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岗
[摘 要]历史教材的整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整合章节知识结构;整合单元知识结构;整合专题知识结构。在利用这三种方式整合历史教材的过程中,应贯穿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整合教材;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2-0067-02
历史教科书在历史课程资源中处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整合优化能力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设计,引导学生活用教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 整合教材的途径
(一)整合章节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特征的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所涉及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比较少,这就给学生分析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影响和意义带来认知上的困惑。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教材章节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如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教材列出了四个专题:李贽的离经叛道;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显然,教材表述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在历史思维导向上也不明确。笔者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内容重新整合成以下几个模块:明清儒家思想活跃的时代背景;明清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明清儒家思想在儒學发展史上的地位;明清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整合教材的方式,不仅打破了教材叙事的简单模式,而且让学生在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资本主义萌芽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把握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从而利于学生从更深层面掌握历史事件,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避免了泛泛而谈。
(二)整合单元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撰教材,这样容易造成历史课的时序性不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打破教材章节的顺序,按时序进行编排,重新整合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为学生提供宏观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如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第六单元《二十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两个单元内容交叉的知识点很多,尤其是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放在第六单元,大大削弱了历史课的时序性。笔者在教学中以“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主题,重新整合教材,归纳了如下的基本线索: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器物层面的探索
①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2.制度层面的探索
①维新派:君主立宪、百日维新
②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
3.思想层面的探索
①激进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通过单元知识结构的整合,很容易提炼出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阶段特征: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依次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但这些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人民仍然在艰难前行、不断探索。20世纪20年代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国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依靠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样整合教材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又落实了课堂教学目标,也提升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整合专题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能力
历史专题不是片面、孤立地存在的,专题与专题之间也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指导学生整合历史专题知识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新课程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它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其中中国史四个专题、世界史四个专题。专题之间既有横向联系又有纵向联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重新整合。
1.中外对比的整合:中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对比(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中西方现代政治制度的对比(第三单元、第六单元)。
2.以问题为核心的整合: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六单元)。
3.世界史与中国史的整合: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新中国的外交(第七单元、第八单元)。
通过专题整合,主题更加突出,同时也更好地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和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
二、 整合教材要注意史论结合
(一)要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整合教材过程中的思维核心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贯穿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些观念在课本中并没有以显性的形式出现,但它是教材背后的“潜台词”,需要教师在分析整合历史教材时去挖掘和阐释。如人类社会都是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发展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历史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高度统一;历史发展都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分析历史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等等。这些基本观点需要我们教师牢牢把握。如在整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一专题时,笔者从这些革命的理论共性进行分析,发现这些革命就是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力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是新的经济基础与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尤其是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这反映了新的生产关系建立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进行深入分析,做到寓论于史、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而不是生搬硬套。
(二)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分析问题
教师的教授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他们遇到实际的历史问题时,能运用教师传授的原理方法去探求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例如在教学中,笔者会设置一些问题:没有洪杨之争,太平天国能否成功?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的位子给袁世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等等。让学生首先判断上述言论的正确与否,然后运用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等基本原理来展开论述。
由上述实例可以知道,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课堂的主人还是学生,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教师整合教材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保证其实践性、可操作性,这样历史就会变得“有血有肉”。
[ 参 考 文 献 ]
[1] 黄牧航. 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高中新课程教师丛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周双宝,肖粤山.有效运用主题教学,提升历史学科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7(6):32-34.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