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长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9-10-14 17:19高修军朱旭光
关键词:要素内容教材

高修军 朱旭光

摘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长课文意味著多、深、难。在单位时间内全面落实长课文的教学任务,的确是一个挑战。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长课文字数、体裁、所占比重等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相关的特征,梳理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层面,遵循“整—分—整”的原则;教学内容层面,紧扣编写特点;教学方法层面,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

关键词:统编教材长课文教学策略

一、长课文的年级分布及特征分析

长课文是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字数较少的课文而言的。对长课文教学研究较为深入、取得成果较为突出的特级教师王玲湘认为,三、四年级超过800字,五、六年级超过1000字的课文一般被称为长课文。王老师的这一界定是就课文本身的篇幅而言的,对课文的文体、主题、语言等方面的难易程度没有做出说明,所以也相对模糊。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看,长课文和短课文的划分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的学生,对于课文长短的界定也可能不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长课文”意味着多、深、难。在单位时间内全面落实长课文的教学任务,的确是一个挑战。

课文是维系语文教学活动的中介,借助它,师生交流和转化知识、经验的行为得以推进。我们应该从语文教材体系的建构性、学生认知发展的层次性等角度对长课文进行科学的界定,从而为教学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基于目前此领域的研究还没有相应的客观标准,我们只有依托现有教材,以学段为基本研究单位,按字数的多少对各年级的课文进行排序(古诗词、现代诗歌、童诗、散文诗、小古文由于其特殊的言意特点,不作为统计对象),将每学段字数最多的课文确定为长课文,然后对其文体、内容、主题、语文要素等进行分析,以期明确长课文的特点,并且寻求相应的教学策略。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不同学段的课文进行统计,按照总篇数将每个学段的课文平均分为短、中、长三类,然后梳理出长课文的字数、体裁、所占比重等情况,相关统计如下:

一、二年级共统计60篇课文,字数在325字以上的长课文共20篇,主要为童话故事。

三、四年级共统计75篇课文,字数在582字以上的长课文共25篇,主要为叙事文、童话故事、小说。

五、六年级共统计67篇课文,字数在1154字以上的长课文共22篇,主要为记叙文、故事、小说。

从中可以发现,课文的字数与年级总体呈现正相关,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相关联。在各学段中,一、二年级最长的课文是《青蛙卖泥塘》(585字),三、四年级最长的课文是《小英雄雨来》(3350字),五、六年级最长的课文是《骑鹅旅行记》(2523字)。从课文的体裁看,低年级以童话为主,高年级则侧重于小说,有较强的文学性,有论者称之为“文艺文”。文艺文不同于一般的实用文。实用文侧重于用概念来表达主题,文艺文则倾向于通过形象来表达主题,所以,对形象的关注应该是文艺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路径。

独家策划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年第8期长课文主要分布于普通单元及阅读策略单元,承担着不同语文要素的教学任务。长课文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与同册其他课文相比,具有较长的篇幅,阅读需要较长的时间,理解的难度相较于其他课文也较大,需要强化默读能力;二是长课文的篇幅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长,体裁、主题、内容呈现出多样化,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密切相关;三是长课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情节相对复杂,文学手法得以较为全面的体现。针对这些特征,单位时间内为全面落实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设计上提供不同于一般课文的实施建议,避免把长课文教“碎”了(失去了整体感)、教“累”了(目标不集中)。

二、长课文的教学策略

长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目前尚处于鸿蒙阶段,加上统编教材“双线结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教学难度于无形中加大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笔者先对相关文献进行研读。能够查阅到的相对系统的文献是20世纪50年代《江苏教育》上推出的一组争鸣文章:《我对于教学文艺性长课文的几个意见》(李方)、《也谈文艺性长课文的读讲》(游峰)等,从基本的教学思路、思想内容的感悟、文学手法的鉴赏等多个方面对长课文进行了阐述。时过境迁,当时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放到当下已经不合时宜,但是里面所提到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体会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段的教学策略等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教学价值,需要我们学习、继承和改进。

王玲湘老师在《取其一“点”与落实一“点”——实现“长文短教”的两个关键》一文中,主要从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展开两个层面,就“长文短教”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阐述。该文指出,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教师首先要从文题、文意、文脉、文旨、文法、文体等几个方面较全面地把握文本”,在此基础上“确定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及“把握学生学情的起点”;在教学策略的展开上,要扣准“感知”“切入”“叩点”三个关键词。这项研究在长课文的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领悟。当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教材在变化,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在更新,长课文教学也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汲取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继承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策略体系。面对新的教材体系、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流程层面:整—分—整

每篇课文都是独立的,教学时,“必须遵循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第一个“整体”,是让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包括了解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课文的大体内容、人物形象等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之逐步进入领悟鉴赏的境界。“部分”,是引导学生短镜头式聚焦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语段、细节描写等,感悟其内涵及意蕴,领会其艺术感染力,并从写法的角度进行积累、运用和内化。这是长课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如何确定“部分”内容,要全面考虑课程标准、课文特点、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学生水平、教学情境等因素,才能教得“准”、教得有效。第二个“整体”,是对课文进行总结。这种总结,不光是对文本内容的总结,还有对文本结构的梳理和对学习策略的反思。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穷人》,笔者确定的第一个“整体”内容:让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讲述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家境已经非常拮据的情况下收养了寡妇西蒙的两个孩子;了解桑娜在收养两个孩子时的矛盾内心,体会这种矛盾心理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这种心理和“穷人”这个题目又有什么相关之处;知道桑娜和渔夫的共同特点。“部分”教学时,围绕“为了塑造人物的形象,小说设置了什么样的情节和环境”,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以桑娜的心理活动推动情节发展的表达方法,探究作者用表示心情的词语绘制桑娜情感变化线索的奥秘,体会当时屋外环境的恶劣、屋内的温暖舒适,比较这两处环境描写的巧妙之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确定了第二个“整体”内容:用思维导图理清小说中人物的关系,找出情节中的空白点;发挥想象说一说或写一写情节空白点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认识课文中的穷人;透过小说评价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宏观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了直观、形象的认知,符合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长课文教学对前后两个“整体”内容的设定与处理需要较长的时间,可采用“前置性学习”“翻转课堂”“亲子阅读”等方式,让教学向课堂教学两端延伸。一般而言,建议在课前、课后落实两个“整体”的内容,在课堂上集中落实“部分”内容。当然,这需要教师对长课文有透彻的把握,能够适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性学习资源,灵活设计适切的问题,并进行有价值的评价等。

(二)教学内容层面:紧扣编写特点

长课文涉及的内容大多比较丰富,可教的点也比较多。以六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一课为例,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内容可以教,报告文学的写作可以教,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教,方位描写的条理可以教,盛大、激动人心的场面可以教,对称整齐的句式可以教,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可以教,生动的描写可以教,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可以教……再加上基本的字词句段训练,教学内容林林总总,如何取舍、如何“叩点”,成为教师头疼的问题。

王玲湘老师注重从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着手确定教学内容,但从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来看,教师还要兼顾“人文主题”“语文要素”两个点。仍以《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为例,除了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教师还要认识到本文是六年级上册“革命传统”(人文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其“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课后习题“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读读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场面的”,编者的意图体现得很明确。为此,在芜杂的可以教的内容之中,核心教学内容便凸显出来了:“简要说说场面”,是对“整体”的关注,是对学生概括能力、讲述能力的训练;“怎样描写场面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和表达方法。围绕这样的核心内容开展教学,以人文主题和基础训练辅之,教得准、教得精、教得实,做到“一课一练”“一课一得”。

(三)教学方法层面:搭建学习支架

长课文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为波折,学生领会文本内蕴需要充分的学习时间保障,需要有效学习策略的支持。当前的语文教学仍侧重理解和表达,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指导,在统编教材中设有专门的“阅读策略单元”,这是强化学习策略的重要表现。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直面“读法”和“写法”,在单元导读、课后习题、课文泡泡中都有明确体现,教师可以据此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支持。

1.关注默读能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默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学习默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五、六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长课文的教学,默读是重要的策略支持,需要在教学中有效运用。

“默读”策略在统编教材中有很好的呼应和设计。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涉及两点:一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为了落实这一要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慈母情深》课后就有这样的一道练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这道练习题从任务、速度的角度把默读的要求具体化、策略化了。为了将前后内容建立起联系,课后还特意选取了关注人物细节和蕴含人物情感的语句,让学生进行针对性体悟。这些设计都是默读策略的具体化:停下来,看看前面的内容,关注默读。

2.强化图画元素的运用。

统编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图画、表格、提纲、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图画元素,与文字一起构成了全面的叙事方式。这些“可视”的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器官,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对长课文整体的把握及细节的理解,消解阅读长课文的畏难心理。在教学中,要发挥图画的作用,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助其得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增加阅读的多维体验,使单一的文字性阅读变成立体的图文阅读,提升阅读效率。

如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中有两个图画元素:课文插图和课后表格。利用课文插图(如下页图1)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发掘插图中的“喜剧”色彩,如老虎忧郁的表情、打补丁的虎皮,人物的动作以及可能的对话,台下观众图片模糊的原因等,又启发他們结合题目中“窝囊”这一关键词语,对“我”的演出经历和心理做出推测和想象,形成阅读期待,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课后思考题(如图2)改变了单一的文字呈现方式,使得人物的心情变化有了可视性:“期待表演”“充满自信”的心情提示,“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的原因提示,给了学生模仿、梳理的示范,为学生把握课文叙事脉络提供了策略支持。再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笔者启发学生结合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生态的语句,描述“我”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的心情变化,并说明原因,完成表格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便能从容地把握文本脉络。

结合文中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的心情原因期待表演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充满自信紧张、狼狈bèi

3.聚焦语文要素的落实。

长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教学,避免芜杂教学信息的干扰,力图实现“一课一得”。长课文大多为文艺文,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是“人文主题”的要求,而认识的过程、策略则是“语文要素”的要求,因此,要把对形象的理解放到语境和故事的发展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以大家熟知的课文《小英雄雨来》为例,其体裁是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体悟不是简单地给人物贴标签,而是要将对体现人物形象的情节巧妙串联起来,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认知人物。本文有6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英雄雨来的形象就是通过这6个章节的描述逐渐塑造起来的。因此,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是感悟人物形象的重要途径。再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课后练习“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对语文要素的呼应。由此可以看出,用列小标题的策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人物形象是可行之策。由此,学生先后列出了“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救大叔被抓”“受毒打不屈”“河沿边牺牲”“借水性逃生”6个小标题,使得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逐渐丰满,也体现了他不断成长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时聚焦语文要素的落实,就是以其为训练基点,结合文体、人文主题、课程标准、学生认知特点等,设计综合的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突破一点,带动全篇”之效,以使长课文教学更精练、更集中、更高效。

以上从特征及策略两个方面对长课文进行了教学层面的思考,其基本的立场是基于课程标准、统编教材理念、文本属性和学生认知特点,解决长课文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应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长课文、研究长课文,建构出有效的长课文教学范式。

猜你喜欢
要素内容教材
教材精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