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研究

2019-10-12 14:19郑华本
艺术大观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华本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祖辈辈留下的文化瑰宝,展现着我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当中乐观、积极向上、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必须要积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继承并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促进我国文化水平的提升。本文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以及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关键词: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十九大会议报告当中,习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到的精神,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时代发展新阶段,该阶段必须要坚定党和国家的领导、坚定文化自信,有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我国中华文化可持续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

(一)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通过艺术形式、文化形式、工艺形式等表达形式存在于民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存在差异,展现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独特性、不可再生性,借助物质形式对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念进行独特表达,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与人类本身的情感认知相契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使命,更是保卫我国文化基因,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二)艺术价值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都处于一个“快餐时代”,接收的信息也呈现出碎片化形式,信息混乱造成很多群众的审美意识出现扭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1]。针对阳江市江城区来说,“端午逆水赛龙舟、阳江风筝、漆艺、江城传统逆水龙舟制作技艺、江城儿歌、潭塘(杨氏)武术、谢氏药摩法、阳江白榄”等,都具备极大的审美价值,其中不仅蕴含了我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表现手法,将精美、精湛的艺术工艺品展现出来,具备极大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2]。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就非常丰富,并且体现出了不同区域独特的文化审美特点,很多自然、率直的艺术创作直击心灵深处,可以调动起广大群众们的审美兴趣,使人们在欣赏艺术是过程中,感受多种艺术形式所表现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社会价值

我国文化蕴含在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点滴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记录社会发展、记录劳动人民生活艺术的文化形式。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城镇化进程加速,传统农耕文明也呈现出另外一种发展相识,导致传统生活习俗与民间文化逐渐消失[3]。针对70、80后来说,看龙船、听白榄、放风筝等传统文化伴随着这代人童年成长,而针对90、00后来说,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体验已经少之又少。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更好地让广大群众了解我国社会发展进程和农耕文化衍生出的独特文化内涵,在了解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引导人民体味多样化的农耕生活体验,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为当前社会提供更多健康、传统的娱乐方式,具备极大社会价值。

二、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的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藏,更是民族共同回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率则是留住我国历史文化根源。但是针对当前县级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说,很多主体缺乏自主自觉保护意识[4]。一些群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较为浅薄,甚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旧过时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低,这也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小时速度加快。一些县级政府过度注重区域的经济发展,对于文化保护、文化管理层次上投入资源较少,造成很多具备文化性与艺术性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保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问题,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迟滞。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完善

在实际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时,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支持,而且还需要社会相关文化部门、民间艺术家等多个层次的参与。开展非遗保护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耗费,而且还需要诸多资金和物力支持,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5]。结合当前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来看,很多县级的非遗文化保护机制都并未健全,各个主体的非遗保护权责并未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不明确的现象屡见不鲜。若缺乏完善健全的非遗保护机制,那么直接会造成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产生,无法将文化保护落到实处。

三、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

(一)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

为了提起广大群众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必须要加大非遗保护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们了解身边的非遗并自主自觉地进行分以保护。在县域政府的组织下,各个学校、单位应该定期组织学习非遗保护知识。积极借助传统媒体+新媒体联合宣传模式,在本地公众号、本地服务号当中定期推送非遗保护知识。当地文化部门还应该发挥其自身文化宣传作用,将非遗保护工作融入群众文化当中,定期开展非遗文化知识大赛、举办“江城端午逆水赛龙舟、江城儿歌赛、阳江风筝节”等,让广大群众们自主自觉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当中。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也应该定期开展非遗文化保护宣传,在政府组织协调下,全面强化广大群众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营造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提升县域非遗的认知度。

(二)建立健全县域非遗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为了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率,就应该从上层管理机制层次上,健全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明确政府部门、文化部门、非遗传承人的权责。政府部门需要设置专项非遗保护资金,从资金、人才资源、物质资源上对非遗保护进行统筹[6]。针对县域文化部门来说,需要大力挖掘本县的非遗项目,并承担起非遗申报责任,对已经申请的非遗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定期举办非遗研究学术论坛,将非遗保护知识和创新思路,向广大非遗继承人进行传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展览、非遗文化活动,调动起广大群众们的非遗保护热情。针对非遗继承人来说,最为重要的任务便是实现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以身作则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结合不同县域的实际情况,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严格按照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及《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要求,因地制宜制的制订出县域非遗保护机制,明确各个主体的权责,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落实。

(三)强化非遗保护与特色旅游融合

我国当前非遗的保护措施主要有“对具备生产性技艺和社会需求,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转化为文化产品”。县域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扎针在农村地区当中,为了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好农村地区脱贫攻坚、践行现代化农业发展任务,就应该积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特色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将非遗转化成文化产品,在政府部门扶持、引导、规范的引领之下,实现艺术文化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为地区贴上文化代名词。例如,针对阳江市江城区来说,便可以借助“端午逆水赛龙舟”和“阳江风筝文化节”为特色旅游资源,每年定期举办端午赛龙舟和重阳风筝比赛,让广大游客在游览当地景区的同时,可以观赏当地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增收,而且还可以打造特色非遗品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保护、发展的根本。新时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发扬工作营造出了良好的氛围并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时代不断变革、文化修复的当下,必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当中,真正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卫民,黄桃.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和保护的路径探讨——基于花垣县“非遗”保护的现实调研[J].文史博览:理论,2014(11):32-33.

[2]林筱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路径探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4,27(03):77-81.

[3]肖铁桥,李保民.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研究——以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6(03):67-71+82.

[4]唐莹.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7):63-66.

[5]贺正楚,张蜜.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研究——以隆回縣为例[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2(02):58-64.

[6]林璐.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传承的思考——以保康地区为例[J].戏剧之家,2016(23):251-252.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基于融媒体环境的县域媒体技术创新
县域高中文科数学生态课堂的“三味”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国家十项举措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