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画院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借鉴

2019-10-08 03:46张灵
锋绘 2019年8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张灵

摘 要:宋代在绘画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北宋时期建立的画院更是人才济济,这与画院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育制度和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对于北宋画院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探讨,并与当代美术教育进行对比研究,寻找两者间的契合点。培养出具有人文内涵的优秀绘画人才。

关键词:北宋画院;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中国美术教育史的发展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艺术教育理念。在被各种教育新理念拓展视野的当下,回归传统美术教育理论,探讨其深层次的价值是当前美术教育理论的趋势;提倡美术的民族性,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课堂,是我们探索的目的。

宋代的画院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查的官画院,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从北宋建国之初,太祖赵匡义延续五代惯例,在翰林院之下设立了绘画机构“翰林图画局”。太宗赵光义把“翰林图画局”升级为“翰林图画院”,后市称为“画院”或者“图画院”。到了神宗时期的熙宁二年,在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下,翰林图画院祗候杜用德向神宗进言,要求以艺业德高低来编类等级,作为晋升的依据,在这样竞争机制的引入,打破了原有的旧制度,使画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画院更加的高效化、制度化。神宗元丰五年,翰林图画院改为“翰林图画局”,画院也不断进行着变革。在画院的改革中,神宗时期的画院改革影响极为深远,这一次的变革不仅使画院的制度更加完善,而且像郭熙、崔白等画家的加入为画院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改变了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创作思想。在徽宗时期这一时期的画院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尤其是画学的设立,它在制度上十分完善,从招生制度、考试形式、生活待遇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学习上同样有着一套健全的学制和完整的课程计划以及教育理念。这也是后代画院的模范。宋代作为画院画家活动的高峰时期,宋时期代可考证的画院画家就有一百多人。

在画院设立之前,技艺的传授多半是父传子、师徒制等等的教育模式。畫院虽说不是专门的美术教育机构,但是在大观四年并入画院的画学,其主要职能就是美术教育。画学有着严苛的制度模式。画学不但注重绘画的创造能力还注重素质的培养。邓椿曾认为绘画技法有局限的画家,并不是资质不够而是人品受限。所以画学的入学考试主要的考察方向不仅仅是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要考察学生对于诗文画意的理解与贯通以及品质品德。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当时画院的学生不仅绘画技能出众而且品质兼优有着良好的艺术修养。这种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宋代绘画的发展,并且形成画院美术教育的模式。

1 北宋画院与画学的教学理念以及课程设置

1.1 教学理念

关于北宋画院的教育理念,不得不提郭熙。其子所著的《林泉高致》根据郭熙在翰林书画院授课所记录下来的笔记整理而成。郭熙是高宗时期“御书院艺学”。御书院和图画院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其教育理念也是相差无几的。郭熙的教学理念提倡:(1)师法一家,博采众长。提倡临摹“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之钟、王、虞、柳,久必入其彷佛。至于大人达士,不拘于一家,必兼收并揽,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2)师法自然。郭熙认为画家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学习百家之长,还需要向自然学习。《林泉高致》山水训中体现出他这一教育思想:“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支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3)由技而近乎其道 。这是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敬畏之心,也是对于身心的调整与放松。这是一种以“由技而近乎其道”的身心来提高自身修养的教育活动。

1.2 画学的教学理念

崇宁三年,画学设立。这标志着绘画教育纳入国家最高学府,成为专门为皇家绘画的教育学院。其目的就是为了皇家提供高素质的画家和管理人才。宋徽宗对于画家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要求画师准确、细腻地描绘出客观景物的自然状态;(2)在“格物”的过程中,把“实境”转化为“诗境”,强调绘画中诗意的体现。在这样的提倡下,徽宗时期的出现了新的院体画风——“宣和体”。

1.3 画学的招生制度

画学的招生考试制度是十分规划和健全的。以“用太学法补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的方式作为考试题目。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等诗句都是画学的考试题目。这种方式不单单是对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也是对绘画者自身的文学水平也有全面的考察。通过如此选拔出来的画师不仅有着超常的艺术联想和艺术思维能力,在创作构图上别出心裁,同时具有非同寻常的文化修养。对于中国绘画提倡书画一体的格局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 画院的课程主要教学标准

由于画院的教生体系和绘画方式各异,所以画院的培养方式也是各有不同。画院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下了十足的功夫。画院的课程教学灵活多变:比如名师指导、古画临摹、示范和口授、写生等。但这些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格法”。“格法”是画院的创作中最重要的一条准则。“格法”要求画家在继承先人的优秀传统下有所创造。这样的要求在徽宗时期进一步强化,徽宗在画院师生艺术创作时强调以“格法”为中心,对于自然事物的真实表现和细致观察,创作手法上尊重自然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再结合人格品质以及文化修养。

总结而言画院的教学理念就是在名师指导、临摹前辈大师的作品,并在此的基础上写生,师发众家之长以及刻苦学习的精神,从而培养出符合皇家标准的画家。

2.1 画院的课程设置

徽宗时期画学的专业设置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和屋木六科,至赵升《朝野类要》中又有“画家十三科”,包括玉帝君王像、花竹翎毛等等,可见宋代的分科制度可谓严谨。经过严苛和集中的训练培养出高质量的画家更好的为皇家服务。

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为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为教材,《说文》用于学习篆书、印刻和标注古书的意思。以书写和问答作为授课方式,来了解他是否明白画意。从这些专业课的设置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品质的培养教育。我认为通过问答的方式来了解其对于画意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加强文化修养的基础之上提高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帮助学生完善其艺术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作品中,也使画院对画家的培养教育有着全面的完善与提高。

3 北宋画院教育对中国画教学的启示

北宋画院的美术教育的成果,不仅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模式,还有他们对于画家们对于艺术修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这样的画家从根本上区别于一般的绘画工匠,他们能通晓画史画论,能够作画写诗,又能品鉴评论。虽然画院是一个典型模仿,但是完全照搬模式,是不会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因为画院作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机构,不可避免的有着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画院中的适用于当下的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借鉴与参考。

首先,完善中国画课程,调整课程设置。课程是连结教育目标和教学活动的纽带,是确立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基础。美术课程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審美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但当下的中国画的课程设置,只注重技法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素养的培养,出现“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这样的课程结构不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需要调整课程的设置:(1)加强对于文化素养课程的设置,艺术课不不纯粹的技法课,而是人文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所以我们的课程发展应该是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也应该吸收郭熙“博采众长”的美育思想。(2)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应当以继承临摹为基础,创新为发展的原则。我们在课程开展中应该重视临摹,开展写生。来作为美术理论教学的补充。同时培养和督促学生在书法和篆刻方面的兴趣与能力。

其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北宋画院为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画院时常举办绘画活动、画院收藏的名家真迹可供画家们近距离接触观摩,画院还广揽人才,给画院带来不同的活力,以及名家的指导。将这些资源都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大幅度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这也对当代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国内外文献,线下的美术馆、博物馆等资源在教学中也常常被忽视,教师应该利用美术馆和博物馆的资源。让美术课堂在美术馆中开展,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美术作品,实施馆校结合的课程模式,通过多方资源为美术教育提供多样的教学模式。

最后,提高素养,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宋徽宗在画学的招生考试中就以“以诗为题”其目的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绘画功底。靳尚谊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画是很有文化内涵的画种,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是看不懂的,更画不好中国画。”中国画讲究意境和气韵生动的境界。我们回顾历史,在中国美术史中留名的画家大多都是满腹经纶的文人,而缺乏文化知识的画家就算画技再精湛也只是被称呼为画匠。可见在中国画与文化的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的美术教育基础没有注重对文化素养和创作思维的培养,只是单纯的技法练习,一味仿古,只摹其形,不解其意,思维只停留在笔墨表面,不理解中国画的内在意义。所以美术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学习传统文化能对我们自身文化气质和对绘画的理解大有裨益。

4 结语

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过分的强调技巧,丢失了美术教育所独有的人文特色,教师在意识形态上对于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视不够。从北宋的画院与画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绘画人才,也彰显了画院与画学教育的合理性。潘天寿先生曾说:“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是有极重要意义的。”如何体现美术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色,这也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课题。北宋的画院和画学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能为全然为我们所用,但它的部分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安排都对当下的美术教育都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宋)邓椿.画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宋)郭思编,杨伯编.林泉高致[M].中华书局,2010,9.

[3]刑习娇,熊显林.文化选择与认同-北宋画院管理模式探析与当代借鉴. [J]美术大观,2019,01,15.

[4]曲春林.北宋画院与画学[J].书画艺术,2006,08,20.

[5]蔡罕.北宋“画院与“翰林图画院”[J].浙江学刊,1999,03,25.

[6]李传文.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建立及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制度考[J].美术学报,2017,03,25.

[7]李传文.北宋翰林图画院的建立后之教学管理体制与招生考试制度考[J].齐鲁艺苑,2017,06,15.

[8]梁田.两宋画院制度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2,03,10.

[9]杨勇.两宋画院教育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2,03,29.

[10]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0,05,01.

[11]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06,30.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