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12月该院50名护士护理工作情况设为研究对象,自2018年1—6月均进行常规管理模式,自2018年7—12月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对比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护士操作技能和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结果 实施后护理工作质量分数以及操作技能分数、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在医院护理管理工作中采取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有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护士层级管理;护理质量;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7(b)-0051-02
护理工作在现阶段中所常使用的一种管理模式为护士分层及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层次等级护理人员的职能,体现出工作价值,更好地优化配置护理人员资源,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障向患者提供层次更高的需求,全面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1]。该次研究中在该院2018年7—12月开展的50名护士分层及管理模式,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12月该院50名护士护理工作情况设为研究对象,自2018年1—6月均进行常规管理模式,自2018年7—12月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50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在20~40岁,平均年龄为(30.58±5.34)岁。
1.2 方法
1.2.1 层级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 选取10名护士长作为管理组织机构的核心成员,需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其主要旨在制定培训全院护理人员技术的相关内容、规划以及工作的注意事项等,在培训过程中遵循分层级的原则,依照工作规分层级选拔、考核护理人员。
1.2.2 层级设置 遵循能者优先的原则合理分配、安排各个科室的护理人员,形成具备阶梯分级式的人才隊伍以此提供给不同患者以不同的需求,进而确保高质量护理。综合考量护士的学历水平、个人能力、工作经验以及专业素质、技术水平等,然后进行分层级上岗。由护士长作为领导,向下设置三等级的管理模式,分别为组长、高级护士以及初级责任护士。建立层级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持续改进护理质量[2]。
1.2.3 层级分工 科室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护士长进行全面性的监督管理,并协调工作人员保障各项工作内容不冲突;护理组长则作为护士长的协助人员,带领初高级责任护士解决患有疑难病例的患者。由护理组长为护理人员制定安排计划方案,合理分配会诊、查房等工作,对于一些具有较大执行难度的护理技术由护理组长亲自操作,并负责检查初高级责任护士的工作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高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对患者住院期间各个阶段身体情况的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以及是否存在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针对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护理计划,实行基础护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等,除此之外还要监督并检查初级责任护士负责的护理工作情况。触及责任护士负责在患者住院期间提供全面优质护理,包括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生活护理、基础护理、观察病情、康复训练以及健康教育等多项护理内容[3]。
1.2.4 层级培训和考核 在建立完毕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体系之后,由护士长根据自己所处科室的实际状况、专科层级核心能力以及护士层级来制定培训计划,并落实考核,在落实过程中不断完善计划内容并进行改进。考核结果录入护士的个人技术档案中。针对分层级护理模式采取分项分组的培训方法,不但要对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还能够践行,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进行现场示范教学等方法培训[4]。
1.2.5 不同工作的待遇以及权限 高级责任护士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以及扎实牢固的理论知识,在护理查房、质控以及会诊等工作内容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并指导初级责任护士,深刻了解到分层级的重要积极作用。以责权统一作为依据原则,将奖金分配以及职称晋升等结合护士的层次,考量护士工作质量、护患人数、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等作为考核护理人员绩效工资的依据。以护理工作岗位性质、工作技术难度、风险程度以及护理工作质量作为考量分配的主要依据。
1.2.6 护士排班模式 依据护理工作的专业要求、技术含量以及工作量采取弹性排班的制度,保证高峰工作段有足够的工作人员,薄弱时间段则减少护士人员防止不必要的人力资源耗费,同时还能避免由于反复交接班而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选取该院设计的护士质量控制标准进行评价,包含整体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理差错缺陷、护理文件、护士操作技能的熟练情况、掌握患者病情情况、病室管理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开展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护理工作质量分数以及操作技能分数、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评分等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显示实施后护理工作质量分数以及操作技能分数、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实行护士层级管理的必要性
护理工作传统模式没有结合护理人员的能力、职称以及资质等来分配工作内容,护士仅仅处于完成自己任务即可的想法,缺乏对患者开展延续性、整体性的护理服务。各个科室的护理人员还存在分配人员不均衡的问题,中夜班均采取单班制度,护士的工作量大、工作负荷大、压力也大易于疲乏导致护理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实行分层级管理之后,能够根据护士的资历、技能、职称以及个人能力如协调和沟通等来设置护理岗位,充分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工作潜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更好地辅佐临床医生完成治疗任务[5-6]。根据护理岗位履行不同的工作职能、职责以及权限,明确各个科室各个层级护理人员的责任,分工协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力,确保规范化、标准化、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护理工作。若护理人员存在学历、工作经验、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差别,则根据其差异开展不同层级的培训内容。分层级管理考虑到护士的能力以及知识储备情况来实行个性化培训的方法,充分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7]。
3.2 护士分层级管理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通过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责任护士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病情变化情况进行更好地观察和掌握,满足患者对护理治疗逐日增长的需求,提供全面整体的护理。每位责任护士质量控制并评估自己1 d的工作内容,建立分层级质量控制护理模式,由护士长-组长-高级-初级责任护士层层落实工作,确保护理措施有效对管辖病人实施。通过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各项护理工作如病室管理、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差错护理、文件护理以及基础护理等护理工作质量。
3.3 护士分层级管理提升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通过合理分配护理人力、工作量以及护理工作内容,护士分层管理模式能够确保每位护理人员各司其职,不断汲取新护理知识、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以及专业操作技术。高级责任护士据患者现存的护理问题认真地进行评估以此能够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此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叮嘱下级护士提出自己对于护理方案的建议和见解,充分落实为患者提供的各项护理服务。
3.4 护士分层及管理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之后发现患者对于护士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得以显著提升。得到这种成效的原因在于护士分层级管理能够明确落实每个层级护理人员各自的工作职责、内容、责任以及要求,确保有效实施各项护理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了管床护士,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陌生感、实行APN弹性排班则能够减少薄弱时间段的护理人员,增加高峰时间段的人力,最大程度的保证工作实施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保证能够提供给患者以系统性持续性的服务,充分确保护理的安全和质量,奠定完善整体性、系统性护理的基础,从根本上满足患者,以此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内容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姚红娣.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2(18):495.
[2] 黄萍,陈雁,陈璐,等.专科护士分层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5):606.
[3] 朱娜,马洪,詹旭蕾.层级质量控制在外科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71-72.
[4] 王子迎,万宏伟.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护士层级划分体系与能级对应的使用和管理[J].护理研究,2016,30(9):1147-1149.
[5] 成守珍,王孟媛,郜迎雪,等.中英ICU护士分层级管理及核心能力培训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7):1317.
[6] 扎西卓玛,胡跃萍,付培湘,等.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管理对骨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5):426-428
[7] 杜慧敏,刘永芳.军队大型综合医院"护理卫生营"建设可行性调研分析及对接管理[J].中華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2):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