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孩子一样读书

2019-09-25 07:55黄春珠海华发教育集团横琴容闳学校校长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原校长
未来教育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买书读书孩子

黄春/珠海华发教育集团横琴容闳学校校长、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原校长

在动笔之前,我确实是觉得有很多很多的话要写的,可是下笔的时候,如何定标题却难为了我。我本打算写成“如何指导孩子阅读”,但我知道大多数父母并非是阅读的专家;我又打算写下“怎样进行亲子阅读”,但我又知道很多父母并没有太多的时间……于是,我实在是为难了。当然,我真正为之犯难的,是身为父母的我们,自己却并不怎么读书。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告诉了我一个极其可怕的事实:我们的教育,就是一群不读书、不学习、不成长的大人,在要求另一群正在读书、正在学习和正在成长的孩子。而且,我们的手段,只有威逼和利诱。学校教育尚且如此,家庭教育也许更甚。

我曾以为读书是一件需要后天逐渐养成的行为,所以在我还是很年轻的教师的那些年,我一直很执拗地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面对一群高中学生,此举几年,收效甚微。直到有一天,我自己有了孩子,我突然惊讶地发现:读书,竟然是孩子的天性。跟别的为人父母的同事朋友交流,同样发现天下本没有孩子不爱读书。那么,之所以后来不爱读书了,是否恰恰正是因为我们“教”得太多了呢?

大人在孩子面前,很容易“好为孩师”,我们总觉得自己“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于是就对孩子读书这件事情习惯于指手画脚:你应该这个时候读书而不应该那个时候读书!你应该读这个书而不应该读那个书!你应该这样读书而不应该那样读书!你应该为了这个读书而不应该为了那个读书!……我们做了太多这样的事情,很快,我们就发现,“我的孩子越来越不爱读书”;然后,我们就开始四处求医问药,在古今中外的“专家药方”中,我们将孩子推向越来越深的“以读书为痛苦”的、万劫不复的深渊。

有一段时间,我有意地坐进北京西单图书大厦,那是一个常有父母和孩子读书、买书的地方,尤其是周末。有时,我会在那里坐上一整天,为的是看看父母和孩子的买书、读书的情形。一看到“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买书”,你可能立马就会觉得“这个很好啊”。是呀,这个确实很好,然而,现实却很有趣味。先说说读书,我看到的往往是孩子坐在书架旁的地板上专心致志地看书,他的爸爸或妈妈坐在他的身边全神贯注地玩手机。如果说这还算是一场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安无事的陪伴的话,那买书就更有意思了,经常需要“打起来”。孩子想买这本书,妈妈就说“这本书不好”;孩子想买那本书,爸爸就说“这本书更好”;孩子非常不愿意买那本书,爸妈就竭尽全力试图说服孩子“这本书非常非常好”,理由往往无非两个“这本书对考试有好处”“某某某就在读这本书”。力量悬殊的,孩子就屈从了;势均力敌的,父子母女就不欢而散了。

经常有家长找我问“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我的回答往往是“没法办”。是啊,不爱,还有什么办法?这世上唯一没法办的事情,就是爱与不爱。家长肯定不会满意我的回答,我就只好刻薄地反问一句:“你俩自己爱读书吗?”你知道大多数人的答案吗?“我们当年想读书的时候没书读,现在有书读了又没时间读。现在的孩子,有的是书,有的是时间,却不爱读,真是可惜啊。”这个,会不会也是你的回答呢?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时候,习惯于“造借口”,在说孩子的时候,习惯于“想当然”。这恰恰就是大人遭孩子怨恨的关键地方。

在很多年的家访的经历中,我发现一个共性的现象。父母有书房的家庭,孩子都比较爱读书。也就是说,读书,是一种爱好,这种爱好,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染,尤其是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有“爱”的师长,才会有“爱”的孩子;有“不爱”的师长,必有“不爱”的孩子。读书,亦是如此。

于是,当那些家长依然穷追不舍地向我讨要“药方”的时候,我就会毫不犹豫、无一例外地给出建议:你自己读起来就是了;你读了,他就读了;你爱了,他就爱了。除此,别无他法。

而我们为人父母的,又有一个问题会随之而来:我怎么指导孩子读书?孩子总是读一些没用的书怎么办?老师您能给我孩子推荐一些好书吗?

我只知道确实有“不好”的书,比如色情的、暴力的,比如胡编乱造的,比如迷信反动的……哈哈,家长其实不必太担心,那些书一般还是很难得到的呢,一个有着正常的生活的孩子,并不容易接触到。(网络上一不小心就会碰上,但这又是另一个教育话题了。)我真不知道什么叫做“好书”,往虚了说“开卷有益”,往实了说“各有所需”,这个东西,真的不是什么可以一刀界定的事情。

那么,什么书是没用的呢?与其问这个问题,我倒是更想问另一个问题:“什么书是有用的呢?”

在我看来,人之所以要多读读书,恰恰是因为“读书它并没什么大用”“不读书它也并没有什么大害”。很多事情,正是“没用”而“有了大用”。有书的生活,和没书的生活,其间的差异,其实更多的就在于那点艺术感,那点美感。读不读书,跟生存没什么必然关系,跟物质没有什么必然关系,甚至跟健康、快乐,都没什么太多的关联,反倒是爱读书的人,还往往近视老花得厉害,还往往比别人尝得了更多的痛苦。那如果非要说出点读书的“大用”来,读书不过也只是可以帮助我们的人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帮助我们的心胸装进更多的体验,更多的苦乐;帮助我们远离世俗,远离悲戚,远离恐惧。

因此,读什么书,是无所谓的。这种关乎思想与审美的东西,与其载体了无关系。你只是爱插花,用的是瓷瓶兰花还是陶钵牵牛,那是无所谓的。同样,你只是爱读书,捧的是三坟五典还是烟火市井,也是无所谓的。

市面上有很多人,乐于向人“荐书”。将自己喜欢的书也推介给别人,看看别人读什么书以作为自己选书的参考,这本来都是好事,但是如果太过于迷信,甚至“唯荐是读”,就大可不必了。很多家长,一看到什么“人生必读”“学生必背”“经典百篇”之类的,就欣喜若狂,慷慨付费,然后统统塞进孩子的书架,并天天督读,闹得亲子之间是战火纷飞。殊不知,普天之下,哪有“必读”之书啊!我自己是从不向人推荐书的,就好比吃东西,你觉得好吃,但未必符合他人的胃口,酸甜苦辣,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爱好。读什么书好?自己觉得好,就是好,是真好。

还想起当年在书店碰到一对母女吵起来了。“你老是买买买,你屋里那么多书,都还没看完呢,又买,你能不能看完了再买新的啊!”“我就买,我就是想买,我就是喜欢买,怎么啦!”“你这是浪费!”“好,浪费,那我再也不买了,行了吧!”你看,越吵越横。你听,这个对话里好像是妈妈很在理的样子。但实际上,这位妈妈误解了一件很关键的事情:书的价值,是不是就一定要显现在“被读了”之后。我如果是那个女儿,我就反问一句:“妈,你衣柜里是不是也有还没穿过的新衣服?你是不是又买新衣服了?咱家阳台上明明还有没死的花,你是不是又买新的花了呢?”

书,不是非要用来读的,看看(摆在书架上看)也是好的。读书,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买书,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人们逛书店,挑书、买书、搬回家,置于书架(尤其是束之高阁),就好比是女人逛街,试衣服、买衣服、拎回家,置于衣柜(尤其是压于箱底)。你不能否认书架上任何一本书对于其主人的意义,哪怕是一本从没有被读过的书。除却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书,已经是这个世界最便宜的东西了,孩子愿意买,就买吧,只要可以,就任性地买;家能藏书,总是好事儿。

记得有一回接待一个来学校参观(视察)的官员,在图书馆里他突然问我:这么多书,学生都看得完吗?他的言外之意,是觉得浪费了。我当然无言以对,场面尴尬得很。但我永远相信,一所愿意买书的学校,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学生在一座有好多书的校园里,也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同样,我们要愿意无条件地相信:一个愿意买书的家庭和一个愿意买书的孩子,也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

身为语文教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对我们习惯了的“阅读教学”心存怀疑。我们习惯中的语文课,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一篇接一篇课文的讲与学中度过的,十几年下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未见得有什么进步的成效(更别提被日渐消磨的阅读兴趣了)。我自己上学的时候,就不太爱听老师“讲课文”,喜欢自己看文章,每个学期新书到手,一口气就看完了,然后上课的时候就很烦,一直烦到第二本新书到手。后来做了父亲,我就仔细看我的孩子是怎么看书的。我发现,他们与当年的我一个样子(只是今天的孩子们有读不完的书,不必花长长的时间去等下一本新书),他们一本接一本地读,只是读,读过去了,也就过去了,高兴的时候,也会翻出几本已经读过好几遍了的书重新饶有兴致地又读一遍。偶尔我想问问他的读后感想:“那书讲的是什么呀?”人家理都不愿意理我:“想知道啊,自己拿去看就是了啊。”

是啊,自己读就是,哪有那么多可“讲”的啊。甚至是“交流”,都要有个度,不必每读必聊,每读必写,每读必抄,每读必背,每读必仿……有一次我在女儿学校的宣传栏上看到她班同学的“读书排行榜”,每个学生随时将自己读过的书名贴在墙上的一个坐标系,看谁的柱子最高。我一看,女儿的那一柱,矮得可怜。我回家问她怎么回事,她漫不经心地说:我不愿意贴,我读书,为什么要跟别人比啊?

想到这些,刚才对于本文标题的纠结一下子就没了。因为我忽然觉得我们在聊家庭教育的时候,确实需要换一换主客关系。比如在今天所聊的“读书”的话题里,我们,真的需要“像孩子一样读书”。

猜你喜欢
买书读书孩子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知识的力量
读书为了什么
曾国藩对书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