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彰显“生活化”

2019-10-07 12:26肖永禄
新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鱼缸因数苹果

肖永禄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组织教学,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笔者结合课件的动画与配音以故事引入教学:“猴妈妈带着4个猴孩子住在山脚下,某天,猴妈妈上山摘得8个大小一样的红苹果,她把这8个红苹果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到了2个红苹果;过了几天,猴妈妈再次上山又摘得4个一样大的红苹果,她把这4个红苹果平均分给4个猴孩子,每个孩子分到了1个苹果;又过了几天,猴妈妈再次上山了,可是这一次猴妈妈只摘得了1个苹果,她想把1个苹果还是平均分给4个可爱的孩子,该怎么分?每个孩子可分到几个苹果呢?”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多彩的声音与动画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愿意帮忙,并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体会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要平均分事物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可以看出,教师认真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根据知识特点设计合适的生活情境,由于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思维得到极大的调动,这时在愉悦的情绪驱使下,探索新知的欲望随之高涨。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探索的内驱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不仅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如“分数的意义”一课,当学生了解了分数的产生后,笔者随之抓住1/4这个分数,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等方式在纸片上表示出1/4这个分数。由于与实物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单调枯燥的数字随之显得灵动,抽象的数学也变得具体形象。接下来的小组汇报中,学生展示操作结果,并都能对自己的折法、画法说得有理有据,自然而然地也就理解了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笔者提问:“生活当中有更多表示1/4的方法吗?”有学生回答:“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用分数表示就是1/4。”还有的同学说:“一堆沙子也可以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就是1/4。”学生说了很多,然后笔者又问:“1米长的绳子有办法表示出它的1/4吗?”有的学生就迟疑了,当笔者拿出一条1米长的包装带时,学生们跃跃欲试急于上台操作演示,这就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魅力所在。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让数学走近学生,让数学走近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学生掌握知识点后,应设计部分课堂练习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探索意识的形成。

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后,部分学生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高,做题时感觉茫然。基于此,在单元复习课上,笔者让学生观察一个长方体鱼缸教学用具,提问:“请同学们先观察长方体鱼缸的棱,它是角铁包上去的。想想看整个鱼缸共需要多少角铁呢?”由于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角铁是包在鱼缸的棱上,马上就悟到这其实是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需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笔者请学生上讲台合作测量具体的数据,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接着笔者又问:“鱼缸的底面用玻璃制成的,四周用塑料板围起来的,谁能帮忙算算需要玻璃与塑料板各是多少?”学生们纷纷表示玻璃是装在底面,就是求底面积,塑料板装在四周,也就是求前、后、左、右四个面的面积之和。接着笔者又问:“这鱼缸总共能装多少水呢?”学生们抢着说:“这是求鱼缸的容积。”这一环节过后,笔者往鱼缸中倒入一些水,说:“通常我们不会把鱼缸装满,现在请同学们算算鱼缸里有多少水?”多数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要知道水的高度才能计算出当前的水的体积。最后,笔者提问:“如果在鱼缸中放入两块假山,谁有办法计算出这两块假山的体积?”学生这时候的思维都很活跃,课堂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许多学生回答:“我们已经算出了鱼缸内原来水的体积,现在把假山放入鱼缸,再算出现在的体积,相减的得数就是假山的体积。”还有学生回答:“原来水的高度做个记号,假山放入后水的高度也做个记号,测量出水面升高的高度,再乘以鱼缸的底面积,也就算出假山的体积。”

从以上的复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并不是“冰冷”的,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学生参与的过程中也激发创新思维,有效地拓宽了思维。

四、学习经验生活化,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可见,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學会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规律与方法,再用于指导生活实践,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如“因数与倍数”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笔者以班级学生人数来设计题目让学生展开因数与倍数的讨论。在集合队伍时,有学生就指出,班级中共有28位同学,站成两纵队人数正好相等,站成四纵队人数也正好相等。还有学生补充说:“其实就是求28的因数,28的因数是有限的,找因数一对一对找就不会遗漏,1和28、2和14、4和7。”随后笔者又提问:“知道了班级总人数,假如给各位同学分发筷子,这当中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呢?”有学生惊喜地发现:“不管几个人吃饭,所取筷子的总根数都是偶数。”还有学生答:“肯定也是合数,因为一定有2这个因数。”可以看出实践活动巩固了所学知识,学生们体验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总之,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挖掘与利用生活的丰富资源,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真谛,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让课堂教学凸显实效与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罗源县西兰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鱼缸因数苹果
因数是11的巧算
鱼缸里的杀手
鱼缸水
“积”和“因数”的关系
家里的小鱼缸
积的变化规律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拿苹果
冰立方鱼缸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