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在文物研究与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当前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成为我国文物研究中的重点环节。在当下我国的文物界中,文物研究工作开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取决于文物修复的好坏程度,本文中便主要研究了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的运用,文中主要通过分析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的泥塑和模型制作、复原和黏结工作、仿色和做旧工作,来为我国的文物修复行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雕塑手法;文物修复;运用研究
一、引言
文物修复工作一直是当前我国文物研究领域的重点工作,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四川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在有关于“三国历史文物陈列展览中”,展览了一件出土于20世纪60年代的说唱俑。这则说唱俑由于其独特的神韵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为考古专家们研究三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史学帮助。但是这则说唱俑刚刚出土的时候,俑身只剩下了头部和手握小棒的残缺部位,说唱其余的部位例如:身体、手掌、脚底等全部破损不堪,后来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了科学的修复补配还原,通过雕塑手法将这则说唱俑完美的复原完整,由此可见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的重要性作用。
目前在文物修复中所应用的补配手法主要有直塑法、翻模法、雕塑法等其他多种补配技术,上文中的说唱俑所采用的便是雕塑手法进行修补。通过雕塑手法在对文物进行修补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第1步,需要对文物模型进行重新地泥塑和制作;第2步需要对文物模型进行复原和黏结;第3步需要对文物模型进行仿色和做旧。
二、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的泥塑和模型制作
在我国的考古研究中,每次文物出土时都有大量的陶瓷器,由于受到了岁月的磨蚀已经损坏,甚至部分是陶瓷器只剩下个别残肢或是头部。因此考古专家在对这些陶瓷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古今资料以及相应的出土资料对陶瓷器进行残片部位的黏结比较,例如:在对上文中的说唱俑进行粘接比较的过程,文物学家们参考了天回山出土的说唱俑造型,对四川成都的说唱俑修复参考。同时由于四川成都出土的说唱俑所剩残片较少,文物专家在对修复方案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严格的根据历史相关资料和文物残片进行结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文物进行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绝不参加一点人为的改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持文物的原貌。此外在泥塑文物进行制作修复的过程中,考古专家可以将传统技术与雕塑技术进行结合,首先通过利用泡沫做底然后将出土的残片与泡沫进行粘接,之后考古学家便可以将说唱俑的面部和基本形状在泡沫上画好。接下来便可以对出土文物残缺部分采用黄泥或是油泥进行补充修复,在进行修复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参考相关历史资料中的原物模型。并且還需要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对修复中的文物进行反复修改,还需要对文物进行翻模制作。在进行翻模制作的过程中要避免原件不会受到相应的破坏,因此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采用分块制作法,来保证原件的完整性。
三、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的复原和粘接工作
在完成文物修复过程中的泥塑和模型制作后,文物修复人员接下来便需要对文物开展复原工作。在进行复原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最古老的烧制方法对文物进行烧制,在烧制中需要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方式来防止文物烧制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和收缩问题。这就需要文物修复工作者准备干燥硫酸钙、水泥、陶粉、聚酯酸乙烯乳液等相应的修复材料,等待模型制作完成后,修复人员便需要对模型进行干燥处理,然后需要根据原物的残缺口进行修配比例还原。同时还需要在文物的黏结部分通过E-44黏结材料加入填充剂,这样就可以使文物的黏结处更加的坚固,从而达到相应的文物修复效果。
四、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的仿色与做旧工作
在通过雕塑手法对文物修复中进行仿色和做旧工作中,文物修复人员需要将粘接过程中所残留的色差和粘缝进行消除。同时还需要将结缝区域用加有颜色的腻子粉填平,然后通过细沙子将腻子粉进行磨平,这样就可以到肉眼观察不出来的修复痕迹。此外文物修复专家还需要通过利用传统的做旧方法和原料为基础,对修复的文物进行喷色、刷色和填色等相应的上色手法,让文物具备与原物一样的土锈纹理,从而达到最终的展览效果。并且文物修复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做旧的文物上方通过喷射一层保护剂,来防止做旧的地方在长时间展览的过程中出现色差的问题。
例如:在对四川成都所出土的说唱俑进行做旧处理的过程中,文物修复人员通过雕塑手法对由修复的文物进行1∶1的还原,从而让修复后的文物表现出一个无拘无束民间艺人的形象,来凸显出当时汉代艺术家们高超的泥塑技艺,同时这件修复后的文物也被我国文物专家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五、结束语
通过雕塑手法在文物修复中应用,便可以将已经残缺破损的文物重新修复完整,这样不仅可以为我国的考古研究带来更多的参考资料,还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文物修复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慧琳.文物修复和复制与雕塑和色彩艺术[J].文物修复与研究,1999(00):91-102.
[2]郭弘.素捕与雕塑技法在青铜文物修复领域的实际应用[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5(2):57-58.
作者简介:刘朝俊(1966.4-),男,汉族,籍贯重庆潼南,文博馆员,大专,重庆市潼南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研究方向为雕塑及文物修复复制陈列,文创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