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 改变学习方式

2019-10-03 12:15邹晓实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堂设计学习方式

邹晓实

[摘   要]传统课堂都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却很少知道“为什么”的层面上。因此改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一个迫切任务。作为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动结合、组织体验活动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课堂设计;学习方式;种群的特征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3-0083-02

苏教版生物必修3《种群的特征》一节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这两种方法的学习和体验是这一节课非常重要的内容。遗憾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出于种种原因,仅用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这两种方法。生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然而现在有不少的高中生物课堂对成绩和结果关注过多,对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过程关注较少,以至于学生很难有实践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是否取得实质性成效的标志之一,也是一线教师必须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的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些改变。

一、 教师讲授教学,学生被动接受

笔者首先给出样方法的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接着给学生介绍样方法的分类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并介绍每种方法适用的样方类型以及具体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辅以图形说明问题。

这样的教学有其优点:知识性内容介绍得清楚、详细,课堂容易掌控,生成性问题较少,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是问题也很明显: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忽略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形式比较单一,更谈不上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预见,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思维长期得不到训练,将会变成一个僵化的、背书做题的“机器”。

二、讲动结合教学,学生积极参与

笔者给出样方法的概念,继而提问:“采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的关键是什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或阅读课本能很快地回答出:“保证取样的随机性,即要使种群中每个个体被抽选到的机会均等,避免掺入主观性因素。”接下来,笔者对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进行简单介绍,随即进入学生活动“模拟使用样方法调查某蜗牛的种群密度”。

针对这项学生活动,笔者借鉴了其他教师的一些方法,并加以改进。课前,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案,学案上印着一块正方形的模拟菜地,如图1,图中的各种形状代表菜地中不同的物种,其中月牙形代表菜地的蜗牛。笔者设计了一系列指引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项体验活动。

指引1:该样地适合用哪种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

指引2:取5个边长为2 cm的样方(代表实际面积1 m2),计数每个样方中的蜗牛数量,用红笔给计数的蜗牛涂色,并在樣方旁记下样方中蜗牛的数量。(PPT展示图2,帮助学生学习取样方法)

指引3:算出这块菜地共有多少只蜗牛。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计算公式:[S1+S2+S3+S4+S55×1 m2×64 m2]。

在笔者的指引下,学生开展了分组活动,活动后,笔者请每个小组汇报自己求得的蜗牛种群密度,并全班汇总,求平均值,笔者也公布了图中实际的蜗牛数量。通过计数和计算,每个小组的数据都不太一样,全班求得的平均值和实际数量也有一些差异。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思考:

1.样方法测得的数据是准确值吗?(样方法是估算方法,得到的数据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误差。)2.怎么做才能减少误差呢?(实验时保证随机取样;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少误差。)3.样方的多少和大小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测定值吗?(取样数目越多,测得种群密度的数值越可靠;应根据样地和所调查的物种选取合适的样方面积。)

这一教学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学生主体,充分体现。笔者一直通过活动带领学生去探索、去体会,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平等的展示机会,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第二,反客为主,积极参与。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通过课堂的活动,学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和同伴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自己也可以帮助同伴答疑解惑。如此高的参与度是单纯讲授式教学所没有的。

第三,问题指引,明确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和指引活动,旨在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楚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有了这些引导,学生可以按照既定的方向去探究、去实践、去讨论,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策略,既学好了生物学知识,也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

但是这样的教学也不是没有问题的,笔者通过反思,发现整节课对于学生的“束缚”还是略多了一些,比如“指引2”中对于五点取样法的具体指导,虽然常规的五点取样就是如此,但是会不会削弱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独立性?每组的数据汇总是否放在了过于重要的位置?这项课堂实践难道不是应该重方法的体验而轻结果的统计吗?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课堂教学又进行了改进。

三、体验活动为主,学生主动学习

笔者先简单介绍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2.选取若干样方;3.计数每个样方的种群数量;4.取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用来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随即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选取样方有什么要求?(要随机取样,使种群中每个个体被抽选到的机会均等,避免掺入主观性因素。)2.你觉得不同生物取样的面积应该相同吗?(要根据样地和所调查的物种选取合适的样方面积。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蜗牛:1 m2;等等。)接着开始课堂实践活动“用样方法测定菜地中蜗牛的种群密度”。这一次,笔者给学生的学案上印了两种模拟菜地,如图3和图4,图中圆点代表蜗牛,另外给学生提供了若干正方形透明塑料片(每个塑料片代表1 m2的樣方)。

实践指引如下:

1.选择一种形状的“模拟菜地”。

2.用“塑料片”在“模拟菜地”上随机取样。

3.计数每个样方中的蜗牛数量,记录在样方里。

4.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估算该菜地蜗牛的种群密度(个/m2),记录在学案里。

5.小组汇报。

学案上的两幅图分别为长方形和正方形,所以学生首先就要自主探究这两种样地在取样方法上有什么区别。另外,笔者并没有告知取样的具体步骤,需要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根据之前学生自己回答的“取样要遵循随机性原则”,除了传统的选取样方的方法以外,在课堂上学生还想出了将塑料片从高处撒下、闭眼抛掷塑料片等可以做到随机取样的方法,并且能主动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提出自己小组在模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小组汇报环节,笔者并没有再要求全班学生进行汇总,也没有告知学生实际“菜地”上有多少只“蜗牛”,而是特别注重学生对于方法和体验的总结和反思。

通过课堂体会以及课后与学生的交流,笔者发现改进后的教学对学生的规条少了,学生从传统的预设课堂中跳脱了出来,课堂上有大量的生成性内容,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明显增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一些令人惊喜的改变:

首先,因为教师的“放手”,使得学生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他们将学习当成了自己的事,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并且在合作学习中快速地内化知识,甚至进入到了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状态之中。

第二,通过“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学生体验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当学生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选择了与同伴或老师共同探讨而并非简单地提问。

第三,有了认真的思考和细心的观察,学生能够及时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会反思”是学生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品质,反思能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积极思考应对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反思,之前的体验和学习就很难得到升华和提高。

一直以来,我们的传统课堂都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却很少管“为什么”的层面上。作为生物教师,我们一定要先改变自身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变自己的“教”为学生的“学”,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引路人”。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课堂设计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关于初中英语课改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