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影视作品对公众法律意识的影响研究

2019-10-12 01:20张亚飞
艺术大观 2019年18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

张亚飞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影视作品的传播形势也更多样化,用传统的宣传模式来培养公众法律意识的效果也已经大不如前,而面对如今影视作品的问题,需要影视从业人员积极反思。本文从影视作品对公众法律意识影响方面,分析其积极和消极意义,并提出改善的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法制影视作品;影视创作;法律意识

在影视行业的不断革新和成长中,作品也从稚嫩转向成熟和深化。而涉法类影视作品在此发展中,同样以全新的角度为公众宣传法律知识,借助影视手段的承上启下,“添油加醋”即丰情富景,强化法律案件感染力,增强实例的观赏性,让其更加的贴近民众,更接近平民化。由此,影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发生着较大的改变,法律知识融合于时代的焦点和脉搏,使其内容极具观赏性。

一、影视作品对公众法律意识的影响

(一)影视作品对公众法律意识的积极影响

第一,推动法律文化的传播,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通过日常影视剧当中的法律信息传递,使观众了解我们国家的制度、法律规范及规范人们言行的规则和秩序,自觉维护国家制度体系,推动法律文化的建设。”极大的增强了人们对法律规则的认知,极大的有利于将本国特色的法律理念植根于受众的意识里。如赵薇、黄渤主演的电影《亲爱的》,通过故事情节的精心设计有效的将《收养法》的相关法律知识进行了演绎与普及。再如《重案六组》、《继承人》等影视作品,将法律过程中的审判、行政、调解、仲裁等程序向公众普及出来,增加公众对法律程序的熟悉度,提高公众对法律意识的认知程度。所以,这些影视作品最为显著的优势,将受众觉得“无所谓”的法律知识,演变成为像是身边的事儿,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树立和谐社会新形象,为和谐社会搭建法律支撑的桥梁。[1]

第二,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提升公众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在国民本身法治观念淡薄的情况下,普法工作难以落实,普法方式难以创新。尤其在西北偏远地区的民众,文化水平低,知识来源匮乏。不要说是法治意识了,正常维权意识都较为淡薄,如影片海外版《盲山》中,那个被拐卖到落后山区的少女,无法借助法律手段离开,最后走向拿刀砍死丈夫的悲剧结局。也反映出我国对维权法律体系的完善,深受公众舆论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我们的权利保护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借助影视作品快速的传播速度及时向公众有效的传达,可以进一步加强公众的法律知识和程序的认识,从而促进维权的实现。如何实现法制类影视作品的最终价值,如何营造和谐的法律氛围,加强对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以《人民的名义》为例,剧中对社会中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以权谋私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人以及那些贪污腐败、懒政怠政、公车私用、公钱私用等违法行为和腐败现象进行直观的、全面的、360度无死角的批评、抨击,从而促使现实社会中对国家法律机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无偏差处理,避免社会中不正义,不公平情况的出现,影视作品本身以弘扬和提升公众公平正义为己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使命观。

(二)影视作品对公众法律意识的消极影响

第一,法律知识适用错误,误导公众对法律知识产生错误理解。有的影视作品缺乏专业调查研究,常常出现法律常识错误,法律术语表达不当等问题,在具体法律问题的理解上,根本没有专业的法律顾问去纠正解释,完全根据生活逻辑去适用所谓的“法律常识”,对法律规定的内容错误的传达,误导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对公众法律意识的培养产生负作用。有些影视作品追求影视效果,对剧中涉法案件性质做出主观色彩的评定,造成对观众的误导。如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中,影片本身表露出来的故事内容,一个没有文化的妇女,为了生孩子与丈夫进行了所谓的“假离婚”,可是丈夫却和她真离婚。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为拆迁补偿多分房子、为了争夺财产进行“假离婚”。电影是电影,它虽来源于生活,但是服从于艺术加工,若将电影与现实完全割裂开来,收获到的仅仅是趣味性,最终恐怕也难以吸引服众。倘若我们的主流影视作品出现了所谓的“法律硬伤”。特别是有名气的导演,他的作品基本都会在国内刮起一阵狂热,那么错误的法律知识将极大的影响普法效果。[2]

第二,过度娱乐化导致出现法律价值偏离,忽略道德宣传与法律评判。在涉法类影视作品的创作发展中,观众的猎奇心理侧面提高了影视作品的收视率。因此受众的猎奇心理,也成为了影视创作者必须要考虑到的,更多的是关注法律层面案情发展的介绍,对于如何破案,犯罪分子如何一次次逃脱,不断丰富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作案手段进行细节描述,但忽视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公众和谐氛围的构建起到了负面影响,尤其是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反例。如电影《古惑仔》中,警察为维护社会治安与黑暗势力激烈,虽然案件中展示的是正義的一面但电影本身所存在的黑社会思想也对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电影中血腥暴力的场面极为震撼,动不动打打杀杀。《古惑仔》在当时尤为盛行,很多中学生以学陈小春饰演的“山鸡哥”,以郑伊健饰演的“陈浩南”为骄傲,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值得我们影视制作人引起深思。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是巨大,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使其效仿,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第三,涉法影视作品的法治内容薄弱或缺失。造成这个现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影视圈激烈的竞争下,涉法类影视作品要想占得一席之地,就要通过夸张的剧情,以及脱离法律体系的情节来进行设计。影视作品的法制含量不足,剧本的法律条例理解不充分,不具有专业性。二是法律案件本身不具备影视制作能力,每一个案件,每一个实例都需要根据可行性,现实性去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由于制作费的问题,许多法律程序都被一笔带过,对律师的辩护流程等进行夸大或者弱化,如前些年热播的《离婚律师》,几乎丧失了宣传法律的功用,其也是受到现实制作方的钳制,无可奈何。另外就是如《盲井》中涉及较多违法常识,很多情节其实都是对现实的无奈反应,将错误的示范传递给观众,特别是在偏远地区信息不通的情况下,一旦形成便不可挽救,因此,影片中的实例是不符合法治理念的,是涉法类影视作品需要反思的。[3]

二、规范影视作品,发挥其培养公众法律意识的功用

(一)提升影视作品创作人员的法律素养

从业者都应当务实学好,以精准性投放在创作上,而影视作品的创作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的,它也需要创作者做好积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将影视作品在法律知识传播中的特殊地位凸显出来,学会改变影视作品创作观念。将道德的准绳放在影视创作人的心间,准确适用法律的知识体现电影创作者的创造心態,与所谓“电影和电视的工作主要负责公共娱乐”误解分离,提高影视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和影视作品的法律知识,发挥公共法律思想的重要作用,创建一个现实和依照法律、法规的影视作品,以达到不误导受众,不做错误法律示范的创作准则。

(二)加强影视作品审核,规范涉法内容

对即将进入市场的,已经创作完成的影视作品要学会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查。建立专门的对影视作品的审查制度,影视作品内容的合法性应当引起审查部门的重视,应当是审查的重点。把好作品的法律关与把好作品的政治关同样重要。法治社会,绝不能让法律不准确的影视作品大摇大摆地登上银幕和荧屏。[4]

(三)聘请影视法律顾问,完善涉法内容

专业人员是接受公众、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专业职业律师,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纠正影视作品的法律错误,来保证影视作品的法律质量。对于相关的涉法类影视作品,不仅要具有时代特色的法律氛围,还要体现人们对法律问题的认识与反思,借助影视作品中的隐喻手法,传达出当代法治进程下时代法律制度的特定信息。因此,在以后的影视作品创作中,影视制作人应当在遵循作品创作规律的同时,将法律知识灌输在影视作品中,为受众的法律接收提供机会。[5]

(四)优化传播技术,创新影视普法平台

创新传播法律渠道方式,加强平台普法性建设。在作品的制作上,传播的改革上、素材的选择上、等诸多方面学会多方面调度,整体上提高影视作品水平,不仅从内容的丰富上征服观众,还应当从细节的微妙处巧妙吸引观众。现如今的影视作品如果不能把控时代大环境,必将被淘汰,正是由于传播手段多了,传播方式广了,观众对影视作品的要求也高了,“吐槽”的点也不断升级。

三、结束语

文艺作品本身就是教育人,感化人。而影视作品本身就具备很多不同的特质。其特征的不同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影响下,促进了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并对现代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就为培养公众法律意识带来新的途径。因此要合理的科学的利用这一平台,发挥其积极效用,更好地利用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公众的法律意识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高梦.论法制类影视作品对公民法制意识的影响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

[2]彭菊华,王子萱.法制类节目电视编导的素质结构探析[J].武陵学刊,2013(05).

[3]郭若曦,孙靖.浅谈影视精品创作以及评论[J].大众文艺,2013(10).

[4]廉琰敏.涉法影视剧的法制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6.

[5]曲三强.论影视作品的法律关系[J].知识产权,2010(02).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
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加强高中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法律意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论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城镇化进程中村民法律意识调查分析与提升研究
浅谈如何培养武警部队院校学员的法律意识
网络公共领域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高校图书馆员法制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