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19-10-07 12:26郑少斌
新教师 2019年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笔者情境

郑少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与剖析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激发内因让学生想提问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能激发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欲望,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梳理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源,发现自身学习中的问题,并提出有一定思考深度的数学问题。如有关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创设“喝牛奶”的情境:让两位学生分别来品尝用奶粉冲泡的两杯牛奶(一杯很浓,一杯很淡),品尝后让学生说说感受,思考其中有没有可能存在数学问题。学生便会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思考:“为什么牛奶不好喝呢?能否用数学知识来解释?”这时候学生的问题意识已产生,学生有了提问的欲望。

2.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难而问。这是“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置问题障碍,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实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问的目的。如“认识厘米”一课,笔者创设了“用破损的尺子量物体”教学情境。学生原来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的,现在没有刻度0了,怎么用破损的尺子量物体?笔者利用教学资源设置学习的障碍和思维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测量工具和方法的定势,学生想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学习提问方法让学生会提问

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的引导和训练不够,学生会出现想提问题提不出来或者提出简单无意义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提供学生提问题的途径,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 从思维方式上教学生学会提问。

(1)培养发散思维,使问题有广度。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识信息的类型,要让学生善于从解决问题的条件、方法、问题的数量关系等,多维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教学“认识比”后,笔者给出了“男生15人,女生20人”这个条件,问:根据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提出了:男生比女生少几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和男生的比是多少?男生和男女生总数的比是多少?女生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少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多几分之几……从学生提出的多样问题来看,教师信息的提供与问题的引导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又涵盖了比和分数意义的知识,还打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2)教会学生联想,使提问有活跃度。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资源和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归纳联想”等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联想来实现旧知迁移,在重新建构新知时能调整原有的思维,并使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如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学生在了解了元、角、分的知识后,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就会想到“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角、2角、5角、1元、2元等,而没有3角、4角、6角、7角等面值”的问题。

(3)引发创造想象,使提问有高度。教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猜测,开拓解决问题的视野。如果让学生合理想象参与学习,就会打破旧有思维束缚,把头脑中原有的数学信息进行创造性组合以产生新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比较新颖,具备一定的高度。如在长12.4厘米、宽7.2厘米的长方形之中,能剪多少个半径是1厘米的圆。由于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圆的面积计算方法,他们容易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来求解,这显然是错误的分析。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提出解決问题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圆的面积?”它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所在,很有价值。

2. 从学习方式上教学生会提问。

(1)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问。学生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常常需要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或彼此有着某些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研究,通过类比或者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对比知识中找差异、找类似时,便是引导学生提问的时机。如教学五年级图形方面的内容时,笔者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图形,让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并试着提出问题。学生提出了①这些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②图形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③图形的边与角有什么变化,图形间怎么转变。这类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四边形的知识体系,明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让学生在动手中提问。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学习,这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也是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是呈现知识的综合性,教学过程是“检验”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学生经历“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思考过程,使学生解决问题更有积极性,提出问题也更容易。

3. 从教学基本环节中教学生会提问。

(1)情境提问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提取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进行数学设问,并结合数学信息进行思考,实现问题的解决。如“连乘”的解决问题教学,笔者创设“学生列队做操”教学情境,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提出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思考后提出:“一个方阵总数一定的话,模向与纵向有多少不同的站法?”,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揭题提问法。小学数学中有些数学课题趣味性较高,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课题内容提出有质量的数学问题。如教学“倒数”时,笔者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就课题提出能联想到的问题。有学生就问:“倒数就是倒过来的数吗?”这是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认知经验,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倒数”概念。虽然不准确,但这是他们的认知起点。此时,笔者组织学生反问:“0.7,0.35这样的小数有倒数吗”“5和19这样的整数有倒数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领悟,发现了原先表述的不准确和不全面,也利于笔者的后续教学的展开。

总之,在“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践,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莲花小学)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笔者情境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老师,别走……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