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平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含丰富的语文知识,还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在教材中的反映。统编版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材编创的重要思想,在革命传统类文本的选择上,作了精心的设置与编排。阅读教学该如何针对革命传统类文本的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呢?笔者结合统编版教材的编排用意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思考。
一、彰显课程属性,坚守文道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文道统一”中的“文”即指语言形式和表达策略,“道”则是指在语言形式下所包裹的思想内容。可见,新课标所提出的“和谐统一”这一理念,其实与我国传统教育中文道统一的认知不谋而合。
革命类传统文本都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在这一类型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容易被课文所彰显的强烈情感震撼,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导致革命传统题材的文本语文元素严重淡化,上成了道德法治课。因此,教师既需要保持理性的视角,不能完全沉浸在这一类文本的情感意蕴之中,又需要将这一类文本的教学与普通类文本的教学区别开来,不能简单机械地灌输其中的道理,导致学生语文学习无所适从。
比如,《开国大典》就是一篇典型的革命传统类文本。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方面,教师要激发学生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体悟文本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激动之情。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将开国大典这一壮观场景描写清楚的,聚焦作者场面写作的方法,感知点面结合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说,既要关注革命题材中的红色之魂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性、真挚性,又要将这种情感的认知聚焦在相应的语文要素下,保障文道统一的教学结构。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目标的定位和教学策略的选择都要相对精准。一方面,教师不要过于拔高情感态度,不要将价值观的目标定得太高,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将传统教学中生硬、机械、空洞的说教转变成为情感的浸润和熏陶。另一方面,教师在关注课文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同时,还要彰显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关注文本的语言文字表达和运用,洞察作者的写作策略,巧妙地将这些语文教学中需要着力的价值点与情感感知有机统整,提升革命传统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二、紧扣关键句段,落实文道统一
由于教材中革命传统类文本所描写的人或事已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较远的距离,学生在理解和感知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障碍,难以借助文本中的故事与人物形成认知上的共鸣,这就对课文中的内容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可尝试通过资料补充和背景介绍的方式,弥补学生认知经验与文本故事之间的差异。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资料的自主性查阅和搜集,为更加自主而深入地学习课文做好铺垫性工作。
在教学这一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紧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段,巧妙、智慧地化解课文教学的难点,不断提升革命传统类文本在语用教学和思想教育上的实效性。但一定要指出的是,教师密切关注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和句段,并不是就要忽略课文的整体性。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总是依循着从整体到细节,然后再回归整体的顺序,所以教师要先从整体性的视角把握基本的故事内容,然后再聚焦事情发展的关键处、高潮处,关注理解的难点和重点。基于此,革命传统类文本是统编版教材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也是相对较难教学的一类文本。教师要借助教材课文,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聚焦细节,深入体悟。比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既可从整体视角上设置“五壮士的‘壮体现在哪里”的统领性问题,又可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五壮士的言行细节中,借助细节中的言行来感知五壮士的“壮言”“壮举”“壮志”,并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所有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千万个这样的壮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基于整体、把握细节、紧扣语言描写,真正感受五壮士的革命情怀,这样,革命传统类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充分揭示了出来,革命传统类课文所赋予的时代内涵,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中就得到了真正的落实。
三、把握基本价值,保障文道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对于革命传统类文本来说,它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恒定的,一般情况下不宜做过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解读。教师不能因为时代的更新、社会的发展,就肆意改变统编版教材编排的意图,任由学生随意解读革命传统类文本的价值意义。
有一段时间,曾经有人倡导要对革命传统类文本进行抽象化解读,即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对革命岁月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深,可以从热爱、憎恨、乐观等关键性词语出发,对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人物个性、心理认知和行为意识进行方向性揣摩与感知。这一认知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在学生背景知识缺失的情况下,保障学生体悟方向的正确,但遗憾的是,在操作上却经常出现一些偏差。比如,编者之所以选择《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就是要通过这一单元和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不能忘却,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帝国主义的肆意欺凌;不能忘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种种屈辱;更不能忘却曾经有如此众多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以此来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自己个性化解读文本之后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點应该聚焦于五位壮士奋勇杀敌的语言上。这使得有的学生通过分析文本语言,得出了五壮士缺乏文明意识的结论,并提出了“血淋淋暴力的场面”论,使得整个教学转移了民族背景下奋勇抗击敌人的价值旨归,导致课堂走向了认知的歧途。
教师绝不能高举着自主性学习、多元化解读的大旗,置基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自由发展和自主教育,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精神、自由思想,而无视历史的真实面貌,或者用狭隘的价值和视角来考量作者蕴藏在革命传统类文本中的真实情感,对文本进行肆意地解读和曲解,这些都是教学革命传统类文本所不提倡的。
革命传统类文本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我们要从这一类文本的独特背景和创作意图出发,将教学的关注点伸展到历史背景下,把握基本的价值取向,并将其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进行关联,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