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培华
[摘 要] 对生物教学而言,借助生物情境的搭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情境法的运用,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立足实践,总结反思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高中生物;情境教学;重构建议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情境教学法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但也存在几点误区,如缺失体验性、针对性、适度性、系统性等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反思与重构。
事实上,在生物学课堂,情境法的运用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在搭建情境上,忽视学生的情境体验,将知识点进行堆砌性融入,未能打破灌输教学模式。如在学习“酶的本质”时,有教师从葡萄酒展示入手,配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诗句,激活了学生对葡萄酒的认识兴趣,但对葡萄酒的酿造过程,缺乏真切的认知体验,反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对此,教师营造学习情境旨在吸引学生参与思考,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但在组织教学时,既要关注原始问题的呈现,还要渗透生物学知识。对“酶的本质”,仅有情境但缺失学生的体验。要让学生直面生产中的现象,并阅读相关资料,来探究酶的本质与作用。接着,通过图片、资料导读、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以酿酒人的身份,领略酿酒过程,增强对酶的本质理解。
生物学有很多知识理解起来较为抽象。一些教师为了直观呈现生物学知识,引入图片、多媒体、故事等,增加学生学习热情。这种情境创设方式,有助于激活学习氛围。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偏离情境教学的初衷。如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有教师在课堂上导出新闻报道。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对死亡人员的身份识别,采用了“DNA分子结构”方法。该法与本节主题相关联,但在小组讨论时,却将问题引向了“世界反恐争论与反思”。显然,这一讨论偏离了本节所要讲解的“DNA分子结构”,尽管课堂氛围热烈,但却与教学目标不一致。对此,我们在情境法运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情境创设的目标,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要紧扣教学主题,整合情境材料,激发学生思考与感悟。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学情状态,实时调整情境活动,关注学生的求知点。如在“DNA分子结构”探究中,对恐怖事件进行简短讨论后,要转向DNA指纹鉴别方法上,让学生了解:什么是“DNA”?“DNA”的性质是什么?直接关联本节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教学,并非一味渲染课堂氛围,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展开适度创设。在学习“免疫调节”时,有教师提出问题:有谁看过《世界大战》。外星人是如何被消灭的?虽然教师的提问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在于暗示外星人缺乏免疫力,被地球细菌、病毒所打败,进而引出本节主题。但该情境并不理想,原因是很多学生并未看过《世界大战》,也对影片内容不了解,无从获得情感共鸣。这样的情境创设,忽视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对此,我们要反思情境创设的原则,关注学生学情、认知实际,贴近学生创设适度情境。对于“免疫调节”知识点,可以从艾滋病防治入手,引出几个抢答题,设置问题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引出与免疫系统相关的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情境法教学成效。
对于情境法的运用,不能零星导入,而是要结合教学主题,遵循知识点的关联性与系统性,有选择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走进生物学知识。在讲解“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时,将工厂车间的画面导出,让学生观看车间工作情况,将车间各个部门比作细胞内的细胞器。虽然教师的想法是好的,但在接下来的资料阅读、细胞器异同点比较时,并未将“车间”与“细胞”情境进行贯穿。对此,我们反思课堂情境的创设,并非孤立的,而是要相互关联和整体推进。教师要在情境设计上,融入本节教学知识点,并通过情境更好地展现知识点,实现教学延伸。在“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中,可以通过“工厂”“车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分工、合作”的场景;再将“线粒体”比作“动力车间”“高尔基体”比作“发送站”“溶酶体”比作“消化车间”,等等。这样一来,实现“工厂、车间”与“细胞器-分工合作”的有效对应,也让学生能够从中深刻理解细胞器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关注学生自主性的激发,依托具体的场景来增进学生认知体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寻。
参考文献:
[1]毛会娟.高中生物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吕研)