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芹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因围生期存在窒息、缺氧表现而引起的一类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新生儿临床会有多种脑病症状[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远期致残率高,死亡率也较高,必须做好早期的诊断及治疗,才能改善新生儿预后[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具体分析临床分度与CT征象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科学信息参考。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包括激惹、惊厥、尖叫、呕吐、肌张力改变、嗜睡、双眼凝视、前卤饱满。其中男34例、女16例,出生时间2 h~28 d,平均出生时间(15.28±10.36)d,患儿均接受阿氏评分(Apgar 评分),其中9例评分≤3分,28例4~6分,13例评分>6分。其中评分<6分患儿均存在羊水浑浊史、宫内窘迫史。
1.2 方法 患儿均接受CT检查,选择本院西门子CT诊断仪,在患儿出院睡眠状态时进行扫描,如有需要,可以给予少量水合氯醛帮助镇静。基线为眶耳线向上实施连续性扫描,设置电流50 mAs,设置电压120 kV,窗位30 Hu,窗宽85 Hu,层距及层厚均为8 mm,矩阵512×512,扫描时间2.8 s。
1.3 分度标准 CT分度:轻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2个脑叶内;中度:低密度影在2个脑叶以上,白质灰质对比模糊;重度:弥漫性低密度影,灰质白质界限消失,不过基底节、小脑还存在正常密度。
临床分度:轻度:意识过度兴奋,肌张力正常,前囟张力正常,预后好;中度:嗜睡、迟钝,肌张力减低,伴有惊厥,部分可能有后遗症;重度:昏迷,肌张力松软,反射消失,多存在中枢性呼吸衰竭,预后较差。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CT分度结果,比较不同临床分度及颅内出血与否患儿的Apgar 评分、CT 值,分析临床分度与CT 分度符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CT分度结果 本组50例患儿中,临床分度轻度29例、中度14例、重度7例。CT分度轻度24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且经CT检查发现36例新生儿存在颅内出血表现。
2.2 不同临床分度患儿Apgar评分、CT值比较 临床分度中轻度患儿Apgar评分、CT值均高于重度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患儿Apgar 评分、CT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颅内出血与否患儿的Apgar评分、CT值比较 颅内出血中临床分度轻度、重度患儿Apgar评分、CT值均低于无颅内出血中临床分度轻度、重度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临床分度中度患儿Apgar评分、CT值与无颅内出血临床分度中度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临床分度与CT分度符合度 临床分度与CT分度中轻度符合率为44.83%(13/29),中度符合率为7.14%(1/14),重度符合率为42.86%(3/7)。见表3。
表1 不同临床分度患儿的Apgar 评分、CT值比较(±s)
表1 不同临床分度患儿的Apgar 评分、CT值比较(±s)
注:与轻度患儿比较,aP<0.05
表2 颅内出血与否不同临床分度患儿的Apgar 评分、CT值比较(±s)
表2 颅内出血与否不同临床分度患儿的Apgar 评分、CT值比较(±s)
注:与无颅内出血同临床分度患儿比较,aP<0.05
表3 50例患儿临床分度与CT分度情况比较(n)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引起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很高,围生期发生窒息是导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重要原因[3]。新生儿脑代谢非常旺盛,耗氧量是全身耗氧量的50%,如果出现缺氧,二氧化碳、乳酸增加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减弱调节脑血流量的水平,降低脑部血流灌注,提升血管壁通透性,最终引起缺氧性颅内出血[4]。研究发现,颅内出血的出现与细胞损伤和调节机制功能障碍、脑内代谢障碍存在相关性,具体出血类型包括脑室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出血、脑出血[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分期和缺氧发生的时期、脑髓鞘化程度、脑组织病理改变具有相关性[6]。经头颅CT检查发现脑室周围脑白质、灰质表现弥漫低密度改变,部分低密度改变两侧不对称,可能同时存在灰、白质界限消失,侧脑室因为受到压迫而变窄,还可能同时存在脑实质、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出血表现[7]。对缺氧敏感性最高的侧脑室旁白质出现对称性低密度,这种情况下大脑灰质密度变化不突出,CT分度为轻度。当缺氧持续时间变长,会进一步出现血管源性水肿,会顺着白质纤维慢慢扩散,这时各叶脑白质都表现为低密度,灰白质没有清晰的边界,CT分度为中度。更进一步时,大脑灰质出现水肿,脑组织肿胀广泛存在,双侧大脑半球具有广泛的低密度区,灰白质已经没有界限,新生儿可能有出血改变,CT分度为重度[8]。
临床分度中轻度患儿Apgar 评分、CT值均高于重度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患儿Apgar评分、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出血中临床分度轻度、重度患儿Apgar评分、CT值均低于无颅内出血中临床分度轻度、重度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随着临床分度的增加,新生儿Apgar 评分、CT值均减低,颅内出血的可能性逐渐升高。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临床分度与CT分度中轻度符合率为44.83%,中度符合率为7.14%,重度符合率为42.86%。表明临床分度与CT分度的符合率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对于中度新生儿,符合度非常低。CT分度的参考指标包括脑灰白质界限、侧脑室受压程度,脑损伤的分布范围、部位、程度,通过CT检查可以清楚确定病变出现的位置、范围,有助于临床辅助判断新生儿窒息,也能够协助临床进行预后的判断。不过临床发现CT检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CT检查存在剂量辐射,无法在短时间内实施多次检查,无法动态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变化。另外,CT“低密度”判断上存在主观性,虽然采取的标准多为CT值为18 Hu,不过由于不同医院仪器设备的差异,结果上会有一定误差。并且有研究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程度和足月儿CT值并不完全相符,所以这一疾病的临床诊断不能完全依赖CT诊断[8]。
综上所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分度与CT分度的一致性不够高,所以临床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应该重在分析病史、临床表现,CT检查可以作为辅助判断新生儿病情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