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的动力与方法

2019-09-23 08:29陈朝新陈一铭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动力探究方法

陈朝新 陈一铭

摘   要 只有了解学生探究的动力,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探究的动力一般来自好奇心、问题、生存困境、理想或目标。探究事物本质、原因的行动对策和方法各不相同,因而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关键词  学生 探究  动力  方法

在当下的教育界,“探究”已经成了一个热词,中小学教师已经言必谈“探究”,或者“探究性学习”之类。此外,与之相关,还有“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发现学习”之类的概念。人们已经超越了对它们做这样或那样的辨析,开始了真正的实践,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然而,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

一、探究的动力

是什么致使儿童没完没了地发问?是什么促使科学家刨根究底、追因溯源?是什么推动着人类的探究活动,由微观世界走向浩瀚太空?也许我们无法具体地阐明推动每个人探究的因素(动因),但是我们却有必要了解这些动因到底是什么。

也许,儿童的“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在级别上不可同日而语,在意义上不能等量齐观,在动因上有天壤之别,但是从儿童到科学家的发展中,往往存在一些相同的因素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维持他们探究的活力。

1.好奇心

好奇心可分为多种类型,如知觉好奇心(即一种由感知周围的事物引起的好奇心)、操作好奇心(由操作某种客体引起的好奇心)以及理智好奇心(包含着求知或解决迷惑的欲望)。“好奇心”意味着兴趣、惊奇、想知道、探究、质疑、奇怪等等。“好奇的”意味着奇怪的、爱探究的、深奥的、爱参与的、唯一的、提问的、仔细检查的、珍稀的、探查的、探索的、偷看的、单一的等等[1]。好奇心不仅仅是一个起点,它还是支撑我们行进的动力。

儿童在意识出现之后,就产生了好奇心。在儿童的世界里,陌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任何时候张开眼睛都可能发现未曾见识过的东西。特别是当这些东西好玩、奇异时,儿童就会产生“想知道”的欲望和动力。儿童天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大千世界中的人和事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几乎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本身就是探究的良好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见识的东西逐渐增多了,记忆的仓库逐渐丰富了,许多东西渐渐变得熟悉起来了,见惯不怪,感到好奇的东西自然减少了,这种现象当然是正常的。然而不正常的是,一些儿童见怪不怪,在陌生的新奇的令人兴奋的东西面前却变得相当的冷漠,激发不起一丝丝“感动”“兴奋”的涟漪。换言之,他们的好奇心泯灭了。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这种现象在更多的个体身上出现了。这也许正是为什么在级别越高的学校越难见到有好奇心的学生的缘故。可以肯定,好奇心的丧失与教育有莫大的关系。一些不恰当的教育言语、行为和环境往往容易戕杀孩子的好奇心。因此,从探究的动力角度出发,保护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是有意义的,值得人们去深入研究。

2.问题

这种问题可能是认知上的问题,例如“这种说法恐怕站不住脚”“这种做法有点不对头”“这件事情的后果相当严重”;也可能是掺有情感震动的问题,如“这种理论怎么‘这样管用”“这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怎么‘这样扣人心弦”“这所学校的学生成绩怎么‘如此优秀”等。前一种情况就是人们常说的“疑问”或“怀疑”,后一种情况则是“惊疑”“惊讶之事”。这些“问题”往往是促使人们探究的动因。不过,“问题”的产生是与“怀疑”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了“怀疑”的作用,那么就提不出问题,所以人们常把问题说成“疑问”。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有学者著书提出:“好奇心与它最好的两个伙伴——怀疑和创造力,都是行动研究的服务者,好奇心是学习的强大动力。”[1]

当然,怀疑能与好奇心同时存在,二者都可能同时是个体探究的推动力量。在爱因斯坦看来,每个人头脑里都容易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概念世界。所以当某一知识经验与之概念发生冲突矛盾时,惊奇就会开始产生,问题也开始出现。而人们要摆脱好奇和解除疑惑的愿望便成了探究的最初冲动[2]。不过,在人的好奇心逐渐消失之后,怀疑成为了重要的探究动因。这对于教师应当有启示作用:当学生缺乏或丧失了好奇心时,教师应当努力通过质疑问难的活动去培养学生不轻信不盲从的习惯。

3.困境

生存困境即生产、生活、学习或工作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问题甚至天灾人祸。这种生存困境既可能是自然发生的,也可能是由家长、教师、领导等有意安排构成的,如某项任务即可带来一个生存困境。在生存困境出现后,个体或群体首先就会在认知上发出疑问,企图找到事情的真相、原因和解决方案,于是就激起了探究的行为。所以说,生存困境是推动个体或群体进行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

4.理想或目标

与生存困境相反,理想或目标可能意味着好的、人们追求的境况或状态,虽然实现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也许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一些教科书常说,研究或探究因问题而起,问题是引发人们研究或探究的根本原因。不过,在我们看来,推动探究行为的不只是问题。也许问题是有的,但它是潜在的,尚未被探究者意识到。在问题之外,或在问题被意识到之前,理想或目标往往成为了推动人们探究的根本原因。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这里尝试把推动人们探究的动力因素划分为四类,并不表明四者之间是彼此孤立的,相反它们之间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可能同时成为推动一个人进行探究活动的力量。

二、探究的若干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除了要激發学生的探究意愿,还须要加强方法指导。一些教育学者所开列出的处方无非是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之类,尽管有一定的作用,但指导性却比较有限。因此还有必要寻觅一些探究的方法。如果探究的目标可分三类(即寻找事物的真相或本质、寻找事件或现象的起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探究的方法也有三类。

1.本质探究法

过去我们在讲认识事物本质的时候,经常讲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应该说,这些原则的确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路线。然而仅有原则是不够的,还须要一些具体操作的方法。

(1)观察描述法

这是基于观察的描述法,也就是在观察某个事物或现象之后,用比较客观的言语具体细致地将所观察到的东西描述出来。至于所观察和描述的对象,其本质如何、周边境况如何等等则暂时悬置不论,重要的是必须直接突显出所要描写的对象。事实上,这种描述正是确定“它是什么的前提条件”。

(2)自由想象法

就是通过自由想象把要探究拷问的对象的外在条件去掉,从而凸现出其内在特质的方法。

(3)一般思维法

一般思维法即通常说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这些方法的意义和操作方式为人熟知,不再赘述。

2.原因探究法

对于任何一项认识活动来说,不仅要知其然,而且更得知其所以然。探寻事物发展的原因,是认识事物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的必要环节,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工作,是知其所以然的途径。只有找到了原因,才能有发现,才能有较大的创造。牛顿由于探究了苹果下落的原因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由于探究了有机界进化的原因而发现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事物间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由于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不明确的,因此就要去寻找和追问原因。探究原因的方法,除了一般思维方法外,还有以下几种。

(1)环境(背景)考察法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彼此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任何现象都不会单独出现,总是有一定的环境背景。因此可以到该事物或现象之外(即其所存在的环境中)去寻求其形成的原因。比如人們发现操场上原来几棵生机勃勃的大树树叶纷纷变黄了,树木呈现出枯死的迹象。为了找到原因,就可以从树木周围的环境去考察,考察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大气污染,有没有旱涝灾害,以及恶劣的环境影响源、影响大小程度等。

(2)假设检验法

假设是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所做的假定性解释,也称假说、猜测、猜想。假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科学的假设或猜想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总是在观察、实验、思考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知识做出的。这种假设总是力图与既有经验与事实保持一致。猜想是探究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都是先从猜想入手的,比如哥德巴赫猜想等。因此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出了这样的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可以说,没有假设就没有检验,检验不只是简单地思考假设在语法或逻辑上是否成立,也不仅仅只是思考某个假设是否真实,真正的检验是对假设做“求证性”“批判性”的考察。

自然,假设检验的方法也是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与学生探究的科学方法。例如,当我们探寻“学生沉默”的原因是什么时,就可以使用假设检验的方法。我们可以这么想:“学生父母的关系是否出现了矛盾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或者“学生是否对自己身体的第二性征忽然出现而恐慌”,这时我们实际上在做假设。然后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来证实或证伪这些假设,甚至有必要进一步提出其他的假设,并加以检验,直至找到真正的可以解释学生沉默的原因。

(3)分析排除法

分析法不仅是探寻事物本质的方法,也是探寻事物或现象的发生根源的方法。分析排除法就是通过分析导致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各种可能的内外因素,排除无关或次要的因素,从而找到真正原因的方法。例如我们知道,一个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多种内外因素,不仅有个人的学习态度、方法、身体等因素,还有家庭、社会、学校、教师乃至天气等外在因素。那么,要了解一个学生某次考试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就要分析上述内外在因素在该生身上的影响大小,考察这些因素在该生身上过去有无影响,影响大小如何,然后把这些和这次考试出现的异常情况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排除次要原因,便可找到主要原因。

3.对策探究法

在现实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确定它是什么,并解释其发生的原因,还要探究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是寻找对策。方法很多,不仅可用上面说过的假设检验法,还可以用移植法、发散思维法、改造法等。

(1)移植法

这是将某一学科中已经发现的法则或行之有效的办法移用到别的领域中,把解决某个问题时取得的经验,转用到类似问题的解决上去的方法。运用移植法的关键,是发现不同问题之间相似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移植法又少不了类比法。因为移植之所以能够成功,依赖的正是这种类似。所以寻找类似点是进行移植思考的必要条件,而要有效地进行移植思考,就得具备发现类似的能力。例如英国工程师布鲁内尔观察到船上的蠕虫在木头里自己开辟道路而运动,就在1818年提出了建造水下隧道的技术设想。受此启发,他发明了“布鲁内尔沉箱”,这是一种金属圆筒,工人在里面像船上的蠕虫一样向前运动[5]。

(2)发散思维法

这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同一问题做不同方向、角度的思考:可以从正向、反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从平面、立体、宏观、中观、微观、主观、客观等思考去寻找答案。所谓“头脑风暴法”就是让人无拘无束地痛快淋漓地提出解题方案的典型的发散思维方法。然后比较各种方法优劣,寻找比较恰当的解题方案。因此,发散思维给人感觉是无拘无束,甚至天马行空,打破传统,冲破习俗,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和见解。

(3)改造法

这是把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加以适当的改造,以求得新的问题解决方案的方法。实际上,在类比法、移植法、组合法中都或多或少要做出一些改造,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地移植和组合。

参考文献

[1] 琼恩.阿哈,等.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M].黄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吕叔春.杰出人士的9大思维突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3] 杨宗,等.中国实用方法大全[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作者:陈朝新(1964-),女,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一铭(1990-),男,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动力探究方法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