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高等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的对比及启示

2019-10-08 05:12朱叶欧阳金琼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新西兰

朱叶 欧阳金琼

摘    要: 本文针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以新西兰高等教育体制的演变路径与教育理念的革新為参照,指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基本停留在“术”的层面,真正触及灵魂的改革应该是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教育理念的革新,并建议宏观层面上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赋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注重高校的特色发展。高校内部改革方向应从“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西兰    教育体制    教育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西兰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理念的革新备受关注,被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称赞和推崇为教育改革的“成功典范”,并被称为“新西兰模式”。近年来,中国高校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拉开了全面改革的序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新西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颇有意义。

一、新西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演变与现状

新西兰的高等教育由8所大学、25所理工学院及众多私立培训院校、培训机构等组成。其中8所大学分别为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奥克兰理工大学(Auck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林肯大学(Lincoln University)、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坎特伯雷大学(University of Canterbury)、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怀卡托大学(University of Waikato)和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大学及理工学院主要由政府拨款并实行自主管理。新西兰高等教育近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化,Maureen McLaughlin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西兰高等教育改革进程划分为四个时期[1]。

1.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精英模式。

1939年,新西兰教育家C.E.Beeby指出:“The governments objective, broadly expressed, is that all persons, whatever their level of ability, whether they live in own or country, have a right, as a citizen, to a free education of the kind for which he is best fitted to the fullest extent of his power.”意为政府有责任保证每个公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但当时新西兰大学数量有限,大学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学术自由的代表,因而上大学的机会相当有限。正如新西兰大学学术委员会所言:“不是所有人在能力和兴趣方面都适合大学学习,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大学只能对少数群体起有限作用。”[2]充分表明当时高等教育是为精英服务的。

2. 20世纪80年代的扩大招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提高入学率及确保“所有有资格受益的群体都能接受大学教育”,政府提倡对学生大力资助,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女性逐渐有了上大学的权利。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西兰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促进了高等教育的相应变革,特别是1988年执政后的工党,认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提高效率和增强责任感,高校应该遵循市场化,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实行“消费者选择”和“供给多元化”政策,逐渐减少政府资助与控制,放开公有和私有资金的公开竞争。为了增加大学之间的竞争,公司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大学,消费者付费、新资助和责任体制、私有成分管理模式和工业关系模式相继在大学形成。在这种体制下,新西兰高等教育逐渐凸显其经济价值,同时使得大学教育日益大众化。

3. 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竞争模式。

新西兰1990年通过《教育修正法案》进一步加强高校公司化过程,高等教育越来越被视为私人投资,1997年的《绿皮书》与1998年的《白皮书》强调了高校的“责任”“义务”与“透明度”,同时为了招收更多的学生,大幅降低了费用。2000年新西兰财政部颁布《新任政府摘要》,指出:“要对高等教育投入加强监督和管理,更大发挥学生选择的作用,更加公平对待私有和公有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机构竞争,加强高等教育各部门横向资助结盟,增加以学生为中心的资助模式,而非大规模资助模式。”(Olssen, 2000)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扩大了高校规模,而且提高了教育质量。

4. 2000年以后政府宏观调控模式。

和以往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政府角色最小化原则相比,2000年之后的政策已经有了方向性的改变。新西兰2000年成立了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监管整个高等教育,教育部则负责管理学费、补贴、许可、科研费用等,旨在倡导对高等教育施以更多的宏观调控,但市场模式并没有实质性改变。政府颁布的《高等教育策略》,声称“新西兰需要着眼全球的、着眼未来的、相互依赖的高等教育,能有效地服务于把我国建设成知识经济和社会的高等教育”。新西兰同时成立了质量评估委员会(NZQA),负责理工学院及少数私立高等教育学校文凭授予的审批和监督。

当前新西兰政府发布了《高等教育战略2014—2019》,提出高等教育是实现现代生活成功的通行证,其能够帮助公民改善生活,并提供个体生涯成功需要的特定工具,是知识创造的引擎,并提出加强国际合作,增强竞争力,最终通过加强技能和研究,改善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果。

二、新西兰高等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1. 所有公民平等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新西兰大学的入学门槛很低,只要获得NCEA(The National Certificates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的认证,就相当于拿到高中毕业证。新西兰既有主要由政府出资的大学与理工学院,又有许多私立学校,学生的自费部分都可以贷款,并提供相当长时期的还款期限,新西兰的高等教育普及率很高,International Benchmarking的统计数据显示,新西兰25岁—64岁的人口中,有3/4的人口已经获得了中等或高等教育文凭,远远高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数65%。新西兰已成为目前世界上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排序仅次于加拿大、美国,居世界第三[3]。

2. 政府投资主导,市场利益驱动。

新西兰政府对高等教育给予了巨大投入,学生费用的70%由政府提供,另外的30%可向政府贷款,直到你获得收入有能力还款。2014年—2015年国家对教育投入占GDP的8.9%,位居OECD国家中第4位[4]。政府另设置了众多高等教育机构,建立资金支持系统及质量评价系统,保证了国家和高等学校之间相对稳定的责权关系,并保障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導向和计划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经过科学设计,并引入了市场激励机制,实现了各自的责任担当及有效制衡机制。每所大学定位准确,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紧密相连,利用独特的发展优势,办出不同的专业优势,很难用同一标准排序。如奥塔哥大学的医学、梅西大学的兽医、坎特伯雷大学的理工等,都是排名世界前列的专业,这局面无疑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各高校充满活力与竞争,高校内部的竞争机制相当完善,教师收入与学生选课人数直接相关,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3. 大学自主发展,政府质量监控。

新西兰政府虽然同时设置了教育部(MOE)、教育检查局(ERO)、新西兰学历管理局(NZQA)、新西兰大学校长委员会(NZVCC)、新西兰高等教育管理委员会(TEC)等众多机构,但对大学的管理仅限于宏观调控与质量监控。比如教育部只负责国家教育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制定及教育系统绩效的评估,学历管理局负责独立判断新西兰公立大学以外的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质量。新西兰各大学具有自主办学的权利,基本实现了大学自治。新西兰大学校长委员会负责大学之间的相关事务,指导大学该做什么,但每所大学该怎么做由每所大学自己独立决定。大学校长委员会由新西兰8所大学的校长组成,轮值主席由各大学校长轮流担任,下面有设备管理、国际政策、学生管理、学位项目、图书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规划、研究、奖学金及毛利等11个专门委员会,这11个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分别来自于8所大学相关的部门主任、经理或负责相关方面工作的副校长,不同委员会负责不同方面的管理[5]。

4. 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个性发展。

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是一个社会赖以传授知识和文化遗产及影响个人社会活动和智力增长的必然要求。新西兰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差异化与个性发展。无论是专业设置与学科规划,还是日常教学与生活管理,都实现了精细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学习平台与学习环境。学生不仅在专业选择与课程选择上具有相当高的自主性,而且在上课过程中可自由发言,阐述不同的观点。课堂教学内容多限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指导,多数具体内容都由学生在课后自主独立完成。同时鼓励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性和精髓所在,是创新思想和启迪智慧的源泉,具备同自我进行批判性对话的能力是真正高等教育的标志之一。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新西兰高等教育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无论是研究生培养还是本科生培养,都安排了适量的野外实习时间,并通过讨论与团队汇报等途径让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以确保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中国与新西兰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的差异分析

1. 教育体制差异不明显,但管理模式与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新西兰高等教育基本由8所大学、25所理工学院及众多私立培训院校、培训机构等组成。大学与理工学院基本由政府提供资金,但学生要负担一部分学费与课程费,这些都与中国当前状况类似。但两国的管理模式与质量却存在差异,新西兰大学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与内部管理由大学自己决定,高校之间的事务由大学校长委员会处理,各教育机构职能只限于宏观调控与质量监控。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发展干预多,习惯于用统一标准要求,省际综合性大学大同小异,省际农业大学大同小异,省际理工大学大同小异。并人为对大学进行排名,导致高校资源区域配置的失衡。

2. 中国高等教育理念尚停留在“以学校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

中国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我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来,各高校都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改革,如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等。所有改革都是有意义的,但还是感觉到效果有限,为什么?因为这些改革还停留在“术”的层面上。正如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所说:“具有实质内容的教育,正在瓦解而变成无休止的教学法实验……一种尝试迅速地为另一种尝试所取代。”真正触及灵魂的改革应该是教育理念的改革,教育理念的改革首先需要批判性思维,不仅要努力使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而且教育机构、教育监管机构、教师自身要具有批判性思维。当前主要任务之一是尽快从“以学校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轨道上,从以前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转化为“学生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学生逐渐由“听众、观众、配角”转化为主角,教师由“中心、权威”地位转化为“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地位。

3. 中国高等教育多为“知识教育”,对“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尚注意不够。

在互联网时代,善于自学的人可以如鱼得水,成功的机会很大,现在很多教育平台、APP、自媒体平台都为自学者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平台,互联网已成为自学者的天堂。因此,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应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如果大学教育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就失去存在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另外,创新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同样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由的头脑,都有好奇心、想象力、探究的兴趣,同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跨界思考的能力、综合思考的能力等。但恰恰是这些非常重要的综合因素与最可贵的品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结论与启示

新西兰高等教育在多次改革和重组之后,变得更加开放、面向全球,且由精英教育模式过渡到大众教育模式,由政府监管走向市场竞争。虽然中国与新西兰两国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各不相同,但都受到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等外部力量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下两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改革。

借鉴新西兰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去除过多的行政干预,进一步重视大学自主办学的权利,让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同时引入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促使高校不断改革创新,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其学科与专业。高校内部的改革方向应从“以学校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灌输”转向“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McLaughlin M.. Tertiary Education Policy in New Zealand[EB/OL]. http://www. fulbright.org.nz/voices/ axford/docs/mcLau ghlin.pdf,2004.2.3.

[2]Parton H. N.. The University of New Zealand[M]. Auckland: Auckland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University Grants Comm ittee, 1979.

[3]刘桂梅.中新职业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参与度对比分析及启示——以中国C高职院校和新西兰D理工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5):63-69.

[4]彭道林,钟小龙.基于自由教育理念的大学应用人才培养[J].大学教育科学,2015(03):68-75.

[5]周丽.新西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理及其启示[J].学术探索,2014(08):120-123.

資助来源:塔里木大学高教项目(TDGJYB1837):国家留基委教育教学法项目成果在我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塔里木大学重点项目(TDSKXT1501):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塔里木大学文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新疆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通讯作者:欧阳金琼

猜你喜欢
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新西兰
新西兰兔
游新西兰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