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娜
【摘 要】在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流标准的今天,想让中国传统音乐这些具有东方音乐文化特点的“地方性知识”在学校教育传承中占据合法地位,那么我们在传承过程中就应认识到“默会知识”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默会知识;中国传统音乐;多元共生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5-0050-01
埃利亚特说,音乐是人类一种有意义的活动。的确,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音乐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通过多样化的人类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内心情感,体验生存的意义。音乐是一门人文学科,它意味著生成、传承与传播都离不开生活的世界,它是在本土文化传统和日常生活当中集体创造的艺术结晶。中国传统音乐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使得传统音乐在音乐体系、观念行为、风格特征和物质形态等方面体现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整体结构特征。然而,我国学校教育现行的基础模式依然是西方传统教育模式,他们将“科学”视为唯一途径,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在高等音乐院校的教学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主流标准的今天,想让中国传统音乐这些具有东方音乐文化特点的“地方性知识”在学校教育传承中占据合法地位,那么我们在传承过程中就应认识到“默会知识”的重要意义。
根据哲学家波兰尼的认知,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诉诸书面文字、数学公式或地图等特殊符号来书写或表达的知识,另一种则是在人的做事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前者往往根据一定的原则通过文字来陈述一定的事实,从而形成规范意义上命题或定理。由于这种知识是运用语言文字等特定符号类呈现并表述的,因此波兰尼称之为“言述知识”或“显性知识”。后者是人们在做事的行动中拥有的知识,通常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关联。由于这种知识没有或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波兰尼称其为“隐形知识”或“默会知识”。[1]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是对实践智慧这一古老思想的继承,他将实践知识作为一种合法化的知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人们对知识本体存在方式的进一步认识,它所包含的知识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默会知识就是一种重要的实践知识类型。在音乐实践活动中,默会知识通常是指非语言表达的音乐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使得认知主体即便是在不懂任何音乐理论知识、不懂乐谱符号意义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自如地习得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从而实现音乐文化的传承。[2]
默会知识对身体参与的强调,为民族音乐学家们提供了值得关注的理论视角。梅里亚姆认为,要理解音乐这一跨文化现象,研究身体产生音乐的过程、音乐表演者的肢体姿态以及听众的身体反应就显得极为重要。[3]身体是人类一切知识的源泉,任何音乐的生成与传播都离不开人的身体行为,如乐器演奏、歌唱等,都取决于不同的身体姿态和行为。这一现象,在传统音乐的实践行为中尤为明显。如中国的戏曲艺术,讲求的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唱腔音乐只是其中一部分。萧梅认为,所谓“乐之象”,即声音结构的表征,不仅仅具有听觉的时间维度,它亦包括身体行为及其范畴的空间关系和文化含义。换句话说,形成了以身体行为为中心的实践性音乐构成观。因此,乐人操演音乐的身体实践直接贯穿在音乐本体构成与本体建构中。[4]
民族音乐学者杨晓在《小黄侗寨“嘎老”传承的考察与研究》一文中写到:“作为普通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在田野考察的文化震撼中,她感受到了小黄侗歌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甚至是一些根本性的概念区别:什么是音乐、为什么传承音乐、传承什么音乐、如何传承音乐……”杨晓提出了自然习得模式和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模式。其中自然习得模式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本身的实践,使孩子们渐进习得传统。[5]
默会知识不是完全由文字、乐谱或其它有形符号来精确表达的书面知识,而是在音乐表演实践中通过身体行为来表达的知识,它以非主流的民间传承方式如口传心授来完成,通过学习者观摩、参与、模仿和实践等活动,以“默会”或“意会”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表演实践中,在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以自己的方式重组和创作。[6]布莱金在研究非洲文达人的音乐和音乐习得行为基础上提出,身体行为的参与、音乐与舞蹈之间的联系,可以强化音乐表演以及音乐而创作所包含的结构概念和技巧。因此,他将音乐和舞蹈看成是测验思维,确认自我和他人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7]
参考文献:
[1]郁振华.人类知识的默会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46.
[2]尚建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122-123.
[3]Merriam,Alan P.Anthropology ofMusic. Illinois: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4:114
[4]萧梅.“樂”蕴于身——中国传统音乐的实践观[J].人民音乐,2008(5).
[5]管建华.普通学校音乐学科教育学与音乐现象学教育学[J].中国音乐,2006(1).
[6]尚建科.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6,126-127.
[7]刘咏莲.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约翰.布莱金思想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