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课堂效果

2019-09-25 01:59甘肃省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18期
关键词:同类项情境数学

☉甘肃省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 林 娜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中,提出一个有思想的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效果更为卓越.问题意识的形成是思维的开始,问题的提出是成功的一半.勇于“提问题”,勤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优良思维品质的体现.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实现有效的互动,让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引导学生敢于提问

数学课堂,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关爱每一名学生,尊重他们在数学能力上的差异.在问题形成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在问题讨论中,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交流方式;在互动交流时,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提出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具有价值和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面对学生提出的思维有偏差的问题,教师不能一票否决,而应先肯定他积极思考的态度,然后对其进行引导、修正,使其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例如,有些学生偶尔会萌生创意,提出一个创新型问题或者一个完美解题的方法,笔者就会给予他们言语上的鼓励,还会以学生的名字去命名他们提出的问题和成果.通过适时捕捉、完美展现学生思维中闪现的火花,引发出他们更多的创造和发现.

二、建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提问

初中生正处在思维发展的转型期,思维正向着成熟逐渐过渡.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建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意识和兴趣.通过数学情境的建立,引导学生在追寻数学奥秘的激情中,唤醒其问题意识,激发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较高的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巧的问题情境、简短生动的故事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场景……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力.

1.基于数学知识特点,创设数学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特点,来创设数学情境,从知识、方法、心理等方面进行引导,以问题为引,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提升其质疑、创新的能力,进而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引出更多问题,不断探索,通过思考和理解将问号化为句号,不断引发更多的问号,生成更多的创意.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笔者首先展示了一个代数式“7a+9ab+6ab-6a-15ab”,而后告诉学生:“你们出示一组a、b的值,无论多大数值,我都能立刻说出准确的代数式的值.”学生立刻产生疑惑,并提出问题:“老师可以这么快算出代数式的值,是为什么呢?”我笑着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合并同类项”,学生很快又提出了“什么是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有什么作用”“合并同类项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在这样环环相扣的数学情境中,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不时获取成功体验.

2.基于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不断激励学生探索,一改往日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度,积极主动索取知识,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动力,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结合现实生活,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小明参加大型益智节目《天才知道》,在抢答环节中,设有以下要求“抢答对一题可得20分,答错需扣除10分”,小明一共抢答了10题,得分为80分.下面请各个学生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你感兴趣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此时,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激发起来,也有了提问欲望,不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小明共答对了几题?答错了几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将“二元一次方程组”引入课堂,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建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

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以数学活动为载体,正确把握,不断引导,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创新的、高效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

观察是人类理解世界和形成智慧之源的基础.学生利用观察习惯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勤于观察,有目的地去观察,进而产生各种疑问,提出新颖的创造性问题,才能感悟出数学的本质和魅力.

例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海上日出”视频.引导学生在观赏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我们将海平面抽象地看作一条直线,太阳则看作一个圆,你们观察太阳慢慢升起,可以提出关于直线和圆之间关系的问题吗?学生很快就可以提出问题:“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我们怎么判定这几种位置关系”……学生在知识渴望中不断探究学习,所有学生都掌握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知识和技能.

2.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提出问题

数学既需要观察,也离不开实验.数学实验是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它借助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不断去发现新的信息,进而提出新的问题,并使之完美解决.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借助一些数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勤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实验:准备5根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9厘米的木棒,取出其中任意的3根,可以拼搭三角形吗?通过实验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并解决.学生在实验探索中,能较快提出问题:“若要成功组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需满足什么关系?”然后利用实践进行探索,学生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3.借助合理推理,引导学生在猜想探索中提出问题

合理推理的过程是基于演绎推理,结合个人经验和感官判断,通过合情推理,从而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合理推理,引导学生自主猜想,不断探索,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1如图1,已知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M为边BC(不包含B、C两端点)上任意一点.P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N为∠DCP的平分线上的一点,若∠AMN为直角,求证:AM=MN.

在对此题进行研究探讨之后,笔者又出示了下面的例题:如图2,△ABC是一个正三角形,M为边BC(不包含B、C两端点)上任意一点,P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N为∠ACP的平分线上一点,∠AMN=60°.与以上例题进行类比,请试着提出问题,并解决.

许多学生可以根据上述例子提出对应的问题,教师此时还可以启发学生归纳:n边形ABC……为正n边形,M为边BC(不包含B、C两端点)上任意一点,P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N为∠DCP的平分线上一点,∠AMN符合什么条件时,结论AM=MN成立?

最精美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要让学生提出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利用教学智慧,发挥教学艺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激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更加和谐.

猜你喜欢
同类项情境数学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初试锋芒
学习同类项 口诀来帮忙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检测题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认识和应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