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中加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路径探究

2016-11-23 18:09田兰香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中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而青少年作为祖国的希望,又基于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思政教师必须培养其文化自信:课堂教学,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点,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心。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中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192-01

由于情感需要经过接受、内化外化三个阶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为此,加强文化自信的教育,需从课堂教学的接受入手,经过内化,再到课外活动教学的外化。

一、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文化自信的教育不仅着重体现在《文化生活》模块中,还需贯穿在其他三个模块中。

(一)教师在《文化生活》模块中发挥引导作用。

1.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文化生活》既然单独成册,足以说明国家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材内容的选定、顺序的编排都具有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但是,如刚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一框,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把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化、生活化。如此一来,学生便可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精神,认为民族精神并非那么遥不可及、那么“高大上”,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才能体会其实质,这样才有了内化并外化其的可能。

2.教师要创设令人感动的教学情境。

文化自信教育,毕竟是情感的教育,因此得在某种氛围的感染下学生才可感受到。而且,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课更加重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教师上课更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讲到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可以以辩论的方式来开展,使“全盘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两大阵营交锋。以此方式创设激烈的情境,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快速转动大脑,便可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明白无论全盘西化还是文化复古都是片面的,而应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由此,学生能理解并接受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师把文化自信教育贯穿于经济、政治和哲学模块中。

十八大报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提到应坚持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对这几个模块的教学也应该有机联系起来切不可割裂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比如,在《经济生活》这一模块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同时联系到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外活动是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通过课堂教学理解、内化了的关于文化自信的教育必须外化为实践活动,才算文化自信教育取得成功。因此,教师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功夫之外,还需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

(一)建构活动课程。

新课程改革以来,思想政治教材也留有更多“空白”,其中一个就是通过“活动设计”。在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活动探究”且还附有“活动建议”,比如在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结束后的这个活动探究,可以根据它的活动建议让同学准备好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的发言,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建议。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主体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并且了解在当今背景下应该如何做。这也正好印证了文化自信应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把握。

(二)深入社会学习。

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对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课堂也只能是“井底之蛙”。同样以第二单元最后的“活动探究为例”,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深入社区走访居住地的老人,了解他们年轻时生活中有哪些传统习俗,比较这些习俗现在是否还存在,是否发生了变化。根据调查和比较,撰写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倡议书。此深入社会调查的成果,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也让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演变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这个演变过程中能激发学生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情感。

(三)创设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学生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有益的文化氛围对人有积极影响,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必须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多开展有益的文化活动、竞赛活动等。另外,思想政治教师需特别注意本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当地特殊文化习俗开展别具一格的文化活动。

总之,对于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课堂教学于课外活动应该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学生于课中理解和内化对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后,再外化于课外实践活动中。

结论

文化自信教育,是既具现实意义又很具紧迫性的话题。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其对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另加《文化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尤其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足以体现对文化的重视。所以思想政治课承担了对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重任。但是,在当前社会多元环境下、文化自信教育不到位以及学生自身对文化自信认识不充分,导致高中生文化自信缺失。为了弥补高中生文化自信缺失,作为担负了重任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需从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入手,先得培养学生对文化、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再以课外实践活动教学为落脚点、实践点,把学生内心的情感外化即实践。由此一来,外部环境的熏陶让高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让他们自觉树立起文化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刘明君,陈再国.多元文化冲突与“文化自信”的培养——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81-83.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8.

[4]匡长福.新形势下抵御西方敌对思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7:65-68.

[5]陆卫明,曹飞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地位[J].求实,2013,09:71-75.

作者简介:田兰香(1993-),女,汉,江西赣州,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职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