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妹
摘 要: 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是充分发挥各类课程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要把握好思政教育的内涵, 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学前教育 思政元素
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指出,在当前社会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都日趋活跃,主流与非主流价值观同时存在的新形势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用。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与教学全过程。同年,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并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共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研究在学前教育具体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如何融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育人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真正实现浸入式有机融合,对实现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高等教育点、面、体全方位思政教育结构,真正做好立德树人具有现实探索的重要意义。
一、新形勢下对“思政教育”的理解
打开百度搜索,百度百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规律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解决的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如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引导自身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即对学生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思想引导:第一,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马列思主义思想,坚持以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决维护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治国理念,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最高意志,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哲学理念,哲学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认识化、伦理学和美学。进行哲学思维的引导即要让学生学会用批判断性的思维认识世界、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全面、发展性地看待事物,形成正确的善恶行为规范及相应的心理意识与行为活动。第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当前,传统价值观中强调个人服从集体、集体服从国家的观念受西方所推崇的弘扬个性、尊重个人选择、追求个人发展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冲击,使“90后”高校学生处于多样化价值观选择中。因此,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特别重要。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要摒弃封建意识与计划经济中的思维惯性,抵制西方极端个人主义、功利庸俗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要吸取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加强如真诚、守信、勤劳、节俭、忠诚、和谐等中华传统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的渗透。同时,吸收西方尊重人的个性与个人选择,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本管理理念,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情怀的中国特色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方法体系。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误区
在中国知网“文献”模式下,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输入检索,共检索到288篇与之相关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依据被引用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发现前四篇都是关于课程思政的意义、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等理论方面的研究,前十篇中只有两篇是以课程为例进行高校实践探索研究。对这288篇按被下载次数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发现被下载次数最多的前十篇中,只有三篇是基于高校专业课程进行研究的。可见,当前对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现实意义与内在理论逻辑,以及中小学如何形成全方面德育等的研究,对如何在高等教育具体专业与学科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探索较少。
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难点和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师对思政教育内涵理解窄化,导致对如何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难以下手。
目前,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对“思政教育”存在误解,认为“思政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理论教育。其实这是对思政教育的窄化。思政教育绝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党性和理论路线的教育,如上所述,它应该有更广的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习建平主习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与理论。这是思政教育的最主要内容,它从根本上回答了思政教育为谁服务,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我们的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哲学思想,哲学既包括世界观又包括方法论,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教导学生学会用哲学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变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看待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价值理念教育,即要教导学生从根本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道德层面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因此,仅把思政教育视为党性教育、爱国主义理论教育,是对思政教育内涵与外延的窄化,这种窄化意识容易导致专业课程教师在遇到课程思政化、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中无法把控,对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界限难以把握等情况。具体在学前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是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课程教师难以找到嵌入思政元素的节点,只是把思政教育元素生硬刻板地塞入课程内容教学中;二是课程教师对本学前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心把握不准,对思政元素融入的幅度及时长难以把握,导致有的老师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原计划的教学内容无法顺利完成;有的老师对思政教育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学生没有感受到“悟道”的过程。
(二)高校专业课程自成一体,课程思政缺少统一背课,“点”与“线”“面”难以形成“体”的结构。
目前,每个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教学基本都是自成一体,由某个教师独立承担,对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化都局限于教师自身一时、一地的自我发掘与发挥;有的学校即便是同一门课程由多个教师分工授课,也只是进行班级的划分,并没有对授课内容及方式进行协同备课。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在同一专业不同教师都承担课程思政化建设的背景下,不同课程重复嵌入思政元素,而没有对思政元素进行分块分类、协调统一地融入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规划。比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前教育学”课程从个人层面嵌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儿童心理学”课程重复从个人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或社会层面)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完整、不系统。这种重复、生硬的嵌入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最终导致思政教育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二是不同高校同一专业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之间缺少就该课程“如何课程思政化教学”进行沟通,每个教师各自为政,难以把某门课程思政化的“点”与不同年级的思政教育的“线”,以及整个专业思政教育的“面”结合,也就难以形成立体的、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体”。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存在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思政课教学方法不恰当、不接“地气”等现象。新时期,研究如何把學前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教育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其次,这是高等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专业课程侧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如果专业课程中缺少“思政”的元素,专业课程就容易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导致教育本该具有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首要功能之“传道”的缺失。因此,只有把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才能将学校立德树人与学生职业成长相结合,真正引导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最后,这是大学生形成完整人格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价值观引导,价值观引导的终极目标是形成大学生完整、稳定的人格。完整稳定的人格对个体顺利社会化有积极意义,是个体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和生活的基础。
(二)把思政教育元素以潜化、细化的方式融入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
思政教育要打通第一课堂(学校课堂)、第二课堂(家庭、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密切配合。同时要以第一课堂为主渠道,深入发掘学前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发挥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1.用好第一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
首先,在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授课中,可以选择那些结合当前时代主旋律的主题供学生讨论,例如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讲解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后,要求学生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提出建设性看法。其次,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入思政元素,比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小组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强调“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比如在“幼儿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讲到教师心理健康内容时,引导学生对“如何提高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争辩过程中悟道、明理。最后,通过专业课程的课后作业布置融入思政元素。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梳理,一项好的作业对学生思想、觉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比如学前专业学生可以布置这样一项作业:“请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查法,写一篇3000字的论文,论文题为:‘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如何融入地方语言”,通过这项作业提高学生对地方语言和文化的感知,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2.利用好第二、第三课堂,结合心理学知识与工具,引导学生把专业课程学习与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相结合。
经过专业实习,部分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新鲜感和职业期待会有所变化,职业成就感会降低。因此,在后续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好第二课堂,结合积极心理学、和平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与理念,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职业道德感并提高自我修养水平。例如,在专业教学中,结合“幼儿心理学”课程,把心态调整、情绪管理、沙盘训练等心理学工具引入课堂。通过学习情绪管理的三步骤(体查自身情绪——适当表达自身情绪——以合宜方式缓解情绪),要求学生在日常处理人际关系矛盾时加以运用,并以心得的方式予以呈现,以便为将来职业岗位上的情绪管理做准备。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把专业理念与思政元素相结合。例如利用班级微信群、QQ群,把学前教育领域的新理念、新气象、新事件以新闻形式推送,要求每位同学在阅读完后签到并跟帖,以此为学生订制自己的、充满正能量的专业新闻,让学生在树立专业意识、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过程中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整合过程中的难点与对策探究[EB/OL].https://www.xzbu.com/9/view-11305193.htm.
[3]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EB/OL].https://www.xzbu.com/3/view-10484319.htm.
[4]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关键环节[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f1b9a220f11dc281e53a5802 16fc700abb685280.html.
[5]童潇.非思政课专业教师应特别增强授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J].红旗文稿,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