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毅
摘要: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讲,对一种思想进行播种,相应的就会对一种行为进行收获;对一种行为进行播种,相应的就会收获一种习惯;而对一种习惯进行播种,就会对一种性格进行收获;对一种性格进行播种,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应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一个正向认知,这才是确保人生充满希望的基本前提。而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在教学环节对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渗透,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优秀的思想意识,进而确保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有效地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安全上网。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1 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通常来讲,在初中信息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强化与学生进行沟通,以此增加师生感情。同时,在师生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也可以确保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宽松,使学生在相对轻松自主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以此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得以强化。同时,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知识与网络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对网络道德知识进行了充分认知,并找准两者的契合点,使两方面的知识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以及德育素养的双重提升。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相关的网络道德理论与实践知识,使学生的网络道德学习意识得以激发。此外,教师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科学渗透,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得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网络的危险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以《计算机病毒的判断》为例,一般而言,一旦计算机染上病毒,就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包括磁盘空间变小、数据和程序突然丢失、磁盘访问时间变长、系统出现重启、死机等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大都是由于一些网络黑客将病毒植入计算机,以此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对于这种情况,除了应采取为计算机加设病毒防卡、对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对系统内存进行检查等措施之外,也应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意识,使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认清黑客的行为会对计算机使用者产生一定的麻烦,这种行为是遭人唾弃的,以此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2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
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时间相对有限,而且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每周也只有1到2节课,因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传授的过程中,也要借助家長的力量,通过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加强对学生在家庭中进行网络操作的管理,禁止学生出入网吧等场所,科学地让学生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
以《计算机的发展》为例,在对学生进行本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可以利用家庭学习时间,与学生共读计算机发展历史,从而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进程,同时,家长也应从爱国、爱社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从起步阶段发展到当前在社会中得以普及的情况,是经过了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并明确告诉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力争在计算机的创新发展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计算机使用者可以享受到更加便利的计算机服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3 积极引导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产生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而且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学生在进行网络操作的过程中,常常利用网络进行上网聊天、资料查询以及电子邮箱接收等活动,但是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所以在进行网络操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传授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
以《网络通信》为例,在进行本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上网意识,使学生懂得合理对网络进行运用。其次,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在网络上传播一些具有正向精神的信息和资料,并且还需对一些发布虚假信息,与社会发展大方向不相符的信息进行举报,从而维护网络安全。在这种教学模式引导下,学生的德育素养也会得以提升。
4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教育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升级,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最先进的技术也被应用在初中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然而网络上一些负面的信息则会给学生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有效地对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科学的渗透,从而有效地保证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窦怀叶.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网络道德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34): 245-246.
[2]张灵丽.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网德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 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