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谱 韩军
多年来,做有思想的教育者一直是我教育行动的主旨,是我教育研究的动力。从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教学实际,剖析教学中某一片段的处理,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轻舞飞扬,是否有热点思维效应,不间断地思索,不间断地定位, 不间断地实施,又不间断地否定,在其过程中品味失败的颓丧与豁然开朗的喜悦。
一、行动中分析挖掘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因素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发现同一个问题,有的同学思维活跃即问即答;有的同学思维待发需要等几分钟;有的同学思维无序,很长时间都想不出来,即思维受阻。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认为学生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思维惰性造成思维模糊
课堂片段:有一圆柱体积为60立方厘米,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圆锥,需要削去多少立方厘米?班内80名学生,积极思考并能很快答出的有16名左右,经老师和同学讲解恍然大悟才明白的有35名左右,继续思考的有12名,等待后解决的7名,思维不曾波动且毫无感觉的有10名左右。
分析:尽管学生已熟知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体积的3倍,但是要得出削去的体积,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思维指向模糊混乱。主要表现在对关键信息感知把握不准,思维指向性模糊,表现出思维的惰性。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中,即使撞上关键信息,也不能加工形成有价值的反馈信息,致使思路受阻,从而懒于动脑,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思维的惰性。这是学生思维障碍的最普遍原因,这也许就是我们看到的有些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原因之一。
2.思维惯性造成思维机械
数学是讲理的学科,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思维惯性常伴随着思维惰性而存在。在教学中发现,有约30%的同学解题时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没看清题意,见术语便列公式,生搬硬套;见数据便代入演算,拼凑解答等。
如:电冰箱本月售价3200元,比上个月降低了20%,上个月售价为多少元?
解法一:3200×(1+20%)。
解法二:3200÷(1+20%)。
解法三:3200÷(1-20%)。
从解法一和解法二中可以看出解题道理与原题截然不同。解法一是比3200多20%的数是多少?解法二是比上个月增加了20%,上个月是多少元?这两类同学的数学思维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没有真正的理解。
3.思维缺乏造成思维无效
“古算趣题——以碗知僧”是作为数学万花筒,它是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趣题之一,有着浓郁的数学风味,是生活问题的另外一种见证,它同样经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其中,融入其中,感悟数学之美,数学之魅。在解决过程中,很多同学苦思冥想不得其法,而一位同学的解法颇有特色,不觉地将之做法进行剖析。(片段)
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这样想三人共食一碗饭,4人共尝一碗羹,12个人需要7个碗,364里面包含52个7,也就是说,52组12个人,那么就有52×12=624个僧人。
分析:这道题的解题策略运用了我们学过的列表法,找3和4的最小公倍数并依次列表,以规律形式来完成。借助生活中的情景,作为链接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旨在于会应用、会思考,假如就学其一,知其一,而没有深层地思考和挖掘过程,没有自我融入,品味数学之美,感悟解決问题方法的思索,那么,我们的数学过程就是无效的、浅层次的、浮于表层次的。
二、行动中改进完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1.找准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突破口
心理学家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变化性,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广泛联想空间,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并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思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如:在认识正比例与反比例后,结合学过的内容,在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直径与周长,半径与面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生1:在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与直径是正比例关系。
生2:在同圆(或等圆)内,它的周长与直径、与半径都是正比例关系。
生3:在同圆(或等圆)内,面积相等,面积与它的半径(或直径)不成比例关系。面积同它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例关系。
这样的问题挖掘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引导学生剖析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中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它们的合理性如何,效果如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以及错误原因。
2.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将两盒完全相同的磁带盒包成一包,请你想一想:①有几种包装方案?(三种)说一说每种方案表示的意思。② 各种方案需要多少包装纸?哪种方案最节约包装纸?(接口处不计)③你发现了什么? ④交流思维过程(要节约包装纸,就要是包装后的表面积最小)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当隐藏面面积最大时,所得的表面积最小):
《包装的学问》是通过填写操作报告的形式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在例题课中,要把解题问题策略的发现过程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要学生知道该怎样做,还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促使你这样想的。在数学练习中要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要有挖掘的能力,会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进行表达。
3.善于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在认知的平台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历程,独特的心灵体验,而我们需激发这些原生状态的学习特质,使之成为课堂中的有机资源。
片段:苏教版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师:观察课本第17页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兔妈妈采了3个大蘑菇。有一只小兔采了2个蘑菇,还有一只采了1个,有一只一个也没采到。
生2:看它耳朵耷拉着,没有精神。
生3:看上去很难受,心理好难过的。
生4:它在想:“我怎么这么笨,一个也采不到呢?”
……
细分析学生的言语,我们为学生丰富的情感所感动。我们要使每节课都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数学课堂平台上,吸引我们的并非是教师完美的语言,而是学生思维撞击的那一刻,教师应给学生尽可能宽松的思维平台,让学生自我反馈、自我化解、自我思考,多一些对知识剖析链接的过程,使学生思维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