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翱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教育也在进行各个方面的策略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也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需要教师加强对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逆反心理,给各种学校的教育工作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给很多小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首先对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有效分析,然后重点对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的对策进行深入的探索,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今后心理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教育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也是必然要面对的,这种心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尤其是高年级阶段,可以详细研究小学生逆反心理存在的各种原因,从而对教育方式进行有效的策略探究。
一、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的成因
1.在学校方面的成因
在小学高年级的生活环境中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在学校教育中由于不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很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以应付差事的想法进行教育,没有认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交流,使得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就很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对待学生过于粗暴,平常教育中经常对学生进行训斥和批评,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不满,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在家庭方面的成因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到的重要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巨大,小学高年级学生产生心理逆反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的影响。高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产生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不愿意大人干涉,希望能够独立自主,摆脱家长们的束缚,对于家长们的批评教育就不是非常容易接受,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还有些家长不适当的教育观念,对待孩子过于简单粗暴,更是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在学生方面的成因
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产生逆反心理,需要充分考慮到学生自身的原因,高年级阶段的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对于各种未知的事物勇于探索,不迷信和盲从他人,而家长或者教师对学生的管制过于严密,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极大的限制,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这种情况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甚至有些学生就会出现过激行为,造成极负面的影响。
二、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在小学高年级教育中进行对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就需要学校方面加强重视,认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布置学生的课时,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方面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条件,让教师可以不断的进行学习,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心理教育培训活动,或者参加一些心理教育的公开课,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其次,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各种教育心理知识,还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待学生不仅要有责任心,还需要有爱心和诚心,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培养,帮助学生缓解各种心理方面的压力,摆脱心理健康问题。最后,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实际生活和教育中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坚持对学生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学习。
2.与学生真诚的交流,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
在小学高年级教育中教师需要适应小学生们的年龄,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对待各种事情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重视和尊重。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逆反心理进行教育,就需要加强与学生的真诚交流,逐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各种想法,对于学生的各种疑问进行妥善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比如在对待有些自卑的学生时,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时,教师不能一味的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是需要关心和爱护他们,经常性的进行沟通交流,了解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赞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不断的进行改变,形成良好的指引。
3.保持与家长的沟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在小学高年级逆反心理教育中,教师要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可以将学生在学校发生的事情进行诉说,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或者做家访,与家长形成合力,促使家长认识到对学生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强制,能够在对待学生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尊重,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必儒.班主任对小学高年级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与引导[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2)
[2]金明舜.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与调适[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方俊天.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及消除[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