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材的设计有两个依据,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二是以学科知识体系和现有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为依托。很多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理念是以多为胜。但是笔者却认为初中音乐学科的校本教材研发思路应是抓基础促进步,即“以少取胜”。越是基础性的课程才越有拓展性。因此本文以中学生音乐社团校本课程音乐基础+合唱,音乐基础+管乐团为例,尝试阐述新课程背景下艺术类社团的校本教材“以少取胜”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校本教材;设计思路
一、艺术社团校本教材目前现状分析与设计思路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艺术类社团校本教材以多取勝。其原因在于社团形式多样化,比如画画,体育,合唱,乐器等等。学生基数大是我校亮点也是弊端。虽然音乐教师师资雄厚但数量上依然紧缺,教学设备仍然不能满足。本校校本教材设计主体定位为“以人为本,以教材为本”。 因此学校开发“以少取胜”的1+1综合素养课程,即一门新课程标准大纲课程+一门校本课程。新课程大纲课程为基础,校本课程植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二、学校艺术社团校本教材的具体做法
(一)校本教材 “以少取胜”的主体意识
学生合唱团注重最基本的音乐素养的培养,训练主题意识培养。比如,气息与发声是最基本的音乐素养,在合唱训练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感受合唱韵律。校本教材设计以《飞来的花瓣》来进行合唱为例,此歌曲,4/4拍,强弱次强弱的节奏变化,优美动听,舒缓的旋律更容易让孩子们掌握气息的训练方法。而校本教材的活动实施上,设置为教师引读—学生齐读—尝试拍出节奏齐读三个步骤。管乐团在训练课程中设计声部课程,分配声部老师,极高质量地完成管乐团的排练课程。管乐团相对合唱团来说人数更多,音准与管理是很大的挑战,为了让每一名学生真真切切学习到管乐演奏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课程安排上多数以基础课程较多,分学期教授适合学生阶段的课程。在排练中音准是管乐团训练中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视唱、练耳、和弦声部配合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听辨与音准,大大提高了管乐团的质量。因此,“1+1”大纲教材+社团,特别是合唱和管乐社团的创立,提升了音乐教学的可接受性,降低了学生对发声方法和调音的畏难情绪,保证个别孩子对气息的忽视或音高的不准确而“乱了章法”,从而提升了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校本教材 “以少取胜”的审美意识
音乐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只能“听”,只能“悟”。同一首歌,同一旋律,不同的音准,音调唱出来的“形象”时极不相同的。比如,2/4 5 5│4 4 │3 3│2 —│1 1│5 1│2 3│2 —∶‖1 — ‖的演唱教师引导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音色的孩子来演唱,就会给人以不同的感觉。[2]。在管弦乐队的审美培养上,校本教材同样重基础。比如对综合排练的要求,没有选择“高大上”的作品,二是选择适合乐团自身水平的作品,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完整性。排练过程中,教材设计通常建议学生多听,感受每一次倾听时所不同的情调。在审美意识的培养上,建议学生听不同乐队演奏同一首作品。如,《春节序曲》等作品。从而感受不同乐队的不同表现。孩子们每一次聆听的收获都不一样,比如仅仅从乐器识别上,孩子们会逐渐听辨出铜管乐器、木管乐器以及各种打击乐器。
(三)校本教材 “以少取胜”的实践性意识
“少”不是简单。“少”的背后蕴藏着更大的智慧。教材依然以“音乐审美”为基础,拓宽“实践方法”方法。比如《飞来的花瓣》的降音记号的审美与实践。
校本教材对降音记号的学习步骤案例:教师出示降音记号,弹奏降音记号,练习基本的气息与音准训练,随后进行和声的训练,再进行分声部的教学,最后学生表演唱。对孩子们合唱时的音准练习也同样给予要求。教师引导孩子进行统一音准的练习。充分打开口腔,字正腔圆高声诵读歌词。读个别韵母时,比如“天涯”“春花”尝试让声音像歌声一样传向远方感觉。软腭要抬起,用鼻腔往外呼气,帮助声音往眉心上提,从而让声音不那么“白”,音色差异可以尽可能控制。之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合唱。
笔者认为校本教材是基于“基础+兴趣开发实践提升”的,以“以少取胜”为理念,以“主体意识”“审美意识”“实践性意识”为思路而开发的。校本教材注重审美,利用社团引领学生感受音与音之间的不同,感受美的音乐所带给人的美的享受,提升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合唱本和管乐团就是一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的事情,通过大家的实践和努力,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校本教材是一种推力,推动师生在显性课堂中获得更高质量的素质提升。这正是本校校本教材的编制初衷。
参考文献:
[1]马佳.合唱教学对小学生乐感培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2]申光健.初中音乐校本教材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3]农夫,孙晓东.《献给祖国的歌》全国中小学生合唱节启动[J].绿色中国,2010(11):60.
[4]陈盛颖.如何快速编写校本教材[J].音乐空,2014(07):169.
作者简介:王长利,男,汉族,山东临沂,大学本科,中级职称,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南宁市第十四中学,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