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芳
【摘 要】新课标教学改革提倡“立德树人”,将“德”作为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德育发展逐渐引起教学研究者的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是学生品格塑造和德行培养的关键途径。道德促进人们良好品格的养成,法治规范人们社会行为,两者相辅相成又各自独立。如何利用生活化情境,寻找《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之间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情境 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179
小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是社会建设的隐藏力量和关键因素,其品德教育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和法治水平。自新课程实施以后,《道德与法治》在小学课程所占比重逐渐加重,是实施德育的重要媒介,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规范社会行为,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但是由于小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并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在是非面前无法做出正确判断,所以,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措施,将《道德与法治》知识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从该学科本质上来看,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不乏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将教材上的知识归于生活中去,降低理解难度,还可以使学生对社会上真善美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落实“生活化情境”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政治新课标教学目标要求来看,“三维目标”具有很强的课堂教学指导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加强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生活情境化教学就是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将知识作为行为向导,以情感为基础,贯穿认知目标。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更加注重教学设计氛围的热闹和新奇,却没有突出对教学效果的把握,将教学改革流于一种形式,忽略了教学本质。初中情感态度教学目标需要尊重学生主体权利,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了解法律威严,感受法律权威性。
比如在学习“心中的110”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强化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提高分辨能力,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懂得自护、自救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除了利用ppt播放动画视频“被骗的小学生”外,还可以利用角色参演,让学生体验“被骗”过程和自我保护实践,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二、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
教材是死的,教学方式是活的。在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灵活选择教学素材,针对目前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强化学生知识感知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通过将生活中新鲜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入教学实践中,启发学生思维,唤醒学生兴趣,实现举一反三,把握事件本质,促进知识内化,提升思想高度。《道德与法制》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利用螺旋阶梯式的上升路径,完成完整知识体系构建,对于学生来说某些“高大上”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亲民”,也活跃了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比如六年级中有关于“道德与法律之间内在联系”的讨论,到底是道德支配人们社会行为,还是法律约束人们生活行为。鉴于此抽象的讨论,教师可以选择“公交车让座”社会问题,让座本是针对老、弱、病、残人员而言,人们主动让座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素养,道德高尚的人一般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进而学生会明白是法律为道德提供了培育环境,同时道德培养又促进了法律实施,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丰富生活化情境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效果体现。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本质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看待生活问题,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生活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首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让不同思维进行碰撞,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具有内容感和形式感,使学生获得自我认知感。其次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素材整合于声、光、影展示形式中,將学习内容更生动化、具体化呈现。比如学习“身边的变化”相关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改革开放时局下我国社会建设的盛况,包括经济、科技、国防等方面,使学生眼界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材范围,能够把握当下,放眼未来,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带领学生感受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又或者举办主题采访活动,主题板报创设等,丰富学生学习体验,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发现身边的变化,体会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便利。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与法律知识
只强调理论的教学方式会显得太过单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更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在新课标教学改革中,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双向实施,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提升,使小学生更好地应用理论、内化理论。笔者看来,课堂教学并不能够满足《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过程,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同时,自发地规范自身社会生活行为,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学习“不和烟酒交朋友”相关内容时,鼓励学生争做“小小调查员”,走进周围人的生活,了解他们吸烟、喝酒的习惯,并向其灌输所造成的危害,宣传“珍爱生命,远离不良嗜好”的相关知识,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吸烟、喝酒的原因,以及当下已经造成的危害,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应该怎样正确戒烟,杜绝烟酒等。通过实际调查,深切体会吸烟、喝酒给人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更加坚定不和烟酒交朋友的决心,强化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生活化情境,首先要制定“三维目标”的培养计划,明确教学方向;其次要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拓展教学内容;再次要结合信息技术丰富生活化情境的教学方式;最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与法律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高涵养的社会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志国.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12):208.
[2]韦文琛.让生活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高考,2018(17):7.
[3]李学芳.“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微[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10):43.
[4]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