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萍,石德愿,宋明毅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辽宁 大连 116200)
慢性泪囊炎是由鼻泪管阻塞或是狭窄引起的一种较常见的眼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常见于泪道外伤、鼻炎、沙眼、鼻息肉、下鼻甲肥大等阻塞性鼻泪道患者中,以溢泪、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1]。在慢性泪囊炎治疗中,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有效弥补了常规手术的不足,其具有创伤小、术后美容效果显著,被广大医生与患者所认可[2]。本次研究针对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取80例慢性泪囊炎患者展开研究,现汇报如下。
选取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2017 年8 月至2018 年11 月期间收治的80 例慢性泪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 例。对照组:男女分别26 例、14 例,年龄区间22-66 岁,平均(44.22±10.04)岁;病程1-14 年,平均(7.53±1.20)年。实验组:男女分别24 例、16 例,年龄区间23-67 岁,平均(45.04±10.11)岁;病 程1-15 年,平均(8.02±2.02)年。对比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此次研究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同意。同时所有参与者均符合慢性泪囊炎诊断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异常者、鼻泪管外伤者排除。
对照组用传统手术治疗,将利多卡因(1 %)、肾上腺素(0.1 %)于皮肝及眶内下部球周实施局麻,作一15 mm 左右切口于内䀝上、内3 mm 外沿眶边缘皮肤处,分离内眦韧带,并将其充分暴露,沿泪前嵴鼻1.5 mm 切开骨膜,对骨膜实施分离,直至内眦韧带,向下至鼻泪管上口,向后至后泪嵴,压迫止血,扩大破口,再扩大骨孔,向上至内眦韧带下缘,向下鼻泪管上口,向后至小泪嵴,做I 切口,吻合双瓣后,缝合皮肤与皮下组织。实验组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鼻腔黏膜行表面麻醉,鼻丘黏膜行局麻,在鼻内镜帮助下,对黏膜瓣直至骨表面用镰状刀分离,充分暴露颌骨额突、泪骨前部,咬除上颌骨,将上颌骨额骨进行磨除,形成1.2 cm 骨窗,自下泪小点于泪囊内插入泪道探针,开放泪囊用镰状刀形,对泪道进行冲先,让其自造瘘口流出,将可吸收止血海绵是填于鼻腔内。
术后2 组患者均对泪管进行定期冲洗,并做好抗感染治疗。
对比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总有效率判定标准[3]:鼻内镜复查显示泪道通畅,冲洗通畅,鼻腔外侧壁泪囊口完全形成,所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显效;鼻内镜检查显示泪道在冲洗时需要加压,泪囊口形成,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为有效;鼻内镜复查泪囊口仍旧堵塞,症状无变化,病情加重为无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 为治疗总有效率。
SPSS 21.0,计量资料(包括:手术观察指标)用t、平方差进行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包括: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卡方(χ2)、百分数(%)进行检验、表示,2 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P<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n=40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n=40
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实验组发生肿胀、感染、复发性阻塞各1 例;对照组发生肿胀4 例、感染5 例、复发性阻塞4 例,组间对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5 %低于对照组的32.5 %,差异明显,χ2=7.8125,P=0.0052。
慢性泪囊炎是眼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如诊治不及时,随着病情的进展,部分患者会引起角膜穿孔,严重时还会导致失明,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4-6]。慢性泪囊炎主要以溢脓、溢泪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多行手术治疗,而传统手术治疗措施是通过泪囊将鼻腔粘膜与骨孔相易合,使泪液流入鼻腔内,但其操作难度大、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等[7]。
随着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的出现,将其用于慢性泪囊炎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8]。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在造骨孔时较为容易,可保护内眦韧带与周围肌肉,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手术方案不需要做切口,术后不会影响患者面部美观,更适用于女性;在鼻内镜下实施手术,手术视野较清晰,可减轻对其它组织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还可以对鼻息肉、鼻窦炎等疾病进行处理,缩短治疗与住院时间;此外,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手术过程较简单,术后恢复时间较短,有助于患者病情尽快康复[9-10]。
综上所述,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高,值得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