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话剧《开炉》专家研讨会

2019-10-14 02:55
新世纪剧坛 2019年3期

国家艺术基金活动部副部长廖文罡

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实施以来,管理中心始终坚持聚焦于改、以改为主的工作中心和两改两演的工作思路,通过专家意见,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再通过演出吸取群众意见,取长补短,逐渐提高,经过时间和人民的检验,真正立得住、唱得响、传得开。2018年12月2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话剧《开炉》的研讨会,请了15位专家,大家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及更上一层楼的理念,围绕作品的亮点和不足进行探讨。这次研讨会,我们邀请了部分北京研讨会的专家,还邀请了文学、戏剧艺术领域的专家,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上下齐心,再接再励,在艺术追寻之路上,看得更高一些,更远一些。

提出几个建议:一是坚持以现实主义精神表现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就在前方。希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指导艺术工作者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庸俗媚俗。二是始终保有一颗热爱人民之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曾评价《开炉》,开的是中华民族精神之炉。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三是坚持以传世之心对待创作,用心、用情、耐心、细心打磨精品力作。国家艺术基金的滚动资助项目就是要鼓励和支持项目主体对剧目不断打磨、修改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否定之否定,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有对精品有执着的追求和坚持,才能打造出传世精品之作。

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世涛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辽艺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对这次这么多专家的到来,首先表示欢迎。刚才廖处长提的几点要求我们认真记下来,认真听、认真改,真正地出精品,欢迎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会认真落实、认真修改,请各位专家放心,一定不辜负大家对我们的支持和厚爱。

话剧《开炉》导演宋国锋

感谢国家艺术基金对这部戏的重视。北京研讨会之后,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认真研究落实,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舞美原本的基础框架是使用拉动平台,保持了原貌,但舞台整体形象、“炉”的形象以及配合“炉”出现的其他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改,比如LED画面的运用,我们做了适当删减。关于老三这个人物,原来是他把在车床底下发现的定时炸弹交给了日本人,于是引发了八个中国工人被抓,被处以极刑。现在变成了栽赃他,这样就解决了他婚姻的问题。再就是铁锤。他被抓到老虎台煤矿,五年后逃出来,带着党的任务回家,缺乏合理的依据。现在把他为什么回来说明了一下,因为何掌柜巡视河防正好遇见了他,因为要开炉打马蹄铁,所以就把他叫回来,对合理性进行了修改。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一级导演陈薪伊

非常喜欢这个戏。我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有人性审美高度的一部戏。因为它有个性,一个戏里头有五个完全个性不同的人,这是导演应该抓住的机会,是二度创作很重要的一块。

个性不同的人物还有一个性格、人格、秉性的问题。同样的性格,秉性可能是不一样的。秉性和文化、社会接触有关系。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女演员,人物设置太有意思了,是该剧走向人类审美高度的机会。老大和老二性格完全一样,应该有区别,秉性应该再鲜明一些。老三是最突出的不同,他就是属于秉性写得好的。这个基础构成了它可以成为具有人性审美价值的戏剧。具有人性审美价值的戏剧是人类最高级的戏剧,就是莎士比亚式的戏剧。

剧中,师父虽然没有出场,但控制着全局,他的灵魂、思想、精神控制着美学高度,所以这个人物应该再写得细致鲜明一些。汉奸这个人物不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规定情景交代清楚。已经是满洲帝国了,有国旗,有皇上,所以这个规定情景下的老百姓的故事和上海的抗日绝对不能一样。他就不应该被当成反派去写,现在把他表面化、图解化、汉奸化了。他们都是人,一定要个性化。

这个戏的男主角是老三,从戏剧原则来讲,没有转变者就不是主角,但历史戏可以。中国的戏剧创作存在的问题就是三突出的影响一直没有消除,戏剧的主人公应该是有转变的。这个戏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一家子都没有压力。不想当日本鬼子的汉奸,不想当亡国奴,就必然会有压力。老大、老二和两个女性都没有压力。

《剧本》杂志社原主编温大勇

这个戏的第一个特点是唱响了东北平民百姓的抗战颂歌,体现了我们东北平民百姓的抗战爱国激情。第二个特点是传奇色彩和地域特色非常突出。第三是昨天晚上的演出还保持了相当的艺术水准,体现出辽艺的风格和辽艺的水平。谈一点建议,就是该戏的调门偏高偏直,所以在剧情上没有多大的悬念。几乎所有的人都那么高调,常常慷慨激昂、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包括女掌柜。十四年抗战,东北人在那种环境下要生活、要生存,他们会有不同的对待入侵者的态度,所以,觉得不是很真实。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艺研中心艺术指导、一级编剧党小黄

辽艺是我非常敬畏的一个剧院,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辽艺,上小学的时候看过李默然老师的戏。看了这部戏后,一晚上睡不着。这个戏真的有可能成为具有人性高度的一部戏,但要让人物有个成长的过程。东北抗战十四年,都是杨靖宇、赵一曼?他能做到不出卖别人就是个好人了。剧中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没写到位,把冯淑玉定位定得这么高,她这样一个性格会嫁给那么懦弱的男人吗?高级技师一事如果发生在婚前,冯淑玉不可能嫁给他;如果发生在婚后,冯淑玉会让他去给日本人做高级技师吗?此外,大量篇幅用在了戏前的人物介绍上,真正进入戏后又太简单。

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

这个戏非常有特点,不仅有辽艺的艺术风格,还有辽艺的艺术追求。第一是有很浓郁的民族气概。第二体现出很强烈的地域气派。第三,生命气息很强烈。关于如何修改,首先要解决性格的完整和本质的真实问题。本质的真实,第一是人物行为和思想的真实。第二是戏剧情节和情感的真实。人物的塑造上,很多人物缺乏完整感,冯淑玉很完整,血肉丰满,其他角色就弱了一些,在人物行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上,还可以好好斟酌斟酌。这个家族怎么转变到做这件事,舞台上基本没有什么沟通。第三是这个戏前史过多,可以把抗联的事往自发的角度走,比较可信。冯淑玉和赵铁锤这两个人物没有充分利用,冯淑玉本身的故事和情感不完整,东北女性形象没有利用好,使得演员塑造起来没有得到特别好的呈现。

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杨绍林

从立场上来讲,做这个戏目标很明确,开什么炉?开家国情怀之炉,一个中国人在任何时候要把自己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非常接受陈导讲的,师父这个人物虽然没出场,但是他的人格要始终贯穿。在念白上,汲取了中国戏曲的念白功力,演员功底都不错。人物很鲜明,再加上东北方言的韵味,这台戏的风格是统一的。我认为不要在交代上过多地下功夫,还是要在人物关系上下功夫,比如为了留空间给冯淑玉跟赵铁锤,使得人物的上下场很生硬,演员没有办法带着戏下场,实际上这里面是很有戏的。铁锤和铁墩两个人的戏重复,反面人物脸谱化。在现有基础上,在风格、生活气息和人物关系上再挖掘一些,这个戏会更好看。

《剧本》杂志社主编范小宁

录像看过一次,这一次再看,从剧本创作的角度,从整个舞台呈现的角度,从人物精简把握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这个戏好就好在它既是抗日,又是传奇性质的故事剧,故事性很强,人物的交织和人物的设置非常有观赏性,对各个人物的开局、把握的点都非常准,更感觉到了辽艺风格的延续。冯二孩这个人物精炼了很多,给老三加了很多戏,但还有不顺的地方。伪满洲国时期,很多人内心矛盾,要维持自己的生活,但又不甘心,老三的内心矛盾没有表现出来,内心世界决定了他最后的突变是不是顺理成章,赵铁锤和陈铁墩两个人物没有拉开距离。开炉之前的事情描述太多了,炸火车反而说得很少。

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书记于鹤咏

《开炉》的剧本立意深刻,题材独特,以打铁为核心,以浓厚的文化意识谱写演绎了一曲气动山河的民族精神的赞歌,是彰显东北地域鲜明特色的优秀剧目。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演把握准确,舞台设计睿智地调动了创造能力和想象空间,意向符号选择精准,既整体写意又局部写实。数字媒体的影像整体上形成剧情所需的气氛、气势和情感,展现了舞美张力,为舞台表演提供了帮助。服化也很好地照顾到了人物性格特点,较好地帮助演员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塑造。谈几点建议:第一,移动平台要做些艺术处理。第二,炉子的使用缺乏更大的舞台空间。第三,舞台景幕的形象风格上缺乏统一和完整性。第四,某些人物形象脸谱化。

吉林省作协副主席孙喜军

这个戏让我感动,保持了辽艺演剧的风格。辽艺是我非常敬佩的话剧院团,是东北话剧的一面旗帜。这个戏在主题、故事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看完戏之后,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物,冯二孩和老三。人物脉络清晰,舞台上有自己的要求、态度和遭遇。不清晰的是老大和老二,又给了他们相同的舞台任务,这就让这两个人物更加混在了一起。冯淑玉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嫁给老三,并没有考虑清楚。老三非要把老大带上火车,老三能不能写成在日本的机关库里干活?这样可以和火车有关联,而兵工厂的关联度差一些。剧中的服装感受不到季节的变化。铁匠铺职业的特点在这个戏里运用得不够,说是其他商号,也没有违和感。应该在人物的语言中有所流露,放一些细节在戏里面。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高级编辑刘玉琴

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融合得比较有机的作品,作品对中国精神和中国精神意向的营造有想法、有功力、有深刻的含义。铁的硬度和人的精神硬核很容易产生联想,也具有约定俗成的精神指向。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使写实和写意有机地融合。在题材的重新挖掘考量上、在精神臆造上与当代精神高度吻合,是别开生面的拓展和丰富。故事的编织和人物关系的设置有戏剧张力升发的空间和可能,故事性和戏剧性比较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有比较高的融合度,整个民族精神的气节都在舞台上,通过艺术形象得到了比较集中的体现,落点和起点都比较有创意。高潮前围绕开炉的铺垫可以更紧凑一些,真正重要的事件处理得有些仓促。作品从头到尾都在说铁匠铺的事,但特定行当的气息不足,能够标识铁匠掌柜身份的动作和言词可以更加鲜明一点。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吴彤

昨天看了现场演出之后,感觉《开炉》这个剧目完全切题了。《开炉》的主线和四个人的情感线有主有次,做到互相缠绕、互相攀援、互相递进,最后达到高潮,表现得比较流畅。两处改动,一处是增加了冯淑玉和铁锤回忆他们新婚的部分,昨天看到的舞美设计也有变化,写意空间一下展现出了想象力,我觉得要把主要人物的情感线给一个空间展示,也有动情点。还有就是一改的时候冯二孩的展现,他在酒后的独白依然是动情点,这得益于这个人物天生就饱满,也得益于演员表演的生动性,所以这个角色的亮眼是必然的。现在可以看到老三的角色增加了,这个人物需要交代的或者说洗白的地方太多了,这也给演员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是不是可以把他的定位更精准一些,从人性的方面再梳理一下。还有就是背景事件偏杂偏多。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导演吴朱红

《开炉》是普通中国人抗日的一曲壮歌,充满了民族情怀,小人物的大义才显得更加壮大。特别喜欢淑玉这个形象,她为中国话剧舞台上贡献了现代的新女性形象。有几段音效应该是新加的,现场效果确实好了很多。台词更加精炼简洁,为整个演出节奏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印象比较深的是两个细节的调整和提升:淑玉和陈铁锤倾诉悄悄话的时候有很诙谐的细节,她还在抽烟;回忆当年结婚的部分,是沉痛氛围下的一些调节和舒缓,使整个戏张弛有度,布局上错落有致。罗铁杠的变化、义和盛历史的精炼,这些对剧情的推进都有很大的帮助。有些细节处理还需斟酌。比如铁锤第一次回家发现师父死了,这么大的事件,他的反应应该有个过程。淑玉跟他相遇,在大庭广众下第一反应就抱在一块,这可以再斟酌。时空的转化过快可能会影响人物情绪的转化和演出的节奏,比如铁墩逼铁杠喝药这段。

《剧本》杂志社原主编、编审黎继德

这台剧首先体现的是中国气派、东北气魄和辽艺气质。辽艺一直是以现实主义戏剧著称,一直比较擅长工业题材、抗日题材,一直有对人的关注和关怀,我同意陈导那句话,这个戏是有可能达到一种人性审美高度的戏。人性审美属于崇高的美。这个戏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高与低的问题。现在的任务地位比较高,“调门”比较高,要拉低一些,能不能把他们有些身份去掉,比如抗联;第二,动与静的问题。很多人物没有发展和变化;第三,虚与实的问题。前史太复杂,大部分是讲出来的故事,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动作太简单。

《中国文化报》理论评论部主编杨晓华

通过修改,《开炉》这部戏已达到了新的境界,是这几年来滚动项目作品中非常典范的案例,它在短时间内,通过吸收专家意见,得到了迅速而整体的提升,值得祝贺。这个戏是抗战题材的作品,是铁匠铺的家庭文化。这是中国天人合一基础上很好的文化呈现。两个女性人物形象,我看着是流泪的。在那样一个非常的年代,她们敢做敢为,这个时候爆发出来的美实在是太震撼了。铁锤回来看着曾经住过的房子时,舞美推出的速度是不是有点太快了?是否符合这个时候人物内心的节奏?还有这两位女士能推拉动那么大炉子的风箱吗?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佟春光

特别感谢国家艺术基金,有了艺术基金的支持,才有了辽艺一部又一部戏剧的生产。感谢专家们参加话剧《开炉》的二改研讨会,剧院会认真吸收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意见和建议,这将为该剧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巨大的帮助。感谢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化演艺集团的领导给予我们巨大的帮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