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玲佳
【摘 要】 小学数学的核心知识是概念、计算规则及其应用。在这三者中,计算规则往往都与概念直接相关(包括计算法则、定律、性质以及有关的一些方法),知识的应用也离不开基本的数学概念。因此,概念教学对于发展学生以“数学能力”为核心的素养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本文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为例,以“大问题”教学为指导思想,阐述设计、实践的过程及思考。
【关键词】 大问题;概念教学;倒数
作为分数除法最根本的计算依据,《倒数的认识》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仅从概念本身,即“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去理解,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这方面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也可一窥端倪:通过直接呈现四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倒数的定义。在用实例突出“互为倒数”的含义后,以问题“想一想: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指向于例1探索求倒数的方法。
结合以上内容特点,在设计之初,笔者重点思考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如何强化概念的本质属性,以知识的内部结构推进课堂的实施?(2)怎样挖掘简单内容的深刻价值,通过谋求课堂教学“增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最终确立了以“大问题”教学为指导思想的方案并进行了实践。
一、谈话导入,揭示“大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板书)。关于倒数,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生:什么是倒数?(还有呢)倒数有什么用?
生:还可以研究怎么求倒数。
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形成右图板书: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自学书本28页上面的内容。
看似平平无奇的导入环节,暗含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由这三个问题而起,且以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为主要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这三个“大问题”进行自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1.“一问”——突出本质属性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就“倒数”而言,内涵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它的外延是指具备这一本质属性的任何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在概念教学中,正确地把握其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极为重要。然就《倒数的认识》一课,在参考部分设计后发现其片面强调对“互为”两字的理解,实在是有些偏颇。
【片段一】什么是倒数?
师: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师:同学们一起说一遍)
师: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几个字最为关键?
生:乘积是1。(说说你的理由)“乘积是1”是倒数的前提条件。
生:我觉得“两个数”也很重要,如果三个数相乘的乘积是1,不能说三个数互为倒数。
以上教学环节,紧扣概念中“乘积是1”的本质属性(即概念的内涵),把“两个”理解为限制条件或要求,而“互为”仅当作表述时的注意点。有意识地把“两个数”中的“数”排除在需重点理解的内容之外,在突出概念内涵的同时拓展了外延(具备这一本质属性的任何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也为后续“1的倒数是多少?”“0有倒数吗?”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2.“二问”——明确具体方法
如同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怎么求倒数”理应基于对“什么是倒数”的理解而展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形式背后蕴藏的原理,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片段二】怎么求倒数?
师:谁来帮大家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求一个数的倒数,只需把分子与分母交换位置就行了。
师:为什么?
讨论得出:把一个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后,与原数相乘的积一定是1。
师:也就是说,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出的结果符合倒数的?(本质属性)同桌之间互相举例说一说。
师:你会想到哪几个特殊数字呢?它们的倒数是?
生:1的倒数是1。(为什么)1×1=1,符合倒数的意义。也可以说,1的倒数是?(它本身)
生:0没有倒数。因为0乘以任何数都不可能等于1。
只有基于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具体的方法才是有源之水。学生通过自学已经能很好地解答第二个问题,此时,追问的“为什么”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不仅契合了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更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迈向更高的层次。
3.“三问”——理解应用价值
在以上环节实施后,一定量的练习必不可少,除教材提供的配套习题外,还可以适量增补形式多样又富有趣味的习题。在练习中,关于倒数的表示方法,理解一个数与它的倒数的大小关系等知识点应加以落实。这方面的内容與本文主题关联度不高,在此不做展开。如果说第一问是“理”,第二问是“法”,那么第三个问题则指向于“用”,这也是概念教学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实际教学中,在教材练习六第4小题的讲评时,进行了以下的设计:
【片段三】倒数有什么用?
师:关于这里的第三个问题,你有自己的想法了吗?
生:我发现可以将整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能举例说说吗)
生:1÷8,第1个数不变,除法变乘法,除数变成了它的倒数。教师板书:
师:其他的两组式子中也是这样的关系吗?(是)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它们的关系。
师:谁再来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生:除以一个整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0除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利用学生已学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法的知识,以本节课倒数的认识为媒介,顺利地实现了两种不同运算之间的转化,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最后一个问题,也为后续分数除法具体算法的得出做好了铺垫。
纵观以上各环节的设计与实践,采用了类似于语文教学中“总→分”的设计,以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为“明线”,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为“暗线”,贯穿并推进了整节课的实施。这种以“大问题”为统领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领会数学学习的方法,提升了能力。
二、课堂总结,拓展“大问题”
师:试想一下,我们在认识一个陌生的事物时,往往会提哪些问题?
生:是什么?哪里来的?有什么用?
师:事实上,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古往今来的先哲们也一直在不断地思考这样的问题。(课件出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课自提问始,且以更为深刻的提问收尾,使学生在课堂中完整经历的“大问题”得到了升华,也使得这样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根植于学生的脑海。对处于第二学段向第三学段过渡期的六年级学生而言,数学中的概念学习逐渐呈现出形式多样、抽象程度更高的趋势,例如后续教学中涉及的比、百分数、折扣、税率、比例尺等概念。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并结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将“大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合理、有效地付诸实践,对于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3]寿培定著.小学数学教学杂谈[M].北京:中国文化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