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福流体验?助推教学转型

2019-10-03 14:34陆晨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

陆晨晨

〔摘要〕 思想政治课应当融合和渗透积极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积极品格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福流体验,教师应注意:(1)设计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挑战;(2)传递清晰的“游戏规则”;(3)及时反馈,引导确立明确的目标;(4)引发内在动机,培育发展性思维。这一尝试有助于克服传统教育的不足,推动本学科的教学转型。

〔关键词〕积极教育;福流体验;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6-0072-04

积极教育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它是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之中逐步形成的理念,旨在发展人们的积极品格和能力。传统教学以掌握知识为核心,围绕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和再现而展开,其他方面——如美感、快乐感、意义感、形象思维能力、共鸣和同理能力并未得到有效开发,这种模式难以培养出全面的人才。积极教育在兼顾“求知”的同时,更加关注“知识以外”的能力,它涵盖情商教育、幸福教育、利他教育、樂观的性格教育等诸多内容。

作为学科教师,我主要关注积极教育的理论对教学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课往往暴露出生硬、教条、乏味,情感上不易接受的流弊,这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新版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更加凸显了本学科的育人属性,即为社会培养有信仰、爱思想和懂幸福的人。

从古至今,关于幸福及其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普遍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因投入带来的福流(Flow)。什么是福流?它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其实,福流就是人们精神高度集中或者全身心投入所产生的忘我状态。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产生积极情绪,进而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那怎样通过积极教育激发学生的福流体验?我认为,可以从设计活动、明确规则、改进目标和培育动机等方面入手。

一、设计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挑战

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当能力高于挑战水平时,个体就容易感到无聊,相反则会产生焦虑。只有活动带来的挑战恰巧与能力相匹配时,个体才容易进入福流状态(见图1)。这意味着,个体参与的活动挑战难度应当与其技能水平相匹配。

教材《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的理论简明扼要: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消费者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消费者则增加对它的购买。根据“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师围绕家庭消费现象设计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总结经济学中的需求定律。实际授课中,学生轻松完成。有的反映太过简单,有的觉得无聊、没意思,不如直接看书来得有效。这是因为任务设定的挑战水平无法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任务的难度。譬如,在定性结论的基础上引入定量的分析,要求学生计算相关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现阶段高中生的数学水平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要求。在改进课程活动之后,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明显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政治生活》中“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课中关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的内容,教师设计了情景模拟的活动。中国宣布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的态度迥然不同。针对这一情景,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①中国为什么要举办高峰论坛?

②俄罗斯为什么要高调参与?

③美国为什么一直拒绝?

④日本为什么从抵制到观望,最后才决定出席?

学生需要以外交官发言的形式呈现讨论的结果,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活动型课程的有益尝试。但是学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往往是泛泛而谈,比较空洞。有学生甚至认为俄罗斯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闹了笑话。究其原因,在于活动的挑战水平高于技能,导致学生感觉焦虑,说话吞吞吐吐,远远达不到福流的状态。我以为,这四个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这样大而空泛的问题,应降低挑战的水平。否则,一旦学生失去活动中的控制感,就会出现焦虑。为了充分利用福流通道,教师在组织和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技能水平与任务的挑战难度之间的匹配程度,适当提高学生的控制感。

二、传递清晰的“游戏规则”

在“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于知识讲解之后安排了一个模拟听证会的环节。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效率,从而达到最佳状态。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针对城市高架规划方案,扮演不同的角色参与讨论。

情景:市区高架项目听证会

参与人:本班全体同学,分别代表方案所在地的居民代表、专家、人大代表、新闻媒体等。

备选方案:

方案①——环线贯通,尽量减少弯道。财政预算共计3.6亿元。

方案②——绕过公园,为代售楼盘加装隔音护栏。增加财政预算支出合计3000万元。

要求:小组为单位讨论,选择最佳方法,派代表上台发言。

就形式而言,这一活动符合新课程指向素养的教学理念。课本也明确列举了听证会的要求和相关理论,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知识依据。但在试教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平平,远低于预期。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学生缺乏核心素养,达不到要求?还是教师的期望过高?为排除干扰,教师又先后在另外两个班级讲授同样的内容,学生在这一环节的表现大致相仿,并没有什么亮点。也就是说,原本预设师生之间达到巅峰状态的效果并没有实现。课后,学生的反馈是,对任务的要求缺乏理解,不知道角色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对游戏规则产生了困惑。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进行活动就像参与游戏一样,需要花时间处理“游戏规则”。只有充分弄清楚活动规则之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短暂的几分钟内,学生既要弄懂活动规则,又要利用它们参与活动,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往往顾此失彼。假设活动时间是5分钟,学生要花2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理解活动方式,剩余时间才能真正用于开展活动本身,最后的效果自然就偏离预期。因此,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活动的“游戏规则”讲解清楚。就模拟听证会而言,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设计短暂的问答时间(1分钟),帮助学生明白角色的职责。

教师:高架沿线的居民代表会有什么样的诉求?

学生:……

教师:人大代表代表谁的利益?

学生:……

教师:记者关注哪些方面?

学生:……

在明确模拟听证活动的要求以后,学生的讨论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正式授课过程中,在教师所预设的这一环节,师生之间的生成效果特别精彩。课后,学生普遍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的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再给我一些时间,我觉得还可以从另外的方面提出问题”。这些反馈证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忘我投入,是一种福流状态的理想呈现。

有不少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从积极教育的角度來说,这恰恰是一个教学的误区。除了具体的知识,教师还应当教会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习理论知识尚停留在一阶层次,学会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则上升到了二阶层次。

许多关于阅读理解、数学问题的学习方法教学的研究发现:在仅仅简单地解释和举例之后,就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是不够的。思想政治课的作业涉及许多综合题,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告诉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比如,解答通常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和知识指向;第二步,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包括主体、行为和意义等;第三步,组织答案,理论和材料要一一对应。回答哲学模块的题目时,需要材料信息和教材理论的精准匹配。回答法律类题目时,需要做出判断,找出法律依据,结合案例分析,得出结论。这些其实都是游戏规则,必须明白地告诉学生。

福流状态的成效,在于忘我投入之后所促成的效率提升。思政教学的转型不仅仅在于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更在于对课后作业完成方式的积极引导,两方面都需要让学生明晰游戏的规则。我们要教给学生自己完成作业的方法,例如在阅读材料时如何监控自己对内容的理解(画关键词、复述一遍),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怎么做(保持审慎的态度、借助课本的定义、检查表述的逻辑性等),以及完成作业后需要做些什么(及时巩固知识点,加深记忆,尝试做提高题)。

三、及时反馈,引导确立明确的目标

及时反馈是产生福流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及时的反馈来不断检验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目标,自己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何改进目标,才能起到指导效果?我以为可以从如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

(1)具体性

学生会根据自己水平和愿景,制定高考目标,包括冲刺目标、正常和最低目标。这是一个大致的目标,实际上不够具体。所谓具体,不仅仅是一个大的目标,还需要把它分解成为几个不同的小目标来实现。在操作上,可以专注于其中某个部分,如关注课本理论之间的逻辑性,分析其中的核心概念,列举相关的事例等等。

(2)可衡量性

有的学生在一次考试过后的分析中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下次考试进入班级前十名或者超过某个人。这样的目标看似具体,但实际上却极具变动性,结果可能是自己努力所致,也可能是外界原因。例如,有的学生考砸了,期盼别人发挥失常。这样的心态谈不上积极。

(3)可实现性

有的学生给自己定的目标是90分以上。虽然学习十分刻苦,日常表现也不错,但他的考试成绩只能排在中下游,始终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我的目标能够实现吗?”如果心底里不相信自己能够达成目标,首先要着重处理这种不合理的信念,然后才能够真正达成目标。

(4)相关性

考试复习时,有些非常认真的学生将浏览和整理笔记作为复习的环节,结果是重新抄写了笔记,但对内容的掌握程度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目标上的偏差,应当避免。

(5)时限性

学生在设定目标时,不管是大目标还是小目标,都要有一个截止日期。人都有拖延的习惯,如果一个目标没有达成的日期,往往会导致进度滞后。有了目标的截止日期,学生就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把控整体事件的进度。

四、引发内在动机,培养发展性思维

传统教育往往利用奖惩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外部动机,积极教育则偏重将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非只为考试。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外部动机引到活动本身的乐趣呢?

我在“投资理财的选择”一课中,引导学生积极尝试不同投资方式,同时给予奖励或者称赞。学生原本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而踊跃参与。教师通过课程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投资理财本身给生活带来的改善,如财富的增加和风险的规避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提出富有创意的投资方式,从而体会到了理财活动本身的乐趣。这自然激发出学生自身的求知与探索的内部动机。

研究发现,表扬“聪明”(固定性信息)还是表扬“努力”(成长性信息),就可以让本来学习成绩相同的两位学生出现差异。这是因为,传递成长性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懂得:付出和努力是有价值的,勤奋甚至比天赋更重要。

①固定性表达:哇,你全部做对了,好聪明!

学生的解读:假设我以后答不对,就说明自己不聪明。

学生的行为:刻意回避难题,只挑简单的题做,以保证准确率。

②成长性表达:哇,你做的全对。看来这个题对你来说比较容易,我们应该做更有挑战性的题,你可以从中学到更多!

学生行为:挑战更难的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有利于弥补弱项,更容易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生逐步认识到,品格优势以及能力都是可以通过不断训练来提升的,他们是可以想办法克服困难,并且从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的。这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韧性,增加心理资本。

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彭凯平认为,积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开发高级脑细胞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一般技能的掌握依靠的是低级脑细胞的活动,负责具体信息加工,比如观看光、观看线条、如何运动,高级脑细胞则负责美感、共情、共鸣功能。高级脑细胞的活动越多,人类的智慧就越高明。积极教育能够回归教育本质,真正发现和发展具有美感、意义感、快乐感、同理心和共鸣心的人。

总而言之,将积极教育引入思政课的实践,契合转型时期的教学所需。现阶段,新版课程标准提出了活动型课程、议题式教学和辨析式学习等实施建议,在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理念下,传统思政课面临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渗透和融合积极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激发学生的福流体验,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而推动当前的课程转型。

参考文献

[1]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2]陶新华.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曾光,赵昱鲲.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杭州,310012)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