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分析

2019-10-07 14:20徐朵赵晨
新西部·中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异同

徐朵 赵晨

【摘 要】 文章分别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分析了两者的异同: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相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相同。不同在于“合一”与“统一”的差别,“无为”与“有为”的差别。但在尊重万物,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观点确是不谋而合的,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异同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在批判继承西方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上又形成自己所特有的丰富内涵。

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关于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还认为,具有自然本能的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无法脱离自然的生态环境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无法脱离自然界。恩格斯也指出,人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构成要素。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诞生的产物。

2、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恩格斯说过:“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尊重自然规律,但并不代表人要盲目地尊重自然规律,要避免两大误区。首先,要避免极端崇拜自然的误区,主要体现为主张人们在自然面前俯首称臣,希望人类回到原始的状态。这种观点是对自然的绝对崇拜,限制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要走出实践中人类中心主义的误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往往注重回归自然的形式,而忘记了尊重自然的实质,导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超出人类预期。因此,尊重自然规律并不是走极端,不是要求人类放弃自身的发展也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而是应该关爱人类自身的同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

3、人与自然以实践为中介,通过劳动相互改造

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连接的纽带。人与自然界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马克思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劳动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所以说人与自然是在实践中相互改造的,二者通过劳动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不仅认清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一自然本质属性,也阐述了人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一客观事实,还提出了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通过劳动实践进行改造这一重要观点,对当下的生态自然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主张把“天人合一”作为处理天人关系的最高境界和主导思想。

1、儒家的生态自然观

儒家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首先,“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儒家认为,“天”是创造人和万物的自然界,是万物生长的寓所。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认为天命是指上天的意志,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或法则,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要遵守自然规律。

其次,“天有行常”的生态自然观。儒家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其固有规律运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是具有独立运行规律的自然存在,世间万物都是依自然规律而动,既肯定了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客观性,又强调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最后,“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观。儒家主张人要博爱生灵,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推及对宇宙万物生命的尊重。儒家认为,爱惜他物的生命,就是愛惜自己的生命,尊重自然也就是尊重自己。

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着一种人应该尊重自然万物,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2、道家的生态自然观

道家的生态自然观主要以老庄为代表,主张自然无为。

首先,“道法自然”的自然宇宙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表明了对道家来说最根本的是“道”,“道”为宇宙万物之本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认为“道法自然”中的“道”即自然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行为应遵循道的法则。

其次,“贵生”的生态道德观。庄子认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即从道的观点来看,万物本身没有贵贱之分,万物之所以有贵贱之分,则在于人的主观价值观的不同。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整体,各种生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最后,“自然无为”的生态自然观。道家认为人既然是“道”生化万物过程中的最高产物,那么人就应遵循天地之道,对一切事物都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即“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道家“道法自然”的直接体现,其要求是尊重自然不妄作为。道家的“无为”指不刻意妄为,老子强调只有“为无为”才能取得“无不为”和“无不治”的效果。

道家主要是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万物平等,进而主张人的不妄为。

3、法家的生态自然观

法家生态自然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春秋时期的管仲。

首先,“天不变其常”的生态自然观。管仲认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这里的“常”、“则”、“节”都是指自然规律,天有常规,四季变化有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管仲的自然观认为大自然是没有任何神秘色彩在里面的,人要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

其次,“人与天调”的生态自然观。管仲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指出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的可依道理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强调了“天”的客观自然性与独立性,而“人”作为改造世界的主体,对自然规律是尊重的、顺应的,是与之相协调的,而非不予理睬、任意抗衡的“人定胜天”。

管仲不仅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还认识到自然规律是可以被人类掌握利用的。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异同比较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都各自系统详尽地对生态自然观进行了阐释,二者既存在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

1、对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质同源的,都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天地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相互依存、相互感通。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行事。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也主张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强调人的自然存在与人的社会存在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同样认为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

由此可见,就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的思想观点是相通的、一致的,都主张人与自然万物,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主张“人道与天道和合”,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强调“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都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人类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然观认为人道与天道是相通的,只有达到天道与人道的和合,才能达到天与人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表达了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思想。他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里马克思所说的“人道主义”即是指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关系。

3、“合一”与“统一”的差别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坚持“混沌的整体性”,做出了“合一”的理解;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则坚持“差异的整体性”,做出了“统一”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中,人与天、地所构成的系统是朦胧混沌的系统整体性,在这一系统整体中人与自然的对立、差别、矛盾往往是被消解了的,在宇宙自然观上,各种学说都强调宇宙一体,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因此,“天人合一”自然观带有明显的混沌整体性思维。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肯定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前提下并不否认两者之间的差别、对立和矛盾,并认为矛盾、差别、对立是绝对的,而和谐、一致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包含有差别、对立的统一。由此可见,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整体性是有差异的整体性。

4、“无为”与“有为”的差别

中国传统生态自然观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在对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二者诉诸于不同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无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则把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解决诉诸人的实践能力,诉诸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在中国传统文化自然观中,尽管有个别思想家有“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总体上看,人与自然的和谐被看成是一种既定的原初秩序,认为人对自然应敬畏和依顺,认为要达到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要不是通过变革自然的实践,而是依赖于人的“无为”的行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则主张通过人能动的实践活动来达到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只要人类的实践活动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超出自然界自身所具有一定承载人类实践活动能力的限度,也就不会威胁到自然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自然观因为时代背景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在其内涵上也不尽相同,但在尊重万物,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观点确是不谋而合的,这些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当今时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我们更应把两者充分结合,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中国新时代发展特色与内涵的生态自然观,指导人们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丽家园。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7-79.

[4] 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 安小兰.荀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 [晋]郭象.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4.

【作者简介】

徐 朵(1996—),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异同
手风琴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之异同
论中外诗歌作品中婉约之美的异同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中英颜色词涵义异同及其成因分析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