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丽娟
[摘 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对学科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初中化学教学提高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巧设问题,其主要凸显在发散性问题、层次性问题、规律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四大方面,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扩展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关键词]巧设问题;初中化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3-0066-02
学科核心素养,是多种能力融合、沉淀、质变后的智慧结晶,它表现为在日常学习中能够有好奇心、有求知欲去发现问题,灵活、主动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方法性、技巧性地解决问题。不难发现,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问题意识”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可通过巧设问题来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展开教学设计。
一、发散性问题——举一反三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就是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能够更加全面和立体,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点上。外在表现就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学习某一个知识点时,能够迅速地做出反应,将其扩展到与之相关的或类似的内容上。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上,可以巧设发散性问题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以《性质活泼的氧气》为例,在关于“几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比较实验中,在提及红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都“生成大量白烟”的反应现象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注意“烟”这种物质。有不少学生将“烟”和“雾”混淆。教师要抓住这个细微知识点,提醒学生关注“烟”与“雾”的区别。又如,在木炭、硫、铁丝等的燃烧实验中,涉及“火焰”这种物质,教师则可以提问学生关于“火焰”与“光”的区别。可以看出,发散性问题的设置,其实是以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为圆心,以某种性质或标准为半径来进行拓展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由A联想到B,再由B发散到C,最终将A、B、C深度整合与总结梳理。教师的这种问题设置法,强调的是思维的触类旁通。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比较死板,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很难自我发挥,但如果在教师的这种发散性问题的启发下,久而久之,学生也会慢慢受到影响,学习时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思考一个关键点,如此一来,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巧妙地“跨界”,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缜密思维方式。
二、层次性问题——能力进阶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动,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也不例外,它是从单一能力到多元能力的一个锤炼过程。为此,教师应巧设层次性问题来实现学生进阶能力的培养。以《溶解现象》为例,在教学“溶解度”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各自的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彼此间的关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各种转化方法适用的条件、难易度、时间成本、资金成本等的区别与联系。这条问题链是围绕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来设计的,从最开始的基本定义到彼此间的关系,再到衍生出来的其他内容,以及生活实践中的部分应用与处理,等等。学生每解锁一个问题,对知识点的了解就会更加深入与丰富,而且教师启发学生逐个解答问题,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地抛出所有问题,不论从思维压力还是精神压力来看,都比较适度,这让学生的能力可以在无意中得到进阶式的提升。除此以外,对于部分难度比较大、拓展性比较强的章节内容而言,层次性问题也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对学习的期望值,这实际也是“分层教学”主张的一种方式。如果将知识看成是一个系统,那么层次性问题就是系统中的不同等级。能力突出的学生,可能不满足于教材中既定的知识,想要吸收更多的知识养分,那么层次性问题中的高层次问题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不饱和学习”的问题,从而让他们更好地建立自己的学习竞争优势。
三、规律性问题——审视总结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强调思维的灵活性与整合性,外在表现就是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一套梳理与小结的方法,而这又基于某种原则和标准,实际上,它是规律使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巧设规律性问题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与审视能力。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为例,这一章节先后介绍了氧气和二氧化碳,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研究这两种气体的切入角度,比如从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去围绕这两种气体进行对比性问题设置。抓住两者的异同点,并以表格罗列的方式进行结果的呈现,而这张表格,一方面既便于学生进行直观的对比,同时也给予学生学习工具上的启发;另一方面,便于学生从纵向与横向上去研究与发现气体研究的各种要素。通过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学生将总结出“气体研究的各种要素”这一普遍性的规律。当学生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后,待升入高中学习其他气体,如氯气、氢气等时,就可以运用初中总结的规律与技巧,这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长期学习的帮助。这实际是一种由个性到共性的普遍规律的探索,它强调的是一种思维能力培养。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还能够通过教师所设置的规律性问题来找到知识背后的规律和问题的立足点,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思维方法。这套方法不仅适用于当前的、眼下的学习内容,还适用于未来的、未知的學习内容。尤其在考试中,有一部分题目中提及的物质,对学生而言可能完全是陌生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用普遍性规律去解答,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
四、开放性问题——鼓励探究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科核心素养中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强调学生要能够对知识秉承主动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畏失败的求知精神。为此,教师可以巧设开放性问题以鼓励学生大胆探究。以《几种重要的盐》为例,教材中介绍了氯化钠、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等,这些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各自的应用。比如氯化钠就是烹饪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料——盐,市面上的盐有很多品牌和种类,各自主打的卖点都不一样,但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钠。教师在这一节课结束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带着“如何鉴别与选购食用盐”这个问题去超市对比与发现不同品牌与种类的盐,找出它们的异同。方法可以是通过成分表来对比,也可以是买回家后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对比,或者是直接借助烹饪来对比等。每位学生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习惯来进行探究,然后生成一份关于这个问题的探究报告。教师对于报告的内容,不必以绝对的正误来评价,而应该强调学生探究时采用的方法是否正确。比如,在对比多种不同品牌的盐类时,应重点关注是否基于同样的条件,采用同样的标准等。基于学习实用性的角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留意化学、关注化学、主动应用化学知识的认知与习惯,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巧设问题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一个个知识点搭载在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上,使其更具有逻辑性和条理性,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这也有助于学生体验成就感,提高学习自信心。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扩展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围绕着问题来展开,这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与大胆实践的勇气,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知道化学,懂得化学,并且掌握化学学习与应用的方式、方法。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