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智库专家
当前,家校协同育人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取得许多可喜的进展,“家校协同育人,让孩子健康成长”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追求。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连续五年举办家校合作经验交流会,在今年的交流会上,来自全国的800 多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参与交流,他们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力的经验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也有一些地方的家校协同育人似乎忘记初心,忽视儿童的特点与需要,甚至是误导儿童。因此,我们呼吁要把“儿童友好”作为家校协同育人的根本原则,甚至是第一原则。儿童友好的本质是尊重儿童的权利,做到儿童优先,争取实现儿童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核心精神。因此,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一个选项,而是一个不容改变的原则。
“儿童友好”的概念是在联合国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二次会议决议之后提出来的,即把城市建设为适合所有人群居住的地方。从1996 年起,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而努力,他们把儿童的需要和权利写入政策中,特别是城市规划政策的核心。
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的提出和实践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源于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专业学科对儿童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儿童友好的原则,被其它领域认可。家校协同育人中的“儿童友好”的根本原则,就是在儿童生活的主要场域——家庭和学校及社会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倾听儿童的心声,努力打造适宜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每一个家庭、学校和社区都应该以“儿童友好”为方向,并且引以为傲。
第一个误区:
有些家校协同存在片面的成才观,重智轻德倾向明显,加重了儿童的成长负担
2018 年冬天,我在广东与一位资深的学校家长委员会主任聊天。因为是老朋友因此无话不谈,这位颇有教育情结的母亲告诉我,他们的工作之一是从网上收集考试题,通过学校印发给学生复习,这样学生不能不重视。
2019 年初,有6000 余名中小学家长参与了中国教育报刊社与腾讯教育联合发起的“作业焦虑”调查,数据显示,74.9%的父母被要求给孩子作业检查签字,57.9%的父母每天辅导孩子做题,90.8%的父母辅导作业时跟孩子发过火,55%的父母辅导作业时打过孩子,73.4%的父母对陪写作业感到筋疲力尽。
显然,以上所谓的家校协同育人的做法,具有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在这样的家校协同育人中,学习成绩往往成为评价儿童成才与否的首要标准,家校协同成为了“父母帮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很多家庭成为第二课堂,父母俨然成为了老师的助教,给孩子检查作业、出作业题、打印试卷、辅导功课等,尤其是辅导功课,使得很多不懂教育规律又教子心切的父母感到心力交瘁。教育部已经明确反对学校向家长布置作业,陈宝生部长要求不能把家长变成老师的助教,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第二个误区:
有些家校协同育人存在重学校轻家庭和重校内轻校外的倾向,甚至有反生活教育的现象
儿童除了知识性学习,还要有熟悉社会生活、对生活技能的获取、对大自然的亲近、与同伴玩耍的体验等其他需求。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是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因为这是和儿童发展所密切相关的三种教育。但在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明显存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倾向。这种导向,导致许多家庭教育工作都是围着学校转。例如,家长的使命似乎主要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督促孩子学习,家长甚至到学校监考,等等。在许多家庭教育的会议上,经常可以看到学校在介绍家长如何为学校服务的经验,却很少见到学校如何引导父母以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来影响孩子的案例。
实际上,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历史更悠久、内容更丰富、影响更深刻、方式更有个性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是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其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
可是,在应试教育的误导之下,很多家庭已经不像家庭,父母也不像父母,孩子自然不像孩子。太多的父母在手把手地辅导孩子功课的同时,忍不住包揽孩子在生活上该自己做的一切,以为这样自觉自愿地付出就是为了孩子好,就是帮孩子,例如不让孩子洗衣服、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做饭、刷锅洗碗、管理家中植物和宠物、修理家用物品,等等。殊不知,一次次地代替甚至包办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其实让孩子失去了责任感的培养、生活技能的掌握、动手动脑的历练等宝贵的经历,而这些都是知识教育难以弥补的。
校外生活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2017 年12 月,由中国儿童中心编写的《中国儿童参与状况报告》指出,在儿童参与内容上,学校活动和学校之外的活动处于严重不平衡的状态。学习是儿童在学校参与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当前儿童校外生活的主要内容也被学校的学习所占据,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调查表明,从“家庭参与”中的亲子沟通的内容来看,48.4%的中小学生每天都会跟父母谈论学习,34.5%的中小学生每天都由父母辅导学习;从“校外教育参与”的补习班的内容来看,48.9%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和学校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补习班,小学生参加补习班的比例为49.2%,初中生是51.7%,高中生是45.9%。换句话说,学生除了在学校的学习之外,一方面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另一方面还要投入时间接受补习教育来强化学校学习,学习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
第三个误区:
家校协同育人中忽视儿童的参与和评价
从前面所列举的一系列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儿童的参与,儿童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可能处于“被合作”的状态,原本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家校协同育人,也可能出现误导孩子的结果。有些时候,父母和老师热情高涨、乐此不彼地组织各类应试教育的活动,孩子们却觉得很无奈,甚至不胜其烦。
既然家校协同育人的出发点是为了儿童,那么一切与儿童有关的事务,都应该听取儿童的意见,并适当地吸纳其合理的意见。可是,我参加无数次家庭教育的论坛,包括全国性的高端会议,极少听到儿童参与的观点和建议。在我看来,儿童参与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不容动摇的原则!
儿童本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可儿童并未被作为一个有独特需求、有独特眼光的行动主体来看待。家校协同育人的内容和形式如果不关注儿童的需要,不考虑儿童的感受,不思考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将儿童纳入评价体系,这样的家校协同对于儿童发展是利弊难料的。
理想的家校协同育人的原则与方向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在“儿童友好”这一根本原则下,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努力培育儿童养成良好习惯与健全人格,才是家校协同育人的根本原则与方向。
具体来讲,“儿童友好”的家校协同育人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家校协同育人绝不能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应摒弃“唯知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注重儿童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首先要注重德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把教孩子学会做人作为核心目标。
要找到学会做人的突破点,例如抓住社会实践和体育运动两个薄弱环节。清华附小将家校协同育人落在实处,该校每天一节体育课,全校有48个班级,却有96 支足球队,1600 多名学生上场比赛过。他们的理念是:无体育不儿童。体育是看得见的、有力量的德育。山东省枣庄十五中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励志远足实践活动课程,确立红色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等10 余条经典路线,为学生“远足锻炼、生态考察、心理疗养”提供有力支持。山东省家校协同育人的一个亮点,就是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支持下,许多中小学都恢复了春游秋游等活动。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才能够以非凡的勇气坚持22 年开展夏令营活动,让20 多万中小学生“跟着课本游中国”,在大自然里体验成长。浙江衢州石梁中学坚持25 年组织全校学生长距离远足拉练,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落实。近些年,教育部积极倡导研学旅行活动,最需要的支持力量就是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不是让家庭变为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只有家庭像家庭,父母像父母,孩子才会像孩子。如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家校协同育人需要引导父母热爱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引领生活,给予孩子真善美的生活,尊重家庭的独特功能。例如,江西省连续八年进行家校共育的实验研究,弋阳县成为深耕细作的典范。弋阳县圭峰中学,900多名学生就有700多名留守儿童。该校自2013 年起,连续六年将家长会开到留守孩子父母打工较为集中的浙江义乌,让父母们看到孩子们的视频,再录制父母们的视频带回学校播放给学生,深刻促进了家庭建设和亲子交流。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家庭老物件和老照片入手,开展“学家史、寻家训、传家风”家庭课程。北京史家小学在学生倡议下,家校协同开展“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的亲子活动,密切了亲子关系。
家校协同育人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根据救助儿童会国际联盟的工作定义,“儿童参与”指的是“儿童自由自愿投入到表达观点、进行决策或实施行动以实现自身及( 或) 其他儿童利益并确保其权利的实现和保护”。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改革优秀家长评选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写一写、说一说父母令自己难忘的事情,由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评选委员会,联合评选出班级好父母。在颁奖会上,由学生担任颁奖嘉宾,宣读孩子写的颁奖词。上海奉贤区解放路小学鼓励学生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发声,向父母说出自己的心声。由此可见,有必要建立一个简便有效的儿童参与机制,即家校协同育人的计划或方案,要经过学校的少先队大队和中队委员会的讨论,队干部代表队员们发表意见,或直接征求全体队员的意见。家委会与队委会约定,家校协同方案一定重视少先队员们的意见。实践证明,得到儿童理解和支持的家校协同方案,更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在中学,可以通过学生会或团委的渠道,征求中学生的意见。学生年龄越大,参与决策的能力越强。
家校协同育人还要把握一个导向,即引导广大父母在家庭生活中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愿,阐述自己的需求。总之,家校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将儿童参与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让儿童成为家校协同的建言者、参与者、受益者。
每个儿童的内心都有一个等待被唤醒的“巨人”,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被激活,“儿童友好”原则下,更要保护儿童的童心。多给儿童一些积极的刺激和体验,儿童就有很多好奇心与想象力的萌发。家校协同育人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儿童的实践与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苏州市工业园区翰林小学充分利用一百多位博士爸爸妈妈的资源,为小学生开设科学课程,深受儿童的欢迎。还有些学校开展“跟着爸爸妈妈上班一天,给孩子好梦无限”等活动,也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并密切了亲子关系。
家校协同育人的根本原则,就是要牢牢确立“儿童友好”的观念,将“儿童友好”置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儿童的健康成长既离不开自身的独特生命特性,也离不开其生活环境。如何将“儿童友好”落到实处呢?就是要从家庭、学校到社区乃至全社会做起,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革除各种各样阻碍儿童发展的障碍,真正促进儿童的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