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颖润
摘要:由于部分教师对习作教材的编排体系缺少整体观照,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准确预判,造成习作教学费时费力又低效。以写人的习作教学为例,要观照整体,明确“抓住特点”的教学要义,把握“典型事例”的教学尺度,找准“获得材料”的有效途径;要关注学情,激发表达兴趣,打开习作思路,抓取典型事例,丰富细节描写。
关键词:习作教学整体观照学情关注雏鹰争章
不少教师觉得习作教学费时费力又低效。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习作教材的编排体系缺少整体观照,未能全面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什么程度,现在需要学习什么,将来还需要学习什么;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准确的预判,没有关注到学生习作处在什么样的水平,没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拥有什么”“欠缺什么”,因而没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应该清晰地意识到,每个习作内容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整体。学生在写作之前也都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经验,所以每一次的指导无须从零开始。只有整体把握习作的编排体系,关注学生的习作现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把习作指导落到实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2的“雏鹰争章——推荐他人”是写人的习作,要求学生结合“雏鹰争章”活动观察身边的同学,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主要特点,写一篇推荐文章。写人的习作,学生在三年级已有接触,五、六年级还要继续学习。因此,本次习作教学需思考其与三年级习作要求的区别,以及如何与五、六年级的写人习作接轨,整体观照,关注学情,找准本次习作教学的基点。
一、立足整体观照,明晰教学目标
我对三至六年级写人习作的主题及要求进行了梳理(见下页表1),基于此开展“雏鹰争章——推荐他人”的习作指导。
观察表1,我们会发现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所有写人的习作都强调特点,但仔细琢磨,却发现各个年段习作要求的人物特点又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三年级侧重让学生在观察中抓住人物外貌方面的“与众不同”;四年级的侧重点是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这里的特点不局限于外貌,更多的是指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或特长;五年级则要求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这里的特点更多的是指透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等外显的表现来反映人物的个性品质,达到形神统一;六年级重在雕琢细节来刻画人物特点,这里的特点是指人物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产生影响的思想或言行。
基于以上考量,“雏鹰争章——推荐他人”的习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特点”指的是人物某一方面值得称赞的特长,比如说学习、礼仪、运动、餐饮等方面,并非要面面俱到。
(二)在整体观照中把握“典型事例”的教学尺度
仔細观察写人主题的习作编排,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年级对如何通过事例来写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三年级的习作要求只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就可以;四年级下册就提出了“典型事例”的要求;五年级提出了“具体事例”的要求。所谓“典型”是指“具有代表性的”,而“具体”则是指“不抽象,不笼统,细节方面很明确的”。
从两者释义的差别我们可以看出,“雏鹰争章——推荐他人”的习作教学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选择材料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围绕人物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相关的事例,至于是否需要进行翔实的描写,并不是这次习作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教学时完全没有必要拔高要求,强行要求学生将事例的细节写得十分明确。当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尽可能写得具体,以完成四年级向五年级的过渡,但教学的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帮助学生从众多事例中筛选出最能够体现人物特长的典型事例。
(三)在整体观照中找准“获得材料”的有效途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素材如何获取是很多学生面临的难题。指导学生“如何获得材料”往往是习作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以前我们会将更多的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观察上,这显然是对教学目标的一种误读。仔细研究不同年级的习作要求,我们会发现,其实在习作要求中已经提示了习作材料获取的途径。
三年级写人主要是“观察”,观察自己,观察他人,这种观察更多是指外在的、显而易见的观察。四年级则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采访”的要求,包含两个方面,即从习作对象本身或是其身边人那里获取素材。这其实就弥补了观察的局限性——不仅从自己的视角,还从他人的视角;不仅从习作对象的外在形象,还从习作对象的内心活动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到了六年级,习作要求就进一步将“采访”拓展为“调查访问”,也就是说,要启发学生带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制定更为详细的调研计划来获取需要的素材。显然,随着年级的提升、视域的拓展,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更多元地获取更为丰富的人物信息,从而描画出更为立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通过整体观照,我们可以发现,以采访的形式抓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应该成为“雏鹰争章——推荐他人”习作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着眼学情关注,明确教学策略
“雏鹰争章——推荐他人”的习作指导,围绕激发表达兴趣、打开习作思路、抓取典型事例、丰富细节描写四个方面展开。
(一)激发表达兴趣
四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持久,若没有足够的兴趣是不足以产生习作动力的。提到习作,绝大部分学生多会感到头疼,甚至会有畏惧心理。唯有当习作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明确要求“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据此,我让学生依托“雏鹰争章”的活动情境,积极推荐身边表现突出的同学。如果推荐成功,推荐人可以获得“伯乐奖”。在这样的激励下,学生积极踊跃地推荐他人,在兴致勃勃的推荐过程中,顺利完成了表达。
(二)打开习作思路
由于学生已能初步感知人物特点,在四年级上册的习作中也写过自己的长处或本领,本次习作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难度。但之前的习作,选材大多局限于学习领域,视野不够开阔。如果不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那么这次的习作难免又会出现“千文一面”的结果。
教材中提供了4种“雏鹰奖章”——阅读章、表演章、保健章、礼仪章。教学中,我将奖章拓展至12种——阅读章、表演章、保健章、礼仪章、绘画章、书法章、纪律章、安全章、沟通章、饮食章、科技章、创新章,告诉学生:“除了这12种奖章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奖章可供选择。只要是值得学习的长处,都可以作为本次写作的对象。”同时,我用“我推荐同学获得()雏鹰奖章,因为()”的句式,引导学生多方面挖掘身边同学的亮点。这样,学生的思路就被充分打开。
(三)抓取典型事例
四年级的学生虽然与身边的同学朝夕相处,每天也会发生很多事,但是让他们从中选择一个典型事例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首先,受到注意力、观察力、感受力等的限制,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最熟悉的人和事熟视无睹。其次,学生虽然知道要表现人物某个方面的特长,也知道要围绕这个特长选取恰当的材料,可是在实际习作时,又容易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发生什么就写什么,导致原本比较典型的事例变得不够典型。再次,学生虽然能够发现一个事例来体现同学的特点,但是对于他所取得的相关成绩不够了解,造成事例没有说服力。
教学中,我引入了“采访”这种获取材料的手段,让学生开展自主采访,提出两点要求:一是采访不能变成闲聊,在采访之前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整理好需要采访的具体内容,获取的是针对某个人某个特长的事例;二是定好需要采访的对象,可以是本人,也可以是和他比较熟悉的同伴,甚至是任课教师。与此同时,借助范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什么样的事例是典型事例。比如针对“阅读章”的推荐,给出5个范例(A.别的同学玩耍时,他却沉浸在书的世界中;B.家里的藏书特别多;C.花在阅读上的时间特别多;D.知道的东西特别多,天文地理,张口就来;E.在家看书时都忘了吃饭),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晰怎样的事例才是“典型事例”。
(四)丰富细节描写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对写人的方法有了初步感知,知道从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但在描述事例时往往不够到位。神态描写常是笼统地描写高兴、悲伤、痛苦等神情,不会利用“放大镜”发现表情的细节。语言描写常常关注人物说的内容,而不关注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等。动作描写往往一笔带过,不能利用“慢镜头”分解动作,使动作更为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不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细节描写,其习作很容易就会陷入干巴巴的泥沼。基于这一学情,我以神态描写为例,首先出示“下水文”:“王可一拿到心爱的书,便兴奋得两眼发光,满脸通红,迫不及待地翻开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瞧他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书,好似有一块磁铁把他紧紧吸引住了!”接着延续原先设置的情境提问:“如果你是评委,你会将雏鹰奖章颁发给他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光写“兴奋”二字不行,还要能通过具体的面部表情、动作来表现这种兴奋,最好还能加入修辞手法。这样学生在完成习作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细节。
当然,细节描写能力的培养不是通過一堂作文指导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四年级下册很多课文都提供了具体的范例,我们可以结合这些范例进行分项练习,渗透描写具体的方法。如结合《燕子》一课进行外貌描写的指导,让学生领悟外貌描写一定不能是“看到什么写什么”,而是要选择与其他事物不同的特点,且这个地方就要写得特别细致,其余的可以省略。我们发现,在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习作指导,会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王延祥.读写结合,制胜法宝——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有效策略简谈[J].新课程(中旬),2018(5).
[2] 季惠.浅谈提高小学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