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实验学校 孔 娟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行了好多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非常“卖力”地“践行”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可是笔者发现,有的教师教得更“辛苦”了,学生也学得更“累”了,语文课堂教学并没有实现新课改倡导的“快乐学语文”。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如此疲累的现象呢?
造成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有学生个体的因素,有家庭教育的因素,有社会环境的因素。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去找原因、求改变。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久,有的教师嘴上喊着“生本位”的口号,大谈特谈“以学生为主体”,但课堂教学实质上依旧是“师本”行为。有的教师从一上课就滔滔不绝地讲,偶尔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很快又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生怕学生回答错了。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不感到“疲累”才怪呢。再看看下面的学生,认真听的没有几个,有的学生手里拿着课本,心思早飞到九霄云外了。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怎么会不感到厌烦呢?
《中国教育报》曾尖锐地批评这种教育现象:“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但不少课堂仍是涛声依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把新课改理念片面地理解为“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却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这一根本问题。尤其在上公开课时,有的教师一会儿用多媒体,一会儿让学生做游戏,一会儿再让学生表演……一堂课花样繁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而真正让学生感悟文本、吸收积累并完成知识建构的时间却很少。一堂课短短40 分钟,就这样让宝贵的学习时间白白流失掉了。归根结底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思想内涵,没有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新课改”只不过是在教学形式上的一种模仿甚至是表演。
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堪为典范,是引导学生习字学文、锤炼语言的优秀范例。可以说,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有的语言文字基本功都是通过解读教材来实现的。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不深入、解读不透彻,教学目标的设定就不可能明确合理,也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造成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混乱,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
既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些症结,还语文课堂一片晴空,换来学生们愉快学习的笑脸呢?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真正落实“生本”理念,就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既然是“对话”,那么就应该在师生平等、氛围民主的基础上进行。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知识渊博、形象威严的,他们对教师是既崇拜又敬畏,在教师面前缩手缩脚,无法敞开心扉,平等对话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要放下自己的身段,从“传道授业”的权威地位中走出来,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平等、真诚地对话,即使学生的思考和回答有误,也不能随意地打击和否定,而是要心平气和地指出学生究竟错在哪里、要怎样改正,就像朋友之间真诚、善意的提醒。这样做,学生即使被指出了错误也会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护与关心,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另外,在对话时教师对学生要信任,要相信学生有独立思考和表达见解的能力,而不是总担心他们思考不全面、表达不正确。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了,学生自然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同学们坦诚地交流和互动。
要实施新课程理念,走出学生被动学习的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与探究的过程,自主完成语文知识“迁移”与“转化”的建构过程。
教师在学生体验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像以往那样眼睛只盯着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发与建构过程中的体验,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按照“经历—体验—发现—探究—建构”的思维过程,进行探究性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体验”与“建构”的过程中,教师是引路人、点拨者,引导学生由旧知向新知“迁移”和“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生发出很多疑惑、发现很多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消除疑惑、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转化”过程;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转化”的新知进行迁移运用,从而使学生完成新的知识系统的“建构”。
在学生体验与建构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一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教师看似在课堂上没什么事可做,只是一个旁观者。实则不然,建构式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堂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要在备课时“吃”透教材;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全面了解;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取可行的教学辅助手段;要选取有意义、可操作的探究主题。另外,教师还要掌控整个课堂的学习进度、维持课堂秩序。这是因为,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不是允许学生恣意而为,而是要有放有收、张弛有度,像散文诗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有广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智慧和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掌舵者,引领课堂的发展方向;是指导者,适当地点拨与引导;是合作者,与学生平等探讨与互动。师生之间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基本上是师生间一问一答,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往往忙于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去“喂食”学生,却无形中折断了学生思考的“羽翼”。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提问、会提问。
从字面上看,“我问你”与“你问我”只不过是颠倒了一下词序,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模式。“我问你”是教师课前设计好问题,以知识点的落实作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只重视结论而忽视学生的思维过程,其核心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师本”意识;“你问我”,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进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己少问、让学生多问,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学会解决问题。
很多教师抱怨:不管你怎样启发,学生就是不爱提问,也不会提问。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去培养。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问、从不会问到善于问;要提醒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突发事件和社会焦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文本中感兴趣的部分去提问,善于从文本的留白处去提问……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提问能力,还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生活是根、知识是枝,要想让学生的生命之树鲜活地盛开,教师就要用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智慧和真诚的爱心去浇灌,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自在遨游的乐园,让语文教师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