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课程导向模糊与偏离、课程评价弱化与空白、学段衔接缺失与失效、经费筹措失衡与紧促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现存师资管理经验的欠缺,以及监督与问责机制的匮乏等问题,造成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问题的郁结。从人本主义发展角度来看,学校管理体系要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号召,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推进课程资源序列化,保障学段衔接紧密;内引外联,培养研学导师;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 学校管理 研学旅行 课程改革 学段衔接 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与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研学旅行应运而生。2013年国家开始关注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与推广,《国民旅游休闲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7年《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倡导学生要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环境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并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学分系统。国家政策文件颁布与相关政策出台后,学术界对中小学研学旅行展开了积极探索,各地中小学也积极筹办研学旅行教育活动,响应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推进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国内研学旅行活动实施周期短,加之社会媒介对研学旅行教育价值导向的认知不深,致使学校教师在实践中技能的短缺、学段衔接的断层、课程评价的留白、经费筹措的紧促等,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话题。本文拟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当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借鉴。
研学旅行活动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实践载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途径,是教学活动的“第三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1]。研学旅行课程导向是否明确与清晰,决定了研学旅行活动教育价值的导向。从学科教育发展与教学管理角度来审视,课程导向是课程的核心,直接影响课堂组织、课程材料、课程师资、课程规划等板块的运行。201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2016年《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等文件的下发,使各个中小学与研学培训机构相继开始关注研學旅行的课程,也步入到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的大军之中,但大都缺乏对研学旅行课程价值导向的准确认知与思考,对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缺乏价值的审视。现存的主要矛盾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面临升学考试时必须为其让路以及研学旅行活动前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后期不能够顺畅执行之间的矛盾。矛盾内部反映出当下研学旅行课程导向与升学率之间没有关联,折射出应试教育比重的放大,也是研学旅行活动指导思想与修学旅行冲突与矛盾的再现[2],最终将使研学旅行课程流于形式。以乡村郊游、博物馆游玩、主题教育等为主的课程体系,与学生学业成绩毫无关系,会导致研学旅行活动只是一种镜中花、水中月的德育课程。
“教育评价体系是教育教学转变的核心要素,评价方式的转变才能真正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彻底变革”[3]。现有课程评价体系与以往应试教育体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课程评价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体系优化的因素之一。研学旅行课程在评价体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评价主体内容的弱化,缺乏对不同类别主题活动进行灵活构建的评价体系。另外,课程评价的方法弱化,主题类的研学活动经常采用质性的评价方式,缺乏客观性的评价,导致评价体系的偏离。再次,评价主体联动的虚设,学校研学旅行活动评价需要学校、家庭、学生等三者之间的联动,但现存主要问题是家长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拔尖主义”的做法,往往会对孩子过分提高要求,导致评价联动机制的溃败与失效。致使研学旅行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内在的评价机制,最终将会影响到课程的发展。
研学旅行是带着教学目的的旅行,主要是为学校培养立德树人、塑造核心素养价值体系的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愿景。从素质教育发展的视角来看,研学旅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主要因素,它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维度的达成,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诸多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方针与政策,把研学旅行活动正式纳入教学活动中,但缺乏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衔接的认识,对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要素、课程门类以及课程成分系统性的构建缺乏深入性的思考,每到研学时期全校学生同时出行,把研学旅行活动等同于旅游活动、主题类亲子活动、夏令营等,陷入课程指导全校“一体化”与“重难点不突出”的现状。甚至是一些花费巨大的海外游,也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校园、合影留念等表层活动上[4]。最终将影响研学旅行课程知识面扩大与知识面的深入,导致不同学段研学旅行课程的失效。
2016年教育部、发改委等11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的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要经费来源可以通过家长、政府、学校、社会等途径来筹集。现今经费筹措主要是学校对活动预算的收取,其他三种经费筹集形式只是流于形式,导致经费来源的单一化,制约着研学旅行活动的发展。另外,研学旅行活动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性的经费筹集机制,未形成完善的保障流程与实施计划,导致活动实施质量和效果的挫败。其次,研学旅行活动缺乏对配套经费的深入思考,不少学校利用节假日进行游玩,但疲于在路上奔波,影响学生在活动主题内容上的研读时间,导致研学旅行活动效果的失衡。再次,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研学旅行活动出去的机会,导致研学旅行活动整体均衡化的偏离。概而言之,倘若缺乏了对研学旅行课程经费筹措机制的关注,研学旅行课程的发展将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已经提出了要把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到各个基层学校,但不少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仍然把研学旅行活动定义为郊游、春游、游玩等活动,游玩是出行的主要目的。教育部文件指出研学旅行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选择不同区域进行各个类别主题内容的研学旅行,规定每学期制定学期计划并选择时段执行。对于应试教育传统观念下的学校教育,在推行研学旅行活动时难免会遇到毕业班或升学班的学业压力,可能会缩减该班级的研学旅行活动,折射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社会等仍然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主导,传统教育的观念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研学旅行活动是以主题内容为素材展开的情境化教育,它除了“游”之外,更多的是提倡“学”,要求研学导师需要宽阔的知识背景、丰富的知识架构体系、专业化的管理经验。在主题类研学内容讲解时需要权威的业内人士、科学家、科考家、教育家、馆藏家等人物的出场,才会使主题类的研学实践活动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当下,我国教师大多主攻在自己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相对匮乏,也造成了教师困守在本专业的课程标准之内,在研学旅行课程管理中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导致研学旅行活动管理技能与经验的欠缺。
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与问责是对研学旅行课程量化的考核与评价,对研学旅行课堂常规、效果、态度等方面的评价与考核,主要从学校、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的意见收集并进行相互评价,从价值导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情景化愿景、评价手段入手进行评价内容的构建,采用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关注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个人主体认知、情感、价值等维度的变化。当下,研学旅行活动正式进入学校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师资配备与发展滞后,课程主体建构与评价形式留白,造成了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管理机制的紊乱,影响到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制约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中小学研学旅行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是素质教育倡导下核心素养践行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学校层面,亟须筹建研学旅行课程化小组,根据国家层面的宏观要求,结合学校的定位与发展。一是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罗列出本学校的总体目标、过程目标、阶段性目标,指导学生多样化发展。二是编制出各个学段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研学目标,并依据研学目标制定出研学旅行实施方案、主题類研学旅行活动手册,切实做到研学目标与研学过程有机的结合。三是依据学生人本主义思想,细化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课程标准、课程主题、实施途径,架构学校研学旅行活动实施的标准体系与服务体系。以此,做到优化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要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开展。
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下时代发展的需求,有较为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需要进行动态性开发,可以尝试从研学旅行的外延与本质角度进行探讨,重新架构研学旅行活动,把现有的资源条件加以整合。
在研学旅行课程构建中,保证研学旅行序列化展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分层次展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分年级、分主题类别进行梯队化、序列化开展,保障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实施;二是坚持主题研学为核心的课程管理,保证课程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从儿童青少年心智发展水平角度来设定,积极筹划课程教学教材;三是“游”与“学”相结合的方式,以人本主义思想为准则,以学段发展水平为水准,制定出系统性的研学旅行课程。课程建构的序列化、系统化是研学旅行课程顺畅展开的主要依据,也是研学旅行活动各个学段教学有序进行的前提与保障。
促进研学旅行活动专业化、标准化、课程化、体系化建设,培养师资体系是首要条件与基础保障。首先,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展开研学旅行活动,对学校研学导师进行短期培训、集中时间段对外输送进行经验交流与学习,强化本校研学师资力量,并让其在学习与交流中茁壮成长;其次,积极向内引进研学导师,填补学校的实践综合课师资力量短缺与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再次,中小学应积极与研学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负责人取得联系,定期选派研学专业学生来校展开研学活动指导,进行不同专题、主题内容的交流与学习,培育学校内部的研学师资力量。
主管部门应尽快把研学旅行活动正式纳入课堂教学,并建立较为健全的课程评价机制,完善相应学段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评价等环节,促使研学旅行活动真正扎根于学校课题,成为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不可获取的一部分。学校应根据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完成研学旅行活动的效果、质量、频次等给予相对应的奖励,完善德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机制,逐步提升研学旅行德育课程的价值。评价选择过程性评价与成长性评价结合的方式,综合性评比学生的整体变化,促使研学旅行活动走向规范化与标准化。对于主体考察类的研学旅行活动,依据学校整体实力水平,举办各个类别的报刊、图片、板报等形式的活动,从内心深处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以此来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学校可以结合社区、家庭、班级等人员一起进行评比,采取学生自评和教师、家长、社区成员等人员的互评方式,推选出优秀个人、精神贡献、团结奖等,优化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方法。
关于研学旅行课程化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课改成功案例的经验,寻找课程实施的模式、特点、实施路径、课程衔接的序列化与系统化等,汲取精华为其所用,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小学德育课程,并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载体,成为助推素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
[1] 钟齐泉,雁冰.课堂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向杰.研学旅行如何“学”如何“行”[N].南方日报,2014-07-09.
[3] 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冲击下的基础教育变革[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02).
[4] 陈蓉.让游学真正成为学习之旅[J].广西教育,2013(07).
[作者:吴静涛(1989-),男,河南南阳人,乐山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