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江
“自律”者,自内而外,以“觉”为主,它与“他律”的自外而内,以管为主,正好相反。“自律”教育,尊重学生,榜样引领,注重环境,循循善诱,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为目的;先收其心,再律其行;气氛宽松,随心随性,和谐生动。
“他律”和“自律”,作为办学育人的“文武”之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能少。一般而言,人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中,先要通过“他律”建立规矩意识,待到自我意识萌发,能够认识自我、明辨是非、自控能力增强之时,教育的手段应逐步由“他律”向“自律”过渡,使人的“自律”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成为有“自律”能力的人。
所以,这“文武”两道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他律”是基础、是前提,“自律”是促进、是提升,由以“他律”教育为主过渡到以“自律”教育为主,是立德树人由低层次向高層次的迈进。
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他律”太盛,“自律”不足。“他律”过盛不利于立德树人。因为,“自律”更多培养的是“君子”,“他律”则往往约束的是“小人”。“他律”是外在的约束,不是内在的成长。如果在青少年自主意识萌发、自主能力增强、逐步长大迈向成熟的时候,仍然一味以“他律”待之,不分青红皂白,追求表面的规矩,必然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轻者叛逆,重者撒谎(为了逃避规矩的惩罚),更有甚者不能形成健全人格——孩子在父母、老师的高压下,彻底放弃对自我成长的追求,完全依赖和依附于外在的“他律”权威。
过分的“他律”会导致孩子人格“变态”。一些孩子的自主意识被弱化,心智发育迟滞,不能自主、独立面对学业和交往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一些孩子自我管理能力低下,自我意志涣散,没有父母和老师的鞭策、督促、安排、管理,什么也干不了;一些孩子“人格奴化”,习惯生活在强势“他律”存在的环境,在善于指令他人的“强人”面前循规蹈矩、唯唯诺诺,完全依附于他人;一些孩子“人格扭曲”,形成双重人格,在任何时候都是两副面孔,表面老实听话,背后伺机搞鬼,是典型的表里不一的“两面人”。
教育如果不能从“他律”走向“自律”,在该“自律”的时候不让“自律”,必然会阻遏“自律”能力的充分发展,并使人丧失这种能力。一旦孩子进入社会,往往会很难把控自己。
“自律”教育不是摒弃规矩管理、灌输教育,而是尊重学生、引导启发;注重创设环境、营造气氛;注重文化熏陶、专题活动;注重潜移默化、顺势而为。是“道(引导)而弗牵”,“劝(勉励)而弗抑”(《礼记·学记》)。
从操作上来说,“他律”易行,“自律”难做。难在什么地方?难在“自律”教育对学校的领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有追求高层次教育理想的自觉,知道教育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其次,摒弃“以管代教”“以管育人”,一味“他律”的育人模式。其三,在“他律”的基础上,要有适时推进“自律”教育的措施,渗透“自律”教育的方案;还要不断开辟“自律”教育的空间,创设“自律”教育的氛围等,不断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升“自律”的能力和素质。
“自律”教育是育人的最高境界,是由有形向无形的转化,是由低层向高层的攀升。没有人本理念、没有人文情怀、没有高远追求,这种以“自律”为目标的自我教育是断然难以实现的。
古人修身有“慎独”之说,这是“自律”教育的古代表达。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是对教育本真的深刻阐述。面对日益走向世界的中国,面对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自律”教育应当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追梦人”的重视和青睐。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