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文
最近,我们发起“3X 时光寄语计划”——请孩子们给他们二十年后的儿女写信。来自北京、天津、广东、香港等地区数十万名孩子、老师、家长积极参与。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重庆日报、湖北日报等纷纷进行报道。这项计划成为今年儿童节一个现象级的教育活动。
每一个孩子都是自我人生的主角,都应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成长史诗。我们需要及时引导他们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梦想、憧憬、欢乐、忧虑、困惑和惊喜。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诠释。每一份寄语,都是一个孩子成长史诗里的锦句。
“亲爱的孩子:我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你可以是捡垃圾的老奶奶,也可以是收破烂儿的老爷爷。但你必须是一个对社会有好处的、正义、纯正的人。”
——王阳阳(13 岁,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卢家中心学校学生)
“亲爱的孩子:你小时候不是最爱吃瓜子吗?你的包里,爸爸我给你装了一盒子,都嗑好皮儿了。”
——马小旭(12 岁,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学生)
“我现在12 岁,在下洼镇第二小学上五年级,20年后你应该长大了吧,你的学习肯定很好,希望你真的像我想的那样懂事。”
——黄春春(12 岁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第二小学学生)
“自从你出生之后,我就希望你快点长大,但你长大后,我却希望你变回小孩子的样子。我从未感受过当妈妈的感觉,但到我真正做了妈妈后,就明白以前你的婆婆是如何辛苦地照顾我的。如果有时光机的话,我希望回到以前去孝顺你的婆婆。”
——王小琪(11 岁,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学校学生)
“小父母们”在时光寄语中传递着爱和正能量。他们有多重收获。一是“角色体验”。孩子们会提前体会为人父母的心情,感受父母养育的不容易;二是“自我激励”。要求未来儿女做到的,应从自己做起。孩子们在传递价值观的同时,其实也在进行自我暗示和自我教育;三是“境遇关联”。孩子寄语的是未来,其实关联的是当下。他们会在自己的过往、当下和未来之间建立一种逻辑联系;四是“多重对话”。孩子们寄语儿女,其实实现了和自我、子女、父母的多重对话;五是“成长印记”。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记录儿童时代的梦想和希冀。20 年后当他们为人父母,再来回望,这将成为成长历程中最美好的回忆。
还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我们看不见他们的文字,只能听他们的声音。
“孩子,你的爸爸4 岁因为一场大病看不见了,但是我希望你一定能看得见。”
——万语谦言(11 岁,武汉盲童学校五年级学生)
“你要学会懂得感恩。感谢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感谢所有帮助过你的人。”
——答诗琴(15 岁,武汉盲童学校八年级学生)
“妈妈最大的愿望是你是一个健健康康的宝宝,能听见世界上美妙的声音。”
——瑶瑶(15 岁,广水市特殊教育学校九年级学生)
那天深夜,听他们的寄语,读他们的寄语,那里面有孩子们自己不能实现的梦想,却希望自己的儿女们实现。他们给未来儿女寄语,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的内心寄语。我们深受触动,热泪盈眶。
与其说在写寄语,不如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跟这个世界对话——对话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话他们所面临的全新世界。教育即世界。我们需要读懂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世界里的风和雨。
“我是你的父亲,如果偏要拿‘好’或‘坏’来形容我的话,我会用‘坏’字来形容我,因为我可能会在外打工,经常不在家,可能会让你奶奶或爷爷来养你,可这一切都代表不了我爱你的态度。”
——浩浩 12 岁,湖北省崇阳县白霓镇大市小学学生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浩浩对父母打工印象深刻。“知(之)所以我不经常在家,是因为我要为你的生活而奋斗。我希望如果我长年不回家,请你不要生我的气。”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与其说寄语子女,不如说自己已和父辈达成谅解。
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孩子们的寄语会带有原生家庭的生活气息和价值观痕迹,这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良好契机。我们实施这个计划以来,很多学校都组织了家校分享活动、家访共谈活动。老师们恳请父母在读完自家孩子的寄语后,也给孩子写一封信。
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陈坳小学教师宋琳琳说,一位在外地打工的家长说,从孩子的寄语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非常触动。自己也鼓起勇气写信。这是他十多年来第一次提笔给孩子写信,希望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窝里。
学生万宛的爸爸觉得亏欠儿子太多,没有时间陪伴他,心里感到很愧疚,在远离家乡的临时工地上,他撕了一张草稿纸,很认真地给儿子写了封信:“亲爱的孩子,我在打工的路上,早出晚归挣钱是为了家庭中所有人的生活……”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白果树小学组织家长和孩子们面对面,听孩子们给未来的儿女读寄语,请家长们给当下的孩子们写寄语——温馨的场景、感动的泪水,在延绵的群山之中,这是最温暖的教育。
“3X 时光寄语计划”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教育需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关联每一个家庭。
教育工具用来解决理念和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每一个教育工具都需要生动巧妙地体现一个教育策略,举重若轻地解决一个教育问题。
“3X 时光寄语计划”的寄语部分,只需短短的一堂课就能完成。这个教育工具用起来很方便。活动启动至今,不到一个月,却收到了来自各地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热烈的反响。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在参与,甚至一些区域整体性地参与进来。从各地、各校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教育工具。
为什么会研制这样的工具?2018 年12 月,我主持亚太地区教育创新文晖研讨会,主题是“学校、家庭和社区在促进优质教育方面的创新”。来自泰国、斯里兰卡、孟加拉国、菲律宾等各国代表分享他们的家校合作创新案例。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体现为:每一个家庭都是一所学校,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家庭。如何通过教育设计,撬动建立良性互动的“家庭-学校”合作模式,推动构建良好的“教育-社会”生态系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前不久,一些校长很苦恼——每逢“六一”,总是唱歌、跳舞,总是只有少数孩子登台表演。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讲,还有什么活动更有意义?能不能设计一个活动,既突出“关键时点”的特征,又体现“面向人人”的理念?
所以,“3X 时光寄语计划”就是基于这些想法与需求而设计的教育工具——请孩子们寄语“未来儿女”。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情景构筑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角色的担当,体会家庭的温情,感受时光的奇迹。
始于细微,成于系统。小小的一页寄语,会把教育的方方面面关联在一起。一是德育工作。我们能从一页纸中读懂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从学生的呈现中敏锐地发现折射出来的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德育工作。二是师德工作。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更智慧地了解每一名学生、更深入地关爱每一个孩子,更真诚地沟通每一名家长。三是家校共育。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寄语会反映出原生家庭的生活气息和价值观,这也为家校共育提供了良好契机。很多学校组织了家校分享活动。父母们看到自家孩子的寄语后,泪流满面,也给孩子写一封信。家长的话让我们很感动。这个工具也体现出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关联每一个家庭。
在深深的时光中,我们一起聆听,我们一起打磨,聆听孩子们成长的故事,打磨时光里最温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