性可控,但单纯给药效果不佳,临床日渐重视联合给药探究,选择甲基泼尼松和人血丙种球蛋白,前者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阻断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直接、免疫、炎性介质等组织损伤,促进咳嗽等症状恢复,改善全身状态,后者使用则基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而人血丙种球蛋白为血浆中提取的多种抗体,主要成份为免疫球蛋白G(IgG),静脉滴注后可促使IgG迅速提高,强化患儿免疫能力,对病原体进行中和,同时强化免疫协调作用,对B淋巴细胞功能进行调节,并对补体系统进行激活,利于自身免疫系统恢复,强化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中,阿奇霉素+甲基泼尼松+人血丙种球蛋白三药联用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其病情恢复,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