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力” 落实语用

2019-10-08 04:45连忠友
求知导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三力语用能力教学策略

摘 要:2011版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变化是提出“语用”的教学理念,指出语文学科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关注文本表达、潜入文本情境,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展开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6-0079-03

引    言

语用教学是一个相对有机的训练体系,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范畴。随着语用理念的实践不断深入,语用与语文素养之间的链接点就需要逐渐明晰。而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以语用教学为主线,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力、表达力和思维力,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为此,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略读课文中围绕“三力”来践行语用能力。

一、依托文本内容,在概括中提升阅读力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把复杂多维的文本语言,简明扼要地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它是培养、历练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工程,能提高学生捕捉文本中心的能力,帮助学生习得普遍的语用规律,同时也是一项“指向写作”、指向“听记、速记”能力的训练,能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1]。

【教学案例】

师: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默读,并思考交流。

师:用简练的语言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讲了“我”在内山书店躲雨,……“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师:概括得不错,但还不够简练。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生1:阅读说明性文章,可以抓住说明的要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2:可以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过渡句、重点段落来概括。

生3:也可以把每段段落的大意,用简练的语言连接起来。

……

师:看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掌握了方法就不难了。那本文可以采用哪种方法来概括呢?

生:这是一篇叙事的文章,可以抓住文章的六要素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是的,这是一篇回忆录,可以抓住文章的六要素来概括。现在同学们马上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和句子,抓住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把课文内容复述清楚。

(生勾画并复述。)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躲雨、看书,“我”想买书却缺钱,踌躇之际遇到鲁迅先生,与他交谈并接受赠书一事,这“一面”让“我”受到巨大的鼓舞与影响。

【反思】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是培养、历练学生语用能力的基础工程。教师要在精读课文中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概括。而在略读课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学到的方法并运用于实践中,也就是学会迁移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力。

二、关注文本表达,在积累与实践中提升表达力

1.紧扣言语形式,积累表达方法

教材仅是案例,语用教学理念决定了阅读教学决不能止步于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而要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转向对文本语言形式的感知与体验上。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聚焦点放在文本的言语形式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文本表达的秘妙,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分成以下五步来进行。

第一步:初读课文,关注外貌描写,体会鲁迅的“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把作者描写鲁迅先生瘦的句子画出来,并思考作者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关注到鲁迅的瘦的。

第二步:比较阅读,体会写法。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读四次描写外貌的语句,发现其写作的不同(写作角度由远而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变化,四次外貌描写其情感是逐步地流露)。

第三步:挖掘“瘦”的原因,感受人物品质。

第四步:关注其他细节描写,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爱。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他不同的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神态、动作),并感受这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

第五步:回顾全文,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表达方法。要求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思考:作者在运用这些细节描写中,为什么外貌描写占的篇幅较多呢?

【反思】这篇文章的表达特色是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三次的外貌描写。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学习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外貌的。在教学片段中,教师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瘦”的语句,并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三处描写的不同之处,并通过再次朗读感受作者的每一次描写,其流露出的情感是逐渐增强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关注其他细节描写来感受鲁迅先生的品质;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特色,提出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鲁迅先生的外貌呢?教师要让学生积累写作的方法:写文章需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其特征反复进行描写,而无须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的形象生动、丰满起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既引导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但又没有沉湎其中,而是冷静地跳出来,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了文章的表达特点,从而真正发挥了教材作为范例的价值。

2.强化实践练笔,促成学以致用

鲁迅先生说过,学好语言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的奥秘,几乎全在“运用”二字。所以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引导学生去反复地理解文本,而忽视了对文字特色的重视,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是无效的。面对经典的語言形式、独到的写作方法,教师不能只停留在感知、了解的表象层面,而应有效、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练笔,点点滴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提高[2]。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在写人文章时,你受到哪些启发?

生1:在写人的文章时,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写法。

生2:人物外貌描写要抓住典型特点来写。

生3:人物外貌描写可以分为几次来写,而且每次描写可以根据不同角度来写。

师:是的,我们写作时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但不是人物外貌上的所有特点都得写,而应该有所侧重。下面是我们班级同学的一篇写作,细节描写还不到位,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的句子处写一个小片段,让文章更加出色。

……

【反思】在当前的课堂上,很多教师虽然有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但对于学习后的语言应用“等闲视之”。学生的表达力要在写的过程中锻炼出来,所以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地分析,探寻文本的表达妙秘,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练笔,发展其表达力,促成学以致用。在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总结在本节课中学到的文本表达特色,并通过改写这一实践练笔,使学生从理性的视角深入感知这一写法的特质,强化了他们对文本表达效果的关注,从而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例文《难忘的一个人》(有省略部分)

那是一个狂风怒号的下午,乌云顿时就弥漫在每个角落。“隆”!一声巨响,随即倾盆大雨降临了,“沙—沙—”清脆的雨声在我的耳边掠过,一时间白昼如夜。……到家门口时,我望见我家门口对面的垃圾堆旁有一个模糊的身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心里十分纳闷,这么大的雨是谁还在那呢?该不是清洁工吧?带着满心的疑惑,我走近一看。顿时惊呆了,是的,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阿姨,此时她____________________

老阿姨低着头,十分认真地清理着那一堆垃圾,由于早已被大雨淋湿,所以阿姨清理起来十分吃力,只见她左手握铲,右手拿笤帚,先吃力地用笤帚把垃圾扫进铲子上,接着用笤帚把铲子夹着,最后用铲子把垃圾“送”进垃圾车里。我不由得问了……听了她的话,我抬头望了望清洁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时此刻,她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瞬间高大了起来,她是千千万万个劳动者的缩影,岁月的年轮刻记着她那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她用劳动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教会了我人活在世上,是为了多为别人做贡献的道理。

三、潜入文本情境,在质疑中提升思维力

提升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极为重要,因为语言能力与个体思维认知的发展息息相关,思维能力强的人,接触语言文字就能心领神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思维引导和思维训练寓于读写听说活动中,要创设质疑的情境,层层设疑,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3]。

师:同学们,我认为可以把这篇课文的题目《一面》改为《我的鲁迅先生》或《鲁迅先生给我的关怀》,你同意吗?

(生思考并交流。)

生1:我不同意这样的做法,一看到《一面》这个题目时,就有想读下去的欲望,因为我脑子就闪现出很多问题:到底作者和谁见一面?他们是怎么见的?见面的结果怎样?

生2:我也不同意。从课文的结果看,这“一面”之缘对作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用这个题目就写出了“一面”虽然是短暂的,但意义是重要的。

生3:我认为还是《一面》这个题目好,这短暂一面虽然极其普通,但给作者留下的价值很大,这样形成了巨大反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了作者的用意,是的,有吸引力的题目是好题目。而且《一面》这个题目有着特殊的意义、价值。 那么他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哪?

生:课文的结尾(生读)。

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正是这一面之缘,让作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有了力量和勇气去战胜各种困难。

师:可见,这就是《一面》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作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不仅来自与先生短暂见面获得的关怀,而且也来自对先生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反思】学生的思维力是在语文实践中锻造出来的。在课的结尾,教师围绕题目进行质疑。一石激起千重浪,这个问题立马将学生引入文本再次进行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都是他们的理解,他们既动脑动口,又能排除理解中的疑点。正是在这样的辨析过程中,学生明白了题目的点睛之处,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    语

总之,阅读力是读出来的,表达力是写出来的,思维力是在语文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语文教师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和文本形式,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杨赛芳.语用教学中提升学生关键能力例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9):11-13.

虞晖.依托认知规律,践行积极的语用训练[J].小学教学研究,2017(17):89-90.

牟旭兵.以《一面》读写链接课为例谈人物外貌描写指导[J].语文天地,2017(09):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福建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小学高年级语文‘语用型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QYZX2019-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连忠友(1979.2—),男,福建浦城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为浦城县光明小学教研室主任。福建省“十三五”首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福建省首批基础教育信息化学科专家,南平市学科带头人、南平市学科指导组成员、浦城名师、浦城县小学语文学科指导组组长;多次在全县的教學比赛中获奖;主持多项省、市、县级科研课题,撰写40多篇论文先后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语文)《小学语文教学》(会刊)《小学教学设计》《新教师》《现代中小学教育》《辽宁教育》等CN刊物上发表。

猜你喜欢
三力语用能力教学策略
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提高“政治三力”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求解三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物体三力平衡条件的推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