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华,王 娜
(西藏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旅游业是西藏自治区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西藏累计接待游客3368.72万人次,同比增长31.5%,旅游总收入490.14亿元,同比增长29.2%[1]。然而,旅游业的繁荣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对于高原地区生态环境来说,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旅游业等人类活动。特别是高原河流、湖泊等地区(如纳木错,生态环境系统相对脆弱,一旦破坏,很可能产生不可逆变化),在生产、生态、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高的生态效益。生态效益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社会经济效益的远景和生存安全。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要控制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才能促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但生态环境脆弱,旅游景区的不规范管理和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等问题,使得景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始终贯穿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与日俱增。随着游客数量持续攀升,原本生态就十分脆弱的珠穆朗玛峰,旅游环境承载力正逼近极限。2018年12月,西藏自治区相关部门发布公告,为保护珠峰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在此背景下,研究西藏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对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导致旅游旺季客流量的大规模集中,当旅游环境需求量超出旅游环境承载力时,旅游环境系统将逐步呈现逆向变化。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把旅游活动限定在旅游环境承载力范围内,是保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展开了基础性和前沿性研究。1985年,美国国家林业局Stankey等人提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理论,该理论的提出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应用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Edward[3]认为旅游承载力不应只侧重对自然环境承载力和空间承载力的研究,还应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国内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完善和成熟。崔凤军等[4]最先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包括游人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而不仅仅是游人量。刘玲[5]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专著。杨秀平等[6]综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及理论发展过程,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多元化,包括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旅游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们结合城市[7]、滨海[8]、岛屿[9]、国家公园[10]、保护区[11]等特定旅游地域背景,对指标体系进行了细化。刘亚萍等[12]以广西巴马盘阳河为研究对象,构建其风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分析了限制旅游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为巴马盘阳河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有效措施。黄元豪等[13]结合森林型风景区的环境特点,构建了包含旅游活动、生态环境、资源空间、服务设施和管理水平承载力为核心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系统,以九鹏溪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承载力系统进行仿真模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承载力优化策略。
柳应华等[14]基于旅游承载力,对西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选择,认为西藏应采取以生态旅游为主、大众旅游为辅的发展模式。也有学者对西藏部分旅游景点,如珠峰[15]、大昭寺[16]等进行了承载力分析。李林等[17]在对纳木错景区的旅游承载力进行研究时,指出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是承载力评价的重点环节,但文中对底层指标权重的确定仅进行了简单的平均分配。本文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纳木错景区旅游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旅游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将对保护西藏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促进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纳木错是世界最高的湖,西藏第二大湖,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西藏自治区中部,距离拉萨市240公里。湖面海拔4718米,面积约1920平方千米,蓄水量768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湖中有三个较大的小岛,栖息鸟类繁多,西北部的朗多岛是湖中最大的岛屿,东西长两千米,海拔4854米。湖的周围是广阔无垠的湖滨草原,生长着蒿草、火绒草、苔藓等草本植物,是天然牧场。湖的南侧是常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及西侧为高原丘陵,天水一色,与周围雪山草原相映,风光壮美。
纳木错地处藏北高原东南部,区域气候变化较为敏感,雨旱季分明。每年6-10月受西南季风影响,气候温暖湿润;11月至次年5月受西风影响,气候寒冷干燥,每年冰封期长达5个月。全年平均气温为0℃,相对湿度52.4%,夏季日最高气温约12℃,平均相对湿度约67%,冬季日最低气温低于-20℃,平均相对湿度约45%,全年盛行东南风与西风[12]。
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在众多指标中选取最灵敏且便于度量的绩效指标作为主导评价指标。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众多,因此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指标系统。指标的选择是指标体系搭建是否合理的关键,关系到评价结果正确与否,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遵循科学性,可获取性和完整性的原则。科学性体现在指标系统的设置能够反映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可获取性体现在指标的设置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指标数据可通过统计资料整理,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或直接获得;完整性体现在每个指标都能反应旅游景区环境承载力的某个方面,同时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全方位反应旅游环境承载力情况。
指标体系的筛选,可采用理论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频度统计法。在指标选择时应针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内涵、要素和特征,选取使用频率高,相对重要且针对性强的指标,同时要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修正和调整。本文指标选择采取以上三种方法,在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国家对旅游区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文件,根据纳木错景区实际情况及专家意见,筛选并构建关于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层次结构,包括1个目标层,3个系统层,7个状态层和21个细分指标(见表1)。
表1: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反应生态系统是否良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自然资源方面主要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地资源面积和可游时间占比;植被覆盖率是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面积的百分比;土地资源面积是人均占有区域土地资源的面积;可游时间占比是指全年中可游览的时间所占比率。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包括景观美感度、水质达标率和环境空气质量。景观美感度是指旅游者在美感上对旅游景区的满意程度;水质达标率是指旅游景区水域的水质是否符合国家达标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反映旅游景区的大气污染指数,根据国家规定,自然保护区属于环境空气质量功能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经济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旅游地的经济条件所能承受的限量,主要包括水、电、煤气、饭店、电话、交通、垃圾处理等诸多方面的供给水平所能承载的游客人数。因此,经济环境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供水能力、供电能力、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及住宿接待能力、餐饮服务能力、污水处理能力、垃圾处理能力等服务设施。
社会环境承载力主要体现在游客心理、居民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游客心理层面评价指标包括游客安全意识、游客满意度和游客受教育程度;居民心理层面评价指标包括游居比、居民满意度和居民环保意识;社会文化层面评价指标包括景观原始程度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游客安全意识指标是反映游客对景区路况、高原反应和自身身体状况的了解,通过对游客调查来确定;游客满意度是反映游客对高原旅游景区的满意程度,通过游客调查来确定;游客受教育程度反映游客文化程度的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来量化;游居比是游客人数与当地居民人数的比值;居民满意度是指旅游区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心理承受能力;居民环保意识是反映景区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好坏的指标,通过问卷调查来量化;景观原始程度是反映景区受人为活动影响大小的指标,通过对游客调查来量化;民族文化多样性是指因传统习俗、生活习惯、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产生的文化多样性。
在层次模型基础上,根据各因素的重要性,采用1-9标度,按两两比较结果构造判断矩阵。1,3,5,7,9分别表示同等重要,稍微重要,较强重要,强烈重要,极端重要;2,4,6,8表示两相邻判断的中间值。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
参与评价的专家主要来自旅游局、环保局、高校、政府等,共9位。按照上述原则,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考虑到专家意见可能存在分歧,我们采用德尔菲法对其进行处理,即将第一轮专家打分情况汇总后反馈给各位专家,对分歧较大的意见进行修改,如此不断循环此过程,直到专家意见达成一致。
权重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包括方根法、和法、特征向量法等,本文采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经归一化后记为W。W的元素为同一层次因素对于上一层次因素的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能否确认层次单排序,则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指标用CI表示。CI=0时,有完全的一致性;CI接近于0时,有满意的一致性;CI越大,不一致越严重。为了衡量CI的大小,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RI。随机一致性指标RI和判断矩阵的阶数有关,一般情况下,矩阵阶数越大,出现一致性随机偏离的可能性也越大,如表2所示。最后,将CI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若CR<0.1,则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否则不具有满意一致性,需重新构造判断矩阵。
表2: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标准值
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各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在系统层,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最为重要,所占比重为53.96%,其次是经济环境承载力(29.70%)和社会环境承载力(16.34%)。纳木错是西藏著名的自然景观,海拔高,景色美,因此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构成旅游承载力评价的重要方面;对多数游客来说,其观赏旅游体验与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密切相关,故经济环境承载力较社会环境承载力更为重要。
对于状态层,在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方面,自然环境所占权重为33.33%,而生态环境所占权重为66.67%;大气、水、植物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态环境能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故生态环境构成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评判因素。在经济环境承载力方面,基础设施所占权重为66.67%,而服务设施所占权重为33.33%;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而服务设施是为了让基础设施发挥更大作用,从而丰富旅游生活;因此,基础设施构成经济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评判因素。在社会环境承载能力方面,游客心理所占权重为28.57%,居民心理所占权重为57.14%,而社会文化所占权重为14.29%,即评价过程更关注居民心理:如果居民能够从发展旅游中受益,则对旅游业持肯定态度,进而对旅游产生的环境污染、物价上涨等负面影响持较宽容的态度;否则,居民的不满会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对于指标层,在自然环境方面,植被覆盖率构成其重要评判因素;在生态环境方面,环境空气质量构成其重要评判因素;在基础设施方面,供水能力构成其重要评判因素;在服务设施方面,污水处理能力构成其重要评判因素;在游客心理方面,游客满意度构成其重要评判因素;在居民心理方面,居民环保意识构成其重要评判因素;在社会文化方面,景观原始度构成其重要评判因素。
表3:因素集、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指的是某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这一过程是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依次进行的。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层次总排序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各具体指标相对于总目标权重的占比大小,其中,环境空气质量(19.41%)、供水能力(10.68%)、水质达标率(10.68%)、植被覆盖率(10.28%)等构成评价的核心维度。空气和水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在高海拔地区尤其如此,而环境空气质量、供水能力、水质达标率所占权重位列前三,也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表4: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层次总排序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对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的那些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定量化,从而做出相对客观、正确和符合实际的评价,是对模糊现象的系统评价。其基本步骤是首先确立评价对象因子,对每个因子进行多种评价,对各因子重要程度做出权重分配,接着建立模糊评价矩阵,最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1、确定评价诸因素承载力的向量评语集V
本文将承载力分为“弱载”、“正常”、“低度超载”和“高度超载”四个等级,其评语集V={弱载,正常,低度超载,高度超载}。
2、建立单因素模糊评价矩阵
由9位专家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各指标D处于V的不同等级进行评判,并对评判结果进行统计。rij是专家判断指标Di属于第Vj等级的人数,与参加评判的总人数的商,表达的意思是专家认为指标Di隶属于等级Vj的程度。本文根据9位专家对2018年7月份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各指标的评价结果,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其中对于可获取具体数值的指标,专家结合数据和已有经验对其所处承载力等级进行判断,以自然资源状态层为例,模糊评价矩阵构造过程如下所示:
2018年8月MODIS数据显示,纳木错湖泊周围区域植被覆盖率大约50%,专家根据植被覆盖率确定承载情况,其中1名专家认为“弱载”,6名专家认为“正常”,2名专家认为“低度超载”;当雄县面积10036km2,总人口约4万人,人均占地面积约25hm2,专家的评判结果为7名认为“弱载”,2名认为“正常”;纳木错每年5月至9月是适合游览时期,可游览时间占比约41%,专家的评判结果为4名认为“弱载”,5名认为“正常”。因此,关于自然环境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同理,可构造状态层其他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
3、模糊综合评价
综合模糊评价矩阵B=ωT*R,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各层级的指标权重,进行逐级模糊综合评价,进而得到旅游环境承载力所处的警界状态(见表5。
表5: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目标层的评价结果为“正常”,即2018年7月纳木错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适中,旅游承载力情况较为安全,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对于系统层,“自然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为“弱载”,意味着纳木错景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能够满足旅游业的一定需求,未出现严重短缺;“经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为“高度超载”,即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已严重超出区内基础配套设施的服务范围,对景区环境已造成了一定破坏;“社会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为“正常”。进一步观察状态层的评价结果,我们发现“自然环境”、“游客心理”和“居民心理”评价结果均为“正常”,即景区自然环境未遭到破坏,游客数量的增加未导致当地居民出现心理厌烦情绪,游客和居民对景区旅游总体持满意态度;“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评价结果为“弱载”,意味着景区旅游服务项目还较为单一,在生态环境方面仍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评价结果分别为“高度超载”和“低度超载”,可见,影响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
该评价结果比较符合纳木错景区的实际情况,景区食物选择性不大,住宿条件简陋,旅游服务项目以牵牛拉马转岛为主。由于海拔过高、寒冷缺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等原因,其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旅游服务水平较低,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餐饮服务和住宿环境。为发挥纳木错独特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应推进纳木错景区保护开发,包括建立游客接待中心、酒店、餐厅、客栈等配套设施,提供休息、购物、医疗等服务,实现旅游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构建了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纳木错景区旅游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纳木错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目前为“正常”状态,但经济承载力为“高度超载”,承载力的薄弱环节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西藏旅游业在不断发展,资源保护和景区开发矛盾又统一,为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管理者应采取相关措施,对景区适度开发,防止某一方面超载对环境造成破坏。
西藏高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对旅游环境与人类生存关系的认识,可有效遏制景区生态环境退化趋势,防止旅游景区的过度开发和环境失衡。为避免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旅游活动的破坏,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动态平衡,提出以下措施:
第一,制定景区生态旅游规划。在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聘请有资质的单位编制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应包括详细的科学游览线路,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应的活动规则手册,以实现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第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应从长远角度出发,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属于有限开发,节约型开发,更注重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把客源定位于环保意识强、文化程度高、旅游消费支出高的生态旅游消费群体,这样可以实现旅游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强调生态功能,实现旅游景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动态平衡发展。
第三,提高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旅游地居民和游客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参与主体,是影响旅游环境的重要因素。旅游地管理者和当地政府应经常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
第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受当地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约束,西藏景区的道路、住宿和餐饮等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今后要充分考虑国内外旅游者的潜在需求,适当提高宾馆住宿的条件,开发适合多层次消费群体的餐饮和住宿需求。
第五,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旅游环境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载、弱载状态,都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构建合理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实时监控旅游资源过度浪费或过度破坏。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是在旅游环境资源出现弱载或超载时提前发出警报,并做出有效防范的管理与调控。从长远角度来看,建立西藏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对高原生态旅游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