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经济类专业课程的考评都是基于传统方法来进行考核,其主要是期末终结性考核为主。此考评方法非常不利于学生个人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旨在对于过程性评价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从而使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考评方法实现科学化,让经济类专业学生自身特长以及专业特性得以有效发挥,实现人才的培养。
课程考核是每一门课程所必需进行的环节,也是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公正的评价,给予相应的成绩。课程考核针对于经济类专业而已,其除了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应着重于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传统考核模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纸卷主要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实践运用能力难以考核。而对于传统考试考评,学生也都有想应的对策,对于考试基本靠期末复习解决,平时则很少认真学习。这也是传统考试的一大弊端,往往一直认真学习的同学与临时复习的同学考评结果一样。因此,各个高校也应予以重视。从而对考评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对于过程性评价进行一定的实践研究,充分发挥课程考评的导向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经济类专业传统课程考评方法存在的不足
目前,各大高校經济类专业的课程考评方法主要为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此类考评模式较为简单,其也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1.1 考核比例不合理
目前的考评模式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30%:60%,平时成绩比例较少,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较多。平时成绩的考核也比较简单,主要是依靠上课出勤率、课堂提问或主动回答问题等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考核。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平时成绩大部分学生都能拿到满分,因其课堂提问较为简单且出勤率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做到。而对于交作业,都是课后完成,同学们课余时间较多且也可以利用网络查资料,因此课后作业同样也能按时完成。因此,对于平时成绩,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是一样的,其不能拉开较大的差距。所以,对于期末成绩,大部分都是在期末考试前,努力进行考前突击。大部分同学都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质量都有所影响。
1.2 内容上重视理论,轻实践
经济类专业的各个课程的期末考试,其内容较多偏向于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运用能力的内容测试。试题内容结构基本都是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对于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题型较少,如案例分析题、讨论题等都较少出现。以此造成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全方面地考核学生的各项能力,不能正确检测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运用程度。这也对学生的学习侧重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重点有所影响。
2 经济类专业过程性考评方法探究
过程性考核办法的基本思想内容为,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例,将考核贯穿于课程的整体学习中,而不是仅针对于期末考试评定考核结果。经济类专业基于过程性考核的思想理念,可根据经济类专业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考评办法。
2.1 加强过程管理,降低期末考试比例
对于过程性考评,可以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如班干部考勤制,对于平时上课实行班长考勤制,即班长对于本班同学对具体课程的出勤率、课堂表现进行详细记录。此外,还应加强平时考核,如课堂具体表现、课外作业、平时小检测、案例分析讨论、实践运用情况等,加强比重,降低期末考核比例。
2.2 针对不同课程特点,建立多样化考核模式
经济类专业课程数量较多,且各门课程特点差异较大,有的是专业必修课,有的则是较基础的课程。相对应的一些课程比较注重于实际操做,重在实践运用能力,有的则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应根据自身所教课程的特性,结合过程性考评的理论思想,创建属于本课程的独特的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
平时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
此考核方法主要针对一些注重理论知识的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此考评模式将考试贯穿于整门课程的学习中,打破学生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考评的工正公平,全方面地反应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此考评模式下平时成绩主要是课堂出勤率、作业完成度以及课堂表现等,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以闭卷考试为主,重在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度。
平时考核+模拟操作+期末考核
主要针对于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证券投资分析。此考核模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教师可以根据报告检测学生的操作情况。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对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另外,评价方式应该多样性,包括论文、报告、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对此,需要设定客观、明确的评价标准。
3 结语
对于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考评结合过程性评价的思想,主要以注重实践过程性考核,降低期末理论考试在考评中所占比例。不同课堂根据课程特性加以改进,制定出符合学生情况,能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评方法。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本文系2017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经济类专业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