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成
2019年3月,有幸参加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联合天津滨海高新区管委会、中国(渤龙)影视产业基地共同举办的第四期“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聆听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的四位知名电影编剧大师讲述从业经验,受益良多,感触颇深。
丸山升一
日本著名编剧丸山升一,曾因代表作《导盲犬小Q》获得第2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创造了20亿日元的日本电影票房奇迹,并一举成为编剧界首推的“动物故事”描写大师。此次大师班期间,丸山升一先生回顾了他40年的编剧生涯,向学员分享宝贵的创作经验。
丸山升一先生认为,人物和人物关系既是剧本创作最基本要素,又是编剧成功的灵魂所在。首先构想个性鲜明的人物,接着扩展明晰有力的人物关系,进而生发出有趣情节,人物和人物关系又在情节发展中有所变化,这样的故事,无论何种类型的影片,都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导盲犬小Q》巧妙选取导盲犬的动物视角,曲折展现人与狗的复杂关系和戏剧冲突,我们看到了狗的生老病死,体会着人与狗的矛盾与和解,感悟着日本电影所彰显出的独特创作模式和民族审美。《偶然路过的街》虽在爱情主线中添入悬疑因素,试图使影片丰富,但是丸山升一随后也看到了此番尝试的遗憾,基调不明确导致故事线混乱,造成观众观感困惑,丸山升一想要以此“反面教材”警醒编剧们。
斯蒂芬·米切尔
美国著名编剧、制片人和导演斯蒂芬·米切尔,代表作有NBC美剧《伪装者》及迷你剧《绿野仙踪之铁皮人》等口碑佳作。他结合《伪装者》分别从“人物构建的基本原理及如何选择普世共通的故事”、“全面探讨结构和角色的塑造”、“为作品寻找国际观众”三个层面进行授课分享。
“好莱坞”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电影作品的水平与创作模式,得到世界观众的广泛接受与高度认可,近乎套路的编剧结构、情感与故事双层重视,成为好莱坞商业大片和文艺佳片层出不穷的重要成功因素。在斯蒂芬看来,好的作品等同于心灵食品,优秀编剧要在作品中渗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可以把观众通过作品与自己连接起来,输送心灵的滋养、灵魂的慰藉。《伪装者》在全世界赢得观众高度赞扬,根源是来自真实情感的双向共鸣,是因为斯蒂芬将个人的童年情感植入其中。自身不幸的遭遇,对父亲的情感缺失,全都化于剧中主角身上,以每个孩子都会渴求的父母亲情作为故事深层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在编造角色的特殊经历,更是在真实倾诉所有迷茫的在寻找亲情的无助男女。斯蒂芬把自己剧作成功的因素归结为神经学(高度唤醒观众情绪)、情感(纽带与共鸣)和故事三大要点,并告诉中国的青年编剧要有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真情实感创作出具有普世情怀的精品力作。
马克·特拉维斯
《海边的曼彻斯特》表演片段
被好莱坞和世界独立电影圈所公认的“电影导演和编剧的杰出导师”,马克·特拉维斯在此次大师班上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员“像福尔摩斯一样寻找线索”,“认识你的人物”,“说你非所想与想你非所说”,此即为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编剧导演教学方法——“特拉维斯教学法”。
马克认为创作者自身往往成为创作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这是出于三种原因:一是无法选择和规避的特定文化背景;二是出身家庭的影响;三是在人生当中已经形成的对世界的价值、态度、感受和信念。创作的关键在于创意,编剧要突破自身局限、放飞想象力,既要学会支配故事,又要学会放开故事,这中间的平衡度不好掌握。在授课期间,马克以影片《七十七天》《一代宗师》和《海边的曼彻斯特》为例,邀请演员上台演绎,细致分析精彩场景,带领学员一起重新认识剧中角色、人物关系、动机、情感、对话、潜台词及场面调度等问题,进而感受人物的深层内心世界与编剧的创作思考。这样的详解细读,对编剧、导演和演员都是有益的。
作为英国著名编剧、制片人,盖伊·希伯特至今创作了20余部电影剧本,代表作有《天空之眼》(获2016年英国编剧协会最佳编剧奖等3项国际大奖和2016年棕榈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提名等9项提名)、《天堂五分钟》(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最佳编剧奖、Ewart-Biggs和平奖,及国内外电影电视节8次大奖和10项提名)。
对于创作,有远比技巧更为重要的东西,这一点我在盖伊的讲述里找到了共鸣。他想讲的不是创作方法,不是如何运用技巧编写故事,而是抛出写什么、为谁写的疑问。虽然盖伊已有20多部作品拍成影视作品,但背后却有500多个想法没有实现,50多个初稿最后都扔进了垃圾桶,几十年的创作之路,四十岁以前都难算成功,花费了二十年来思考写什么、为谁写。幸运地是,他最终感悟到,创作的关键不在于学到了什么,而在于有没有要表达的东西,在于自身对世界的观察与评价。几十年前写的故事虽文字粗糙,但想法精彩,今天写的故事虽辞藻华丽,可表达的东西却少了,这样的明进暗退怎能不令人唏嘘。
诚如盖伊所言,讲好一个故事是非常复杂并且艰难的,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法不尽相同,故事讲述的方式也有千百种,我们不应盲目跟从他人,而是要聆听内心声音,寻找适合自己的途径,讲述真正属于自己故事。创作者有自己主动选择的创作自由,面对同一个故事,我们可以选择用向善的方式讲述,也可以用仇恨的方式讲述,如何选择,源自创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念,基于创作者个人对明日世界的期待。关于这一点,我对盖伊的选择深表赞同,那就是努力去用人类共通的善良光明把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
盖伊·希伯特
用灵魂写作,用情感共鸣。盖伊的编剧之路是真正将自己个人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相融合的,他的多数作品都是基于真人真事,比起虚构与假想,他更喜欢有温度的真实。他有不幸的童年,遭遇过他人伤害,有过艰难的婚姻,承受过丧子之痛,在幸与不幸的生命门镜面前,他不仅审视着自己,更看见了他人,而创作过程和最终呈现的作品成为联结彼此的纽带。剧本创作要有观众意识,要让观众主动思考,而非被动参与,故事叙事技巧虽然不可或缺,但是引发作者、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对人性的思考更为重要。
电影《从未有过的童年》向我们撕开生活远比电影更为残酷的一面:女孩凯丽童年就遭父母和他人的性侵,她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父亲打牌赌博,钱输光了,就出卖女儿的身体用来换取赌资,后来凯丽被解救送到福利院,但是原本应该保护凯丽的社工却又强暴了她,最终使他沦为性工作者。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是令盖伊和我们最为震惊的生活真实。盖伊的诸多作品都是基于真人真事进行创作,并建立在大量调研工作之上。作为创作者,他不是简单利用真人真事实现一己目的,而是真正深入生活,深入到事件背后无数个活生生个体生命当中,与他们同呼吸共悲欢,成为真正的交心朋友。“我的故事再重要,也比不上你们的生活重要”,这是盖伊对当事人所做出的承诺,这样的承诺不仅成就了他的众多佳作,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或许,当你真正深入到当事人的真实生活之后,你就会不自觉地忘掉自己的编剧身份和有目的性的创作任务,成了与受害者并肩而战的战友。或许,双方第一次见面沟通不畅难以建立信任,后来渐渐坐在一起,打开心扉,说出原本只能说给自己的言语,两人一起商量讨论即将展开的故事构思,把稍显成型的剧本读给当事人听,不隐瞒任何东西,当事人若是有不满之处,随时可以讨论修改。或许,最终百般努力的结果不是创作者最为渴求的,从艺术作品的编剧角度来看还有更为精彩的空间,可这就是当事人的生活,是她历经痛苦挣扎甚至是热泪鲜血交换而得,谁又有资格对活生生的真相评头论足呢?
面对生活的支离破碎,写作正是永恒的挣扎。
时间是最好的编剧,生活是最精彩的剧本。
盖伊的电影《天空之眼》向人们抛出了一个关乎道德选择的两难问题。影片讲述在一次针对自杀袭击恐怖分子的军事行动中,军方和政府为是否采取可能殃及一个无辜小女孩的飞弹计划而产生的分歧,如果采取行动小女孩就会死亡,如果放弃行动,恐怖分子就会造成更多无辜者的死亡。这类似“有轨电车”的经典道德悖论将观众置于无法选择的漩涡,选择很简单,但是选择之后的责任谁也无法承担。
好的编剧要有让人敬畏的生命历程和个人品格,这一点也体现在盖伊的作品风格追求上。脆弱的心灵,对自己诚实,桌前动笔和走出书房都是创作的正在进行时。盖伊的故事创作深深基于真实生活,制片方需要商业成功,创作者更重要的立足实地,“如果能够饱腹,我宁愿写好故事而不为纯商业卖命”,盖伊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告诉我们他所渴求的创作:“我写和平与爱,不是爱情,是世界大爱。我希望有公平正直的社会,我希望通过写作拥有美好,我同12岁少年同样天真,当然我没有改变世界。但是我相信所谓的蝴蝶效应,我相信投石必有涟漪,我如今还在写作,我梦想正义社会,仁义光辉,世界和平。这么多年我了解到了写作的力量,赋予沉默的人声音,而这就是我们角色的职责。我们有能力创造、改变、帮助他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声音。”
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中的英雄,给人超越寻常的视觉感官刺激,可是,那样的英雄只能生活在天上,而未扎根土地。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你我终究凡人,刀割会流血,失亲必心痛。我钦佩盖伊的艺术追求,感动他的创作态度,那是带有人性的恒久温度,永远不会褪色冷却。正如盖伊对昆汀·塔伦蒂诺的审视,即使拥有高票房回报也不会投资与他,因为创作者和制片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拒绝用欢愉喜庆的姿态来渲染黑暗暴力,如果必须表现战争和暴力,那我们也需要爱和人性的框架去诠释。时间流去,只求视觉震撼的超级大片或仅停留在叙事技巧的浅层作品终究熬不过岁月的洗刷,多年以后,我们仍会想起、依然感动的还是《辛德勒的名单》《东京物语》《美丽人生》《霸王别姬》《雷雨》《日出》《麦克白》《李尔王》。
四位国际编剧大师的倾心讲述,是一次关乎艺术与人生的交谈,他们用自己的精彩作品和人格魅力传授给我们比单单的编剧创作技巧更具滋养灵魂的东西,值得创作者和非创作者们用心感悟,在夜深人静之时,品其滋味,丰厚精神。
本期“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完满收官,除了聆听四位国际编剧大师授课之外,培训班还以沙龙、讲座的形式邀请了资深影视从业人员、编剧班往届学员、权威法律顾问等到场,从不同层面深入交流剧本创作和行业规则,为中国青年电影人的成长提供了高水平的公益平台,助推中国电影发展。
无论艺术创作,还是真实生活,永远探索想象,寻找人性点滴,碎片揉成故事,艺术同生活,永远不入眠,时刻睁开眼睛,等待真相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