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文言寓言教学

2019-10-08 07:37周晓霞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韩非寓言文言

周晓霞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继三年级上册出现《司马光》之后,三年级下册教材“寓言单元”中再次出现了一篇文言《守株待兔》,全文如下: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五蠹》全文近四千七百字,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的散文,也是先秦说理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以充分的论据、锐利的词锋于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推理事实切中肯綮。“守株待兔”是韩非在文中杜撰的一则例证,旨在阐明“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观点。置身时间的长河,韩非的“今”已成今日的“古”,然而其阐明的“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创新之道是不变的,也正是“寓言”的剑锋所指。

笔者认为:既然是“现代”“小學”“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寓言”,就不能背离汉语的语言特点来教,不能脱离传统的文化语境来教,不能无视现今的时代精神来教,不能忽略孩子的个性发展来教。在此以《守株待兔》为例,借原文所渗透的韩非思想,谈谈如何避免小学文言寓言教学中的“守株待兔”现象。

一、必须以汉语的方式读文言寓言

小学文言寓言教学当以培养兴趣为首位。谈及兴趣,一孩子问:“我们学英语是为了能和说英语的人交流,学日语是为了能和日本人对话。那为什么要学古文呢?难道是为了要和古人对话?”此问不只是一种反思式的质疑,更提出了一个语言本质的问题:文言的工具性何在?

笔者的回复是:“我们学的是汉语,学习汉语就是为了和说汉语的人对话,包括古今所有说汉语的人。无论何种语言,要想走向未来,都得去和过去对话。”——用语言的人文性解答了其工具性的问题。事实上也只有二者真正融合了,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学习。由此,当我们触及“文言寓言”这一话题时,需要遵循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必须以汉语的方式读文言寓言。

汉语的方式就在原典之中。读改编的内容有何不同?就像营养学中喝原味牛奶,而不是以奶饮品或奶制品来完全替代牛奶一样:当原典被“稀释”之后,其能量发挥必将大打折扣。那么何谓汉语的方式?

1.不要让汉语的节奏感消失

读文言,句读是第一功力。把握了句读,汉语那美妙的节奏感自然得以显现。“宋人有耕者”——五字开篇;接连三个四字句——“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而紧张;随后一舒缓的七字短语——“因释其耒而守株”,紧张的节奏得以调整,轻松惬意之感油然而生,同时,此句也较难读好,可充分发挥“而”在句中的调节作用;随后一个四字句——“冀复得兔”,此节奏显然是越过那七字短语,而与前面的四字句有了一种神韵上的关联、气韵上的相通、意蕴上的相接;结句则以“兔”照应前句中的“兔”,“兔不可复得”以示承继所“守”之果,“而”既随了前事,又交代了结局“身为宋国笑”。短短三十九个字,将那田间故事描绘得栩栩如生,起落有致。读来会让人觉得“节奏”完全是由内容决定的,它所传达的不仅有音律方面的艺术效果,更有依循情节发展而呈现出来的起伏感。这在众多版本的白话文翻译中是无法体味的。

2.不要让汉语的丰富性消失

汉语的意韵丰富,也由此形成一定的模糊性,这在诗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现代的汉语教学日趋追求“精准”,恰恰会让其丰富性人为受损。对此,在文言寓言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关注丰富的文化内涵。走进先秦文学,会发现“宋人”这一特殊群体出现频率很高: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的农民、智子疑邻的居民、“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的讨赏者、“其狗龅人”的酤酒者庄氏、发明了“不龟手”药的医者……太多的“宋人”成为被嘲弄的对象。这一方面因为他们是殷商之后,纣人封地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所谓“亡国之遗”,自然为他人笑。按说作为“公爵”的宋本与鲁比肩,多少应该得到一些上等待遇,可其国力实在是弱,以致墨翟就曾把楚国对宋国进攻比作百万富翁偷盗破落户,世人那种看笑话的心态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作为殷人之后,必然保留殷人之风,于是与其他诸侯国的行事方式难免有格格不入之处。比如在与楚国作战时宋襄公非要遵守“不鼓不成列”“不杀二毛”这些完全属于贵族战争的游戏规则,这样的理念到了春秋尤其是战国时代已经不被理解甚至成为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守其旧而被讽刺也正是“守株待兔”的创作源泉之一,可见一个“人”并不是随便抓来就说的(后文详述)。

其次强化丰富的词语涵意。以《守株待兔》为例:一是利用形象直观的实物呈现理解。如“株”“耒”,插图即可帮助理解。二是强化词语在特殊环境中的特别含义。如“释”(放下)、“翼”(希望)、“因”(于是)这类词语,需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义项中准确理解。三是强化词语的古今意思有了变化。“走”在古代指“跑”,现代意义上的“走”在速度上要慢了许多,相当于古代的“步”(保留于“散步”中)。只有理解了“走”为“跑”之意,才能合理解释兔子“触株,折颈而死”的现象。四是强化汉字的根源意识。比如对“耒”的理解,它是部首字,由此引申对于“耕、耘、耙”等字的归类与理解就显得规范而容易。“颈”为页字部,“页”表示头部,但凡页字部的字都跟头部相关。这样的理解利于加强学生的识字能力。五是强化典型的文言字词。“文言教学”必有其应实现的“文言教学目标”,对于小学来说,那些极具文言色彩的词语即是。如代词“其”的借代性是文言中的一个基本常识,“释其耒”即表示“放下他的耕田工具”。另如《揠苗助长》中的“其人”“其子”“其苗”亦然。再有“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中出现的“而”所表现出来的关联性,不仅可以通过朗读来强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句式模仿来强化它的运用,对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极为有利。

最后必须深入丰富的寓意。教材文后思考题:“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这是寓言的解读切入点。

“守株待兔”有许多改编本,比较经典的有在文末加上一句“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结果似乎合情合理,似乎指明了阅读方向。可细细品味,这实在是狗尾续貂。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表达,“笑”的内涵极为丰富,也有高低之分。而如此改动的“笑”即成了柏拉图所说的那种“不高尚的感情”,体现了“以他的小小的不幸或缺欠为对象”。韩非这里决非只是带有对其“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的“幸灾乐祸”色彩的笑,他更注重对宋人“复得兔”的思维及行为方式的讽刺。“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只是“释其耒”之后极有可能(仅是可能)出现的一个附带现象。如果非要将此作为故事的结局,就窄化了故事本身的丰富性,同时无法抵达韩非所想表达的“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一深层内涵。

3.不要让汉语的生长力消失

尊重原典,不仅可以品味出文言的丰富性,还能关注到漢语生长力的萌发点。任何对原典的改编者都是带有主观意向的,这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丰富行为,却切不可成为窄化阅读思维的一种实施行为。

“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仅仅作为“因释其耒而守株”可能出现的一种状况,且不去讨论其可能性与逻辑性(如其家人可以继续种、他改良了科学的种田方式、他只是想由农人转型为猎户……),顺其思维,即可发现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思维:笑的是种田人的“失去”——“田里的庄稼全完了”,而不是笑种田人“获取(冀复得兔)”的途径——“因释其耒而守株”。人们可能因为贫穷而羞愧,却不为自己的愚蠢而羞愧——这就是窄化思维所带来的思想偏移。窄化思维,而且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对文本的解读,不仅对原文是一种伤害,更让汉语丧失了生长力。

二、必须从源头的角度读文言寓言

只停留于对文中种田人“不劳而获”思想的批判,显然窄化了韩非的原意:将批判的矛头所指由思维方式的偏差转向了道德品质的缺陷。诚然,“不劳而获”的思想倾向是促成“守株待兔”这一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致使耕者身为宋国笑的本质,还在于他视“守株”为行之有效的收获途径而“释其耒”的决断。

笔者认为,必须将文言寓言放置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解读,才能真正感受到蕴含其中的能量。

1.言说的目的

寓言是目的性最为强烈的一种文学创作——纯粹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创作的故事,所有寓言中的人物及事件都极具夸张性。先秦时期,政治结构决定了“学术”的重要性,激发智者思考。该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寓言的黄金时期,《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战国策》等书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因为寓言可以简洁明了地说明事理,又因其委婉的方式易于被接受,可以说寓言是谋士们服务于君王的一种特别通行证。

作为法家学说的创建人和推广人,韩非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用创新的管理体系来更替陈旧的体系。而要君王接受新的,必须告知其旧的行不通,所以他开篇即讲述这么一个纯粹杜撰的故事。寓言的形式即体现于所有元素都带有一定的寓意。前文提过“宋人”即为殷人,也即前人,即陈旧体制的载体,即韩非所想革除的理念代言人。“耕者”即种田人,耕作一片土地,象征治理一方国土的君王。“株”者,本义为植物露在地面上的茎和根,文中指树桩,而不是有生命活力的树,由此可见其象征着残破陈腐的国家机器。“兔”即为利益。急走之兔转眼成死兔,这是株的功劳;而希冀之兔、不可复得之兔则是一种虚无的利益,一种渴求的利益。“身为宋国笑”,笑“宋人”者往往也是“宋人”,揭示了笑人之人常常自己未必都清醒的道理。

《五蠹》全篇理论都可在这三十九字中找到各种对应,意在让君王接纳推进他的法家思想,这种明确的言语目的成为文言寓言标志性的特征。“螳螂捕蝉”如此,“南辕北辙”如此,众多文言寓言的诞生皆如此。

2.言语的机智

服务于君王是一种荣耀,但同时也潜伏着极大的危险,俗语说“伴君如伴虎”,所以“言语的机智”成为揽“谏”这般瓷器活儿的“金刚钻”。比如《螳螂捕蝉》中吴王面对众多欲谏者,下了死命令:“敢有谏者,死!”故事中少孺子进谏的成功,除了离不开审时度势、选时选地的智慧,最终要归结于其言语上的技巧,即其杜撰出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之事。可见将寓言放到原创作的时和境,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寓言所透射出来的言语智慧。

那么,持有治国良策的韩非,如何让君王接受他的理念呢?纵观三皇五帝的历史演进,分析利害得失固然能呈现博学之才,宏韬之略,而以《守株待兔》这样轻松的小故事,寓大道理于寥寥数语之中,逐层推进,其智慧非常人所及。宋人——种田之人,可推及所有守旧之人;株——田间之物,可象征一切固有之物;兔——眼前小利,可推及国家大业。这样的故事所具备的思维推动力,正是文言寓言的另一特色,也是其成为千古经典之原因所在。

3.思辨的系统

与一般故事相比,寓言故事的情节往往是不够严谨的,所以寓言中的“细节”常常是“经不起推敲”的。若问《鹬蚌相争》中蚌用嘴夹着鹬的嘴,它们何来对话?若非要指导《南辕北辙》的人如何辨认方向……诸如此类精密的细节推理和“脑补”实在是偏离了寓言的本质。按此思维,硬给“守株待兔”加上“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的结尾,从文本来说,承接于“释其耒”;从编者来说,与其所处时境有密切关联;从阅读价值来说,也有助于强化“不劳而获”带来的后果意识。似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要想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的深入解读,必须要从其源头《韩非子·五蠹》中进行言语系统的理解。

这不是对小学生的要求,而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拥有了这样一个庞大的思维体系,教师才可能给孩子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读经典如此,教经典更应如此,只有进入了原作者的话语系统和思维系统,才能更好地解构与创建。

三、必须以现代的思维读文言寓言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才是韩非对此故事的真正评价。教学亦然:“今欲以先人之法,教当世之生,皆守株之类也。”在此且不论及“法家思想”之左右得失,而聚焦于韩非主张改革,要求“废先王之教”的创新思想。

随着小学文言文的出现,许多教师照搬中学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而置时代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于不顾,显然与韩非所质疑的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一样,都是在犯守株待兔的错误。

回归原典恰恰是为了创建未来。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激发学生思考,进行富有时代气息的丰富解读。比如在讨论了“那个农夫为什么被宋国人笑话”这一问题之后,不妨帮“翼复得兔”的“种田人”想想可用哪些有效方式来实现。这样就承继了韩非对于“方法”的思考,同时也贯彻以实践思考的策略。

另外,须将思维“国际化”:将文言寓言的阅读与现代寓言乃至西方寓言相贯通,得到不同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更多的创新火花。比如虎口脱身的狐狸、骗乌鸦嘴中肉的狐狸、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还有西方文学世界著名的列那狐,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不妨让它们在读者的脑中“相遇”。

将寓言放回“原处”是为了寻其根脉,将寓言置身时代是为了使其健康地走向未来,抽枝长叶,开花结果。

四、必须以发展的个性读文言寓言

典籍的价值正在于它们可以属于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群体。在历代的统治阶级眼中,他们需要的只是能为自己统治所用的人才,而科举制度的盛行逐渐将人才模式化,甚至机械化,不仅出现知识上的标准答案,更需要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的统一。如果现在教学文言寓言仍然以这样的模式,那必然导致“坐以待毙”的结局。

纵观《守株待兔》所在的教材单元体系,本单元的课文、单元练习、日积月累的栏目、“快乐读书吧”所列皆为古今中外寓言。在如此集中的主题单元中,一篇来自远古的文言寓言教学应该置于何种地位,教学过程中又该遵循哪些原则,目标指向又在何方,必然有其新的思考与定位。教师应该借助文言的丰富性,寓言的象征性,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阅读。比如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思考:“得兔”的经历,让种田人有了哪些方面的改变?——让从来没吃过兔肉的全家尝到了美味;兔皮制成了一顶暖和的帽子;在集市上卖了个好价钱,远远超过了种田时日的收入;以为“狩猎”远比种田来得轻松……这样具有个性的思路一旦打开,不仅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允许不同价值观的交流,更刺激了對“翼复得兔”之迫切的理解。

“寓言”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典型,所以读者切不可以读常规故事的方式来读“寓言”;“文言寓言”是中国式的寓言典型,所以要以中国的方式切入;“现代课文”是指向汉语教学的时代产物,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而当这一切都发生在“小学”时,我们必须将所有的目标都归向人的思考——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成长规律。综合可见:小学文言寓言教学必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若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守株待兔”,必然走进一条死胡同。

猜你喜欢
韩非寓言文言
韩 非(话剧)
时装寓言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知祸更需避祸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漫画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