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鼎男 陈明华
1. 莆田学院基础医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麻醉科,福建 莆田 351100
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简称KD)是一个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配方饮食,是肿瘤患者尤其是脑胶质细胞瘤的一种特殊饮食方法[1]。但近百年来主流医学认为高脂饮食是“不科学”膳食方法,鲜有研究。《柳叶刀》最近的生酮饮食人群研究文献在1937年[2],直到2017年8月《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PURE研究[3],提出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与总死亡率风险增加正相关,这才使得人们重新审视生酮饮食。
为此,我们设计了二阶段交叉设计,采用生酮饮食加运动方法进行减肥,现报道如下。
满18周岁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患者。入选标准:①满18周岁(2000年1月1日前出生)的成年人;②BMI超过25 kg/m2;③完成前期营养知识科普培训和社会心理支持访谈;④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空腹血糖超过7 mmol/L,和(或)血压超过140/90 mmhg,和(或)肝肾功能受损、胰腺受损、胆囊疾病、冠心病等器质性疾病以及怀孕期、哺乳期妇女。受试者被邀请参加3次的面对面交流,旨在打消顾虑,赢得家庭支持,确保研究饮食和程序的可接受性和遵守性,并评估完成研究可能遇到的社会和心理障碍,完成病史和体格检查。
生酮饮食:采用30 mL油(椰子油、黄油各15 mL)加4 g咖啡制作成防弹咖啡。早餐防弹咖啡1杯,午餐、晚餐采用黄油煎蛋、回锅肉、香煎三文鱼等荤菜、西蓝花、牛油果等蔬果食材。控制在1日碳水化合物30 g,脂肪130 g,蛋白质60 g,总热量(1500±50)kcal。
常规饮食:食材不限,控制1日碳水化合物250 g,脂肪20 g,蛋白质60 g,总热量(1500±50)kcal。
两种饮食方法均补充同样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开水、矿泉水等无糖饮料每日>3000 mL。
两组成员每周集中2次,采用相同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法(HIIT):本次实验采用高强度运动为波比跳(Burpee)方式,即先深蹲(squat),之后伏地挺身(push-ups),然后跳跃(jump)的一连串动作。1 min内不间断周而复始,满1 min后休息20 s,之后重新再来,做6个循环。
募集的20名志愿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人。A组采用生酮饮食+HIIT训练,持续1个月,之后恢复原饮食习惯和锻炼方式,洗脱3个月,使体重恢复入组前体重,再采用常规饮食+HIIT训练,持续1个月。B组相反,先采用常规饮食+HIIT训练,持续1个月,然后洗脱3个月,体重恢复入组前体重后,采用生酮饮食+HIIT训练,持续1个月。记录体重、腰围(过脐线)。
研究对象按年龄排序,通过随机数字表获取随机数字,分配到每人。尾数为偶数的进入A组,奇数的进入B组,0为偶数。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交叉设计方差分析来比较A、B两组的效果。部分对比研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有25名合格研究对象报名,参与培训后有5人放弃流行病学实验。愿意参加实验20人,其中男3人,女17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第一阶段实验结束后,有3人(1男2女)减重效果较好,决定坚持生酮饮食,不愿意进入洗脱期,放弃后续实验。因此,二阶段交叉实验A组仅剩7人。B组10人全部进入第二阶段实验。因此,我们改变部分方案,对该3名志愿者重复测量了生酮饮食后的体质指标,并同时重复测量了放弃流行病学实验5人的体质指标,作为对照组。
入选后在不同阶段,生酮饮食组的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5.4±5.1)g,脂肪(130.0±5.0)g,蛋白质(60.2±5.4)g,总热量(1488±54)kcal;常规饮食的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248.6±25.3)g,脂肪(15.0±5.0)g,蛋白质(59.1±4.7)g,总热量(1521±48)kcal。蛋白质日摄入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碳水化合物、脂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阶段前后对比,同饮食方法的三大产能营养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受试对象的基线资料比较
我们对A、B两组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开启前的体重、腰围分别进行了t检验,结果显示P>0.05。表明A、B两组均衡可比,洗脱期前后均衡可比。我们对A、B两组两阶段分别进行了前后差值的t检验,结果P<0.01,说明生酮饮食+HIIT、常规饮食+HIIT都起到了减重、瘦身的效果。采用t检验对比了各阶段生酮饮食组与常规饮食组的体重减少和腰围减少,P<0.01,说明生酮饮食组减体重、减腰围的效果好于常规饮食组。
结果表明,生酮饮食组减肥效果优于常规饮食组,且关联强度大(R2=0.954;R2=0.892)。但测定阶段对于腰围结果有影响,对体重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各受试者的减少体重值无统计学差异,但腰围减少有所不同。
将A组3位放弃进入洗脱期持续进行生酮饮食的志愿者作为生酮组,把不愿意参加本次实验的5个人作为对照组,分4次在生酮饮食开启后测量体重和腰围,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实验前两组体重、腰围无差异,均衡可比,实验后生酮组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4次测量与实验组别存在交互效应。
表2 第一阶段两组指标变化
注:T1为第一阶段开始前,T2为第一阶段结束后。
表3 第二阶段两组指标变化
注:T3为第二阶段开始前,T4为第二阶段结束后。
表4 交叉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注:*SS=239.277, R2=0.954;#SS=168.418, R2=0.892。
表5 生酮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期体重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注:﹟主效应;﹡交互效应。
表6 生酮组与对照组不同时期腰围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注:﹟主效应;﹡交互效应。
以生酮饮食为蓝图的阿特金斯饮食书籍,已经销售超过4 500万份,时间跨度超过40年,在肥胖界很受欢迎,但其低糖和高脂一直为主流营养学所不容[4]。直到2016年《JAMA Internal Medicine》杂志刊登的文章[5]:“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行业发起了一个研究计划,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成功否定了蔗糖的危害,同时把脂肪饮食作为冠心病的罪魁祸首。”也就是说,这篇文章爆料: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制糖业的巨头们,通过收买哈佛大学3位食品健康权威和行业相关规定制定者,把糖类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联抹掉了,把黑锅甩到了饱和脂肪酸头上。这使得我们对现行营养学推崇的低脂饮食、碳水化合物占60%能量比例[6]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
2017年,《The Lancet》刊登了一篇对5大洲18个国家的13.5万人,长达10年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文章[3],文章结论是:“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与总死亡率风险增加正相关,但是没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膳食总脂肪及各类型脂肪摄入可降低总体死亡率;而高饱和脂肪摄入与中风呈负相关。”正是基于此,我们采用生酮饮食对减肥人群进行流行病学实验。结果表明,生酮饮食+HIIT运动的减肥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饮食+HIIT运动,且关联强度大。尤其是,在生酮饮食的初期,对于降低体重的效果好,持续一段时间后,腰围降低的效果呈现出来。这是由于生酮初期,改变了饮食结构,人体无碳水化合物利用,消耗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出现迅速降低体重的现象。后期,人体适应并能够熟练利用脂类作为供能物质,所以腰部脂肪动员较快有关。
2016年Hall KD等人募集了17名超重或肥胖的男性,进入等热量低碳水化合物生酮饮食,最终发现生酮饮食只能造成能耗增加,而身体成分的变化方面与传统饮食相同[7]。
我们对比了Hall KD等人和我们采用生酮饮食的异同,发现他们的每日摄入热量为2 400 kcal左右。由于肥胖或超重男性的体重就较高,BMI在15~35 kg/m2之间,因此按此摄入热量也自然多余。之后受试者每日90 min的自行车运动,本来就是消耗糖原,并不能凸显生酮饮食的优势,从而造成实验出现失败的结果。
我们的生酮饮食是所有人按照1500 kcal计算三大产能营养素的比例。同时,在控制总热量的同时,进行了HIIT运动,更增加了能量的消耗。显然,生酮饮食组由于是极低碳水化合物,所以运动提供能量必须有脂肪来完成。而常规饮食组只能先消耗糖原,再动员脂肪的顺序,造成两组体重和体脂减少的巨大差别。
1983年Phinney SD等人对5名骑行运动员同样维持热量下对比常规饮食和生酮饮食,发现体重迅速下降,恢复常规饮食又反弹[8]。这与本次流行病学实验结果相同。本次实验3个月的洗脱期能够成功恢复原有体重,也是利用了这个日常饮食惯性特点。但恢复常规饮食体重反弹现象,Phinney SD解释是水体重波动,我们推断是恢复常规饮食后再次出现能量过剩被储存的缘由。这也是广泛存在于运动员中的现象:一旦停止运动,仍然出现体重反弹。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传统的饮食控制和长时间运动方式,很难在人群中实现。而生酮饮食由于可以“大鱼大肉”,HIIT运动时间短,6个循环仅需不到8分钟,依从性更佳,更利于推广。
人类是杂食动物,本来就可以很好的单独或混合利用脂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来供能。生酮饮食是人类在积累了大量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演绎出来的饮食方法,先天就具有理论优势[9]。但理论推演,需要实证来证实。本次流行病学实验获得成功,有力地支持了生酮饮食理论,也通过比较,推断出国外相关实验失败的缘由,或解释的谬误。借用《人类简史》中的话来做个结语:“10 000年前农业革命以来,谷物碳水养活了更多人,但与原始人相比健康状况更差了!就好像养殖场的动物与野生动物相比,虽然数量更多,但过着更悲惨的生活,健康状况也更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