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玉娇
编者按
寓言是有着积极训诫意涵的短小故事,它通过简洁紧凑的情节隐喻严肃深刻、发人深省的道理。因其兼具思想性、形象性、趣味性、艺术性的特征,所以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寓言增强语文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激发审美鉴赏与创造,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理解借鉴异域文化,这些都凸显了寓言教学在小学培育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当前的小学寓言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教材寓言编排特点、过于重视寓意解读、教学模式简单僵化等,这严重影响了寓言教学价值的实现。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把握寓言的文体特征,确定与寓言文本匹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透过性格鲜明的形象、有趣夸张的情节、简洁而不失生动的语言,思考蕴含其中的独有思想。本期刊发的五篇文章对改进小学寓言教学作了积极探索,希望大家阅后有所启发。
寓言是启蒙儿童心智的优选文学体裁。当前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存在“模式化”现象,过于重视寓意解读,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表演课,失了“语文味”。消除寓言教学弊端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人手,充分挖掘教材信息,合理开发文本、习题、教参,通过多形式朗讀、创设情境等方式提升学生参与感,提倡寓意的多元有界解读并重视拓展课外阅读,以多种方式深挖寓言的教学价值。
一、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价值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寓言的篇幅通常比较短小,故事情节大多跌宕起伏,写作方法往往在统一之中又富有变化。其区别于其他文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达到具体形象、生动传神的效果。寓言的故事性和寄托性不仅使其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文体,更为其编人语文教材提供了价值依据。
发展心理学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尤其中低学段是其思维转变的关键期。以蕴含深刻哲理的故事形式呈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兼有具体性和抽象性两方面的特质,恰好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学生的心智启蒙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为了方便分析研究,笔者对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篇目进行了统计,情况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类课文数量从低段到高段逐渐减少,且主要分布在学生思维发展关键期的中低学段。因此,如何利用寓言类课文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其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是寓言类课文教学的研究价值所在。
二、小学语文寓言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为主,教学重点主要放在故事情节的梳理、角色形象的感受以及寓意的总结上。教学的大致流程即“读课文一讲故事一析寓意”,教师随故事情节抛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并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重点解读,在分析完整篇文章后,由教师直接阐明寓意或引导学生总结,教师纠正补充。
2.新式教学方式
这类教学方式无疑出现在新课改之后,通常比较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伊始抛出几个关键问题作为指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梳理故事情节,感受角色形象,进而总结寓言中的人生哲理,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寓意理解。
3.前沿教学方式
目前有少部分教师在尝试做寓言专题教学,即打破单元甚至教材的限制,以一篇精读带多篇自读。自读文本可以选自课内或课外,由学生根据精读篇目中所学的寓言学习方法,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自读篇目,最后由教师根据学习效果作总结和纠偏。此种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适用于快班或高学段,并且教学效果有待验证。
三、小学语文寓言教学反思
1.过于重视寓意解读,忽视语文知识学习
寓言课堂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节语文课,还必须是一节体现寓言特色的语文课。在寓言教学中,几乎每位教师都能够把握寓意的解读这一重点,但也往往因为过于注重寓意的解读而忽略了阅读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积累与运用。这样的教学很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2.过于重视角色扮演,忽视过渡与引导
经调查统计发现,“角色扮演法”是颇受学生喜爱且大部分教师都倾向于采用的寓言教学方法,这从侧面反映了“角色扮演法”在寓言教学中的合理性。由于寓言的故事情节大多简明扼要,欠缺场景刻画、描述铺垫以及角色内心描写等,本质上不利于学生对故事产生立体、形象的思考。而“角色扮演法”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短时间内再现与塑造寓言中的情节和形象,同时也满足了小学阶段学生较为旺盛的表现欲,符合其心理发展过程。然而,寓言教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形象”层面。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扮演角色,却在表演结束后就匆匆点明寓意总结收尾,或者简单地向学生抛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类走过场似的问题,忽视了对故事情节的再次梳理和对关键词语的品读,导致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出现断层。这样一来,就将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同样失了“语文味”。
3.文本解读支离破碎,忽视故事完整性
寓言故事大多篇幅较短,整体性较强,前后关联紧密,比较适合整体把握。一些教师习惯给课文分段,将“分析一层,归纳一次”的教学方法照搬到寓言教学中,对每一部分都大致采用“朗读一分析一抓关键词一总结”的教学方式。这样分层分段的教学显然破坏了寓言故事的完整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学生习得的知识点也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识记、理解,更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教学效果不好。
4.寓意解读单一化,限制学生思维
在寓言教学中,教师主要根据教参与个人生活经验去理解寓意,对寓言的理解极少出现偏差,因此在利用寓意合理引导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上一般不会产生太大问题。但仅从这两方面去解读寓言,容易造成寓意理解的绝对化与单一化。例如,我国先秦时期的寓言是为诸子百家劝说君主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改正错误的做法服务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寓言的寓意不断发生改变,原有的政治说服意味逐渐淡化甚至消失,继而发展成为蕴含人生哲理、具有道德训诫作用的文学作品,因此寓言本身就具备多元解读的可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于对课堂的把控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使课堂变得过于刻板保守,充满浓厚的说教色彩,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