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 臧瑞 王洪亮 赵景山 张影 李伟彬 张萌萌 季福建
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病理组织学分型中以低分化腺癌最为常见。随着近年来对胃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内皮素(ET)在胃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中以内皮素-1(ET-1)表达更为突出。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80例老年胃低分化腺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治疗前后血清中ET-1的表达,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探讨ET-1与胃腺癌恶性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以及对远期预后判断的价值。
1.1 对象 选取2018年10月15日至2019年1月1日收治的老年胃腺癌手术患者共80例作为胃低分化腺癌组,其中长春市人民医院普外科30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5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70~88(75.0±5.8)岁;均行标准的D2胃癌根治术,胃癌分期以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公布的PTNM分期为标准。选取同期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胃良性腺瘤患者20例作为良性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69~85(74.0±5.3)岁;该组患者采取胃良性腺瘤单纯切除术,切缘距瘤组织≥0.5cm,已保证瘤组织完整切除。纳入标准:(1)术前均行胃镜检查,明确病理诊断为胃低分化腺癌或胃良性腺瘤;(2)未接受过放、化疗或靶向治疗;(3)预期生存期>3 个月;(4)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功能基本正常。排除标准:(1)接受过放、化疗或靶向治疗;(2)骨转移患者、存在严重的骨质疏松;(3)存在严重或不能控制的全身性疾病的证据;(4)无法控制的活动性感染;(5)各类传染病。另选取长春市人民医院经常规体检无重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 10 例,女 10 例,年龄 70~82(74.0±4.9)岁。3 组受检者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入组并知情同意,本研究均经两家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标本收集 术前1~3d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部静脉血3~5ml。采集完成后注入含10%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和抑肽酶的试管中混匀(上海艾研生物公司,批号:367863,规格:6ml),4℃下 3 000r/min 离心 15~20min。分离出的血清用0.1%TFA 6ml酸化,3 000r/min离心,20min后取其上清液,放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术后7~10d再次采集血液标本,制作及保存方法同上。
1.3 血清ET-1测定 采用放射免疫法,实验检测重复3次,取平均值。所选购ET-1试剂盒组为上海钰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批号:N113735,规格:96T)。所用仪器:γ计数仪为美国bookman。主要技术参数:ET-1测定范围20~4 680pg/ml,灵敏度10pg/ml,回收率平均95%~100%,批内CV<5%,批间CV<10%,正常参考值38.78~71.50pg/ml。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受检者外科治疗前后ET-1表达水平比较胃低分化腺癌组患者ET-1表达水平术前高于良性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胃低分化腺癌组术后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仍高于良性对照组(均P<0.01),见表1。
2.2 胃低分化腺癌组患者术前ET-1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的关系 胃低分化腺癌组患者ET-1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浸润深度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ET-1表达水平比阴性者高(P<0.05);临床分期Ⅲ期者的ET-1表达水平比Ⅰ~Ⅱ期者的高(P<0.05),见表2。
表1 3组受检者外科治疗前后ET-1水平比较(pg/ml)
表2 胃低分化腺癌组患者术前ET-1表达水平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关系(pg/ml)
ET是1988年由Yanagisawa等[1]首次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中分离并纯化出来的,由21种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ET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以极低的生理浓度释放,其中以ET-1生理作用最强,在多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ET-1表达升高,主要作用于周围淋巴结,在肿瘤侵袭中表现出器官特异性[2]。在乳腺癌患者中ET-1水平明显增高,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呈正比[3],浸润性癌中ET-1过度表达并激活水平基因,从而促使其发生骨转移[4]。ET不但能促使癌细胞淋巴管生成[5],还能促进恶性肿瘤新生血管形成[6],其作用机制为肿瘤的侵袭转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通过抑制ET-1的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抑制胃恶性肿瘤侵袭、转移的新的治疗方法[7]。在新加坡,胃癌已进入分子分型阶段[8],我国除癌胚抗原等肿瘤标志物外,尚未有特异性标志物。本文意在探讨ET-1在胃低分化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胃癌肿瘤标志物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年胃低分化腺癌患者ET-1表达水平术前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术前ET-1呈现出明显的高表达状态,这与国内多家单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9-10]。经行标准的胃癌根治术后其表达水平下降明显,说明ET-1是由癌组织本身分泌或释放的一种物质,其在血清中也呈高表达。本研究还揭示ET-1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如T4期腺癌浸透全层胃壁其ET-1表达水平更高,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的ET-1表达水平比阴性者高,临床Ⅲ期者ET-1的表达水平比Ⅰ~Ⅱ期者的高。进一步证明ET-1可反映出胃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的高低。胃低分化腺癌组ET-1表达水平术前升高,术后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ET-1可作为胃低分化腺癌的肿瘤标志物。虽然经胃镜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但部分老年患者因种种原因无法实施胃镜检查,且这种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和创伤,更不适合广泛应用于胃癌筛查。鉴于采静脉血做ET-1检测更方便并利于推广,近10年来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胃低分化腺癌组术后ET-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故ET-1表达水平可能受某些肿瘤生长基因调控。Piera等[11]发现ET-1可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故手术切除肿瘤意义重大。本研究中胃低分化腺癌组患者均行标准胃癌根治术,各组淋巴结清扫彻底,故血液中ET-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如术式不标准或切除不彻底可能会影响ET-1术后的表达水平,故建议手术清扫淋巴结应严格按照胃癌根治术的标准进行,尽可能清除疑似转移淋巴结。由于本研究胃低分化腺癌组患者均为70岁以上老年人,其血清ET-1水平可能会受骨质疏松的影响[12]。
综上所述,胃低分化腺癌患者ET-1的高表达可用来判断胃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预后,因此术后仍呈现高表达者患者均应行术后辅助治疗,如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综合治疗。定期采血监测体内ET-1表达水平变化,将有助于评价患者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疗效[13-14],并指导治疗和判断远期预后。外周血ET-1是否可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1)样本量较少,会导致研究结果不够精确,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对癌组织中ET-1的表达情况进行深入研究;(2)对照研究的病理类型较少,应收集更多的病理类型,如印戒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及一些特殊型癌。(3)血清中的ET-1是否来自肿瘤组织的释放,还是激活某些启动因子而释放?以及是否可致癌痛?[15](4)行胃癌根治术后ET-1表达水平降低,虽然与切除瘤体相关,但是否与清除淋巴结有关需大量临床数据加以印证。(5)临床Ⅲ期患者无法耐受扩大根治术,因此均行标准的胃癌根治术,这可能会对ET-1表达水平有所影响。目前国内外上市的ET受体拮抗剂主要有替唑生坦、西他生坦等,主要应用于心肺疾病及部分恶性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等)的治疗,还能增强某些化疗药物的效果。ET受体拮抗剂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