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尊重“差生”、合理应用教学方法、信心和耐心并重教育等方面论述提高“差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学习成绩;尊重“差生”
【作者简介】张翔(1988.03.13-),男,河南平顶山人,越溪实验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教学。
在学习小学英语过程中,“差生”同样具有自尊心和上进心,也非常渴望进步。而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差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逐个突破,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某小学中,英语教师为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针对以下几种“差生”的情况做出具体的解决方案。1.单亲家庭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的性格比较孤僻、自卑、内向,对此,该英语教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并且经常找学生谈心,以此来了解他们的现实情况。同时找到这些学生的父母,要求父母积极的配合,这样可以打开学生封闭的心,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关爱,从而提升英语学习成绩。2.个体户无瑕关心的学生。教师会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将这些孩子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辅导他们外语,同时进行思想教育。在此期间,不放弃他们、不鄙视他们,对他们一视同仁。3.有特长的“差生”。对于这一类学生,教师首先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即特长,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中,教师从他的特长入手,鼓励他学习英语时就像其特长一样,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同时还帮助他们预习新课的单词。
现实社会中,“差生”永远是被鄙视的一方,甚至有些优等生会将这些学生打上“包袱”“落后分子”的标签,使得他们在学校中受到很多的不公平待遇。从而在心里产生一种压抑感,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同时自信心被严重削弱。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以尊重“差生”为主,积极帮助他们,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某小学,英语教师为了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采取了以下措施:1.当发现“差生”在抄袭同学的作业时,非但没有责备,还将学习最好的学生作业拿给他们,但是教师会叮嘱他们要遵守“一抄”“二读”“三背”的原则。在上下一节课时,该英语教师会将差生单独叫起来,让它将作业上的知识简单地叙述一遍,这样同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2.在英语单元测验后,教师会将成绩有进步的学生单独提出来,进行表扬,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3.对于头脑反应比较慢的学生,教师不会鄙视他们,而是会多讲几遍或者是将英语的一些单词编成顺口溜,如小鸟bird天上飞、小狗dog汪汪叫、小猫cat喵喵叫等等。这些语言比较浅显易懂,学生们能够快速的记忆它们。
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深化,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被应用。而对于“差生”来说,这种模式非但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反而使他们更加厌烦学习。因此,想要提高“差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教师必须合理的应用教学方法。例如:在某小学中,教师应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活跃英语课堂气氛,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挑选难度适中的问题提问“差生”,同时让它们到黑板上写比较有把握的英语单词或句子。回答正确之后,教师会微笑地对他们说“very good”,这样会大大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课堂讲解的知识做一些互动游戏。2.开展课外阅读。首先,在开展课外阅读之前,教师要让学生们明白,课外阅读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教师选择一些词汇量较少且故事性强的英语文章或者是漫画,同时教他们如何查字典。在“差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将文章或者是漫画看懂之后,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差生”的英语学习成绩。
语言并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很多“差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他们的耐力和毅力都比较差,不愿意持之以恒的鉆研英语,而是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习惯于走马观花,很少去反思自身的学习行为,使得学生们的成绩一直不能够得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教育学生。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能力给予肯定,自己是能够教育好这些学生的。其次,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差生”。在教育“差生”过程中,教师切记粗暴训斥、忽冷忽热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来判断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善于抓住“差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地采取补救措施。这样同样可以提升“差生”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便可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经过上文分析可得,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是针对“差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尊重“差生”可以使学生们受到平等的待遇;合理应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耐心并重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差生”的学习成绩。因此,研究提高“差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的方法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宋继慧,宋鸽.浅议提高差生英语学习成绩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15(24):65.
[2]吴冬妹.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