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明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高中物理研讨式教学在规律教学课中的实践研究,正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简单记忆到深度理解,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从片面了解到系统掌握,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应用规律到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关键词:问题解决;研讨式教学;规律教学;核心素养
中圖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1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8-0083-02
一、当前教学现状
学而不思则罔,自古以来,人们便知道学习需要思考。然而,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学而不思的现象。教师告诉学生结论,学生记住结论,反复应用结论,会做各种题型,各种题型记住了解题方法,部分物理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识记阶段。而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探究与导出,却在教学中有所忽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怎样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发现型、发明型、创造型、创新型”的学生?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教育专家及普通教师都正在新一轮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转变,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高中物理研讨式教学在规律教学课中的实践研究,正是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探索。
二、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高中物理研讨式教学
(一)问题解决教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更有启发性,甚至激发新的发现,但并不否认解决问题也是重要的。问题解决,需要学生自主参与,需要学生从自身生活学习体验出发,激发思考,推理假设。问题解决教学的根本特征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的兴趣和才能得到自由和发展。由于缺乏亲身实践和探索,学生对物理教学中一些重要概念、原理、规律性的结论,很难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与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基础。
(二)研讨式教学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研讨式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交流探讨,表达展示,思维相互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成在其中。教师一并参与,但教师的作用重在点拨,重在总结提升。通过长期的实践,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主动探究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三、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高中物理研讨式教学在规律教学课中的实践研究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了,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学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对新的概念、规律进行迁移,得到新的认识,教师在这里起的是引导作用,并用微小的变化来展示新概念、新规律。
以高中物理直线运动部分教学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之后,课本的第二章“匀变速直线的运动的研究”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而实验是研究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来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 ,创设情境、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观看视频等引入课题,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增进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有了实验基础之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研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结论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从加速度定义出发,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学生再次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研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师再引导学生如何利用v-t图像“面积法”求匀速运动的位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匀变速运动v-t图像求位移?此时,学生的思考讨论也许需要教师的点拨,需要引入微元法思想。而规律的得出,绝不能教师包办,必须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研究,并各自独立得出结论。已知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如何得到速度与位移关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启发,再各自独立推导,得出速度位移关系。从两个基本定义式出发,由与,
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独自推导出v=v0+at、x=v0t+at2、等一系列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提出问题、提供情境、提供必要的点拨,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操作、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结论得出,理论推导都是由学生独立思考、研究讨论形成。研讨的过程充满艰辛,当学生发现匀变速直线运动所有规律都可源于速度与加速度两个基本定义推导得出,这种快乐的体验将无与伦比。
(二)从简单记忆到深度理解,提升理解能力
通过设置真实的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静电场教学为例,电场强度与电势的概念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往往是以记忆的方式来学习电场知识。采用研讨式教学,更侧重于理解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学生对电荷在电场中受力有了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研究电场力的性质,教师可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受电场力?不同电荷在同一电场的同一位置受力与电荷量有什么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定性研究,再定性分析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电场强度比值定义。电荷在电场中受力运动,电场力可以做功,说明电荷在电场中具有能量,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得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教师引导,从而得出电势能的比值定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推导电场力做功与电势差的关系WAB=qUAB,学生推导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关系。学生再次体验到从定义到规律的知识建构。
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不再是简单的记忆与机械的模仿。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理解为什么引入概念,如何建立概念,又如何由概念导出规律。学生学习的过程,便是理解能力提升的过程,便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
(三)从片面了解到系统掌握,形成知识体系
让学生自己親身经历针对一些关键认识的变化。教师不强迫学生审辩,而是制造机会,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做好铺垫。
以力学三大观点为例,动力学观点,即牛顿第二定律,表达式为F=ma,结合加速度定义式,引导学生推导出力与时间的累积关系,即动量定理:Ft=mv-mv0,并引导学生研讨,如何解决变力作用下的动量定理问题,引入微元法,化变力为恒力,得出更普遍情况的动量定理I=?p;结合牛顿第二定律F=ma与匀变速速度与位移公式,
引导学生推导出力与位移的累积关系,即动能定理:,并引导学生研讨,如何解决变力作用下的动能定理问题,同样引入微元法,化变力为恒力,得出更普遍情况的动能定理W=?Ek。
至此,通过研讨式教学,动力学三大观点完美融合,学生得以亲自体验。学生对知识从片面了解到系统掌握,形成了知识体系。
(四)从应用规律到发现规律,培养创新素养
思维发展总是从疑问开始,合作研讨活动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深刻体验,形象思维充分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进一步激发。
以电磁感应教学为例,当人们知道电生磁,也猜想到磁生电,教师提出,怎样才能做到磁生电?其实科学发展历程充满艰辛,法拉第为此付出十年研究时间,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到磁生电的条件,这里教师再次提出问题,仅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分组实验,分组展示,并总结电磁感应产生条件。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给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表达式,短时间内,学生并不能通过实验得出这个结论,但体验这一探究研讨过程,价值深远。
教学过程不再单纯是应用规律解题,而是带着问题去“发现”规律,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素养都将得到培养。
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中,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能力、思维和物理学科素养是有效的培养与促进。在课程调研和讨论过程中,教师的有效启发总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和提高;而学科素养的提高则体现在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中的积极态度。研讨式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研讨式教学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问题解决为向导的高中物理研讨式教学在规律教学课中的实践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效果,而我们始终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田管凤,秦怀泉.研讨式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报,2013,20(1):114-117
[2]李年终.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1):68-72.
[3]殷忠祥.研讨式解题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6):67-68.
[4]张琅钰.高中物理研讨式教学实践研究——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29):20.
[5]严章富.研讨课模式引入高中物理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6(16):115.
[6]陈木莲.高中物理的研讨式解题模式探讨——以曲线运动为例[J].考试周刊,2017(5):131-132.
[7]孙国华.探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云”模式的构建[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